APP下载

高职学生网络成瘾相关的因素分析

2015-10-26向军荣

亚太教育 2015年34期
关键词:理想个体高职

文/向军荣

当今,网络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开启了一个势不可挡的信息时代。网络在为高职学生提供极大方便和丰富信息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理状态、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高职学生对网络产生心理上的依赖,并达到成瘾的程度,即网络成瘾。

网络成瘾是指由于过度使用网络而导致的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产生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的欲望。目前,高职学生中由于网络成瘾而引发心理障碍或社会适应障碍的学生越来越多。结合高职学生实际,科学分析导致他们发生网络成瘾的因素,为有效干预、纠正和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学生网络成瘾的客观因素

(一)网络快速普及

互联网被公认为是人类继蒸汽机、电动机革命之后的第三次革命。1995年,我国开始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4.85亿,年底将超过5亿,29岁以下的网民占58.1%。我国的青少年网民数量已经相当可观,并有迅猛发展的趋势。目前,上网已经成为青少年生活、学习、娱乐的主要活动。据调查武汉某高职院校学生宿舍 (学校约有1万人),超过70%的学生拥有电脑,且大多都是连通互联网。

(二)监管力度不够

一方面,网络具有鲜明的匿名性。在网络交往中人们可以随意改变自己的身份,扮演不同的角色。“没人知道对方是不是一条狗”成为网络名言。网络的匿名性带来了网络行为的去抑制性,个体基于内心准则和社会规范的制约而形成的行为的自我克制大大削弱或不复存在。这有助于个体满足深藏在潜意识中的、不为正常社会意识所允许的各种需求和愿望,成为部分个体的“心灵避难所”。另一方面,我国不健全的网络安全制度主要是网络环境净化和监管力度不够。许多程序制作者和网吧经营者道德素质低下,以致造成网络环境的污染和网吧规范性不强,有的还专门提供网络色情、网上黑色信息危害大学生。

(三)学校管理乏力

在电子科技日新月异、物质条件丰厚的今天,电脑基本上跟手机差不多成了人们必备的工具。对于买电脑,大家起初的目的都是美好的,理由也是充足的,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看演讲、读新闻、搜集资料……一切为了学习。很多大学生买电脑之前踌躇满志,发誓要用收获的知识把买电脑的钱给赚回来。然而,买来以后呢?种菜偷菜、人人微博、淘宝、游戏、电影电视……学习机变成了游戏机、放映机。这已经成为事实。目前,校园里出现的宿舍“网吧化”现象直接加速了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步伐。

二、高职学生网络成瘾的主观因素

(一)没有目标动力

很多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的唯一目标就是考上理想的大学,真正进入大学后,他们突然失去了学习的目标,加上对所学专业的不了解和兴趣缺乏,他们没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很多学生认为学习就是为了取得毕业证之后找个工作,而忽略了知识储备和积攒能力的过程。也有一些学生面对着完全不同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他们无所适从,不知道应该学些什么或是应该怎样学习,面对着大量的自由时间,他们经常抱怨大学生活的空虚无聊,因而丰富多彩网络游戏的出现,添补了大学生生活的单调空虚,学生很快投身其中,成为网络成瘾者。

在校期间,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正在积极确立,在此过程中,总是充斥着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矛盾。网络成瘾者则不同,他们感到生活没有目标,缺乏实际的人生规划,不愿谈及理想,并且承认在没有父母和老师督促的情况下不能合理安排时间,时常是得过且过,经不住网络的诱惑。只有在网络世界里,理想与现实可以以一种虚拟的方式共存,参与者得到暂时的解脱。

(二)缺乏精神寄托

学生高考后最大的理想就是就读一个自己理想的学校和专业,而如果现实就读的学校和专业不符合个人期望,则会体验到失落和挫败,以及对就读学校和所学专业的不认同甚至抵制,从而导致个体缺乏学校归属感和成就感的体验,进而导致个体内心精神空虚。而个体一旦接触到网络并体验到快乐,往往更容易沉迷于此,因此高职学生就读学校和所学专业的满意度会影响个体网络成瘾的倾向,个体对所就读学校和所学专业满意度越高,付出越多的精力到学业,迷恋网络的可能性就会降低,相反网络成瘾的可能性加大。

(三)自控能力较弱

许多学生在读大学之前,就接触过网络,但是由于父母和老师严格的看管和限制,再加上高考的压力,他们不能随心所欲的上网。但是到了大学之后,脱离了父母的监管,他们的自由空间增大,很快就陷入精彩纷呈的网络世界。虽然有的学生了解上网过度的危害性,但是由于自身的控制能力差,自我管理与约束能力弱,最后还是抵挡不住网络的诱惑而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1]林绚晖.网络成瘾现象研究概述[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10(1):74-76.

[2]孙喜蓉.网络成瘾综合症研究综述 [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2):158-160.

[3]崔丽娟.刘琳.互联网对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J].心理科学,2003,26(l):64-66.

[4]李岩.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及心理障碍分析 [J].理论导刊,2006(11):94-96.

[5]叶新东.网络成瘾研究概述 [M].心理科学,2004,27(6):1446-1448.

[6]刘红,张月楼.高职学生利用网络学习情况的调查研究[J].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7,(11).

[7]昝玉林,陈菊平.关于新时期青少年网络问题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4).

猜你喜欢

理想个体高职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