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实施中的一点思考

2015-10-26张静

亚太教育 2015年34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实施高职

关于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实施中的一点思考

文/张静

摘要:坚持校企合作,把产教融合落到实处,实现职业教育改革和生产方式变革,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是每一个职业教育工作者都在积极思考的问题。高职院校教师是产教融合实施的重要推动者和实施者,建立校企利益共同体是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基础。

关键词:高职;产教融合;实施

作者简介:张静(1977.9-),女,河北辛集人,讲师,研究方向:市场营销、企业管理、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9文献标志码:A

基金项目:2015年常州科教城院校科研

一、师资和教育理念是关键因素

任何院校的定位和专业特色都要靠教师队伍打造和实现。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蒋心亚院长在2015年9月招开的教研室主任会议上指出“当一个学校不明确本阶段该抓什么的时候,抓师资建设一定是正确的。”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所在,也是高校质量工程的重中之重。

近年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先进教育理念和方式不断涌现,而这些理念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高职院校中经历过了实践的检验和时间的考验,我国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此也高度重视,各种纲领、文件、实施意见层出不穷,专项经费和各种与此相关的激励政策日益完善,然而产教融合的效果却总是差强人意,究其原因,师资队伍和教育理念的欠缺是根本因素。

(一)高职院校教师绝大多数来自于学术研究型高校

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的教师均要求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其中70%以上师资来源于应届毕业生,他们从未走出过象牙塔,理论知识丰富,实践经验严重不足,要把他们由科研型转变为应用型教师,是需要时间和不断培训才能逐步实现的。如今高职院虽然加大了从企业引进高技能人才的力度,但由于引进人才的学历和职称门槛越来越高,大量具有丰富企业实践经验的人员因学历、职称等因素被拒之门外。而那些符合引进条件又在企业发展顺利,能够独挡一面的企业中坚力量愿意再次择业到高校从教的则少之又少。因此,高职院校中同时具有丰富理论和实践教学素质的“双师型”教师严重匮乏。当然,如今高职院已经把双师证书纳入师资队伍评估体系,然而拥有双师证书和具备双师素质之间还是有一定距离的。

(二)师资培养体系不健全

首先,高职院校教师课务相对繁重,尤其新进教师,前三年主要忙于备课、上课、写论文,对于高职教育理念的学习和研究既缺乏精力也难于找到方法,下企业实习更是难以落到实处。而新进教师前三年正是基本教育教学理念形成和定型时期,需要相对系统的培训和下企业实习来保障。第二,许多高职校侧重于教师理论和教学能力的培养,缺乏鼓励青年教师深入企业实践锻炼和学习的有效机制和保障,甚至使下企业流于形式,严重影响了教师实践教学和应用技术研究能力的培养。第三,外出交流和参加会议是师资培训的重要方式,每年高职院也是不惜重金对此进行投入,然而各种交流会议鱼龙混杂,使得该方面投入的性价比较低。

(三)师资评价体系不能体现高职院特色

高职院校既然对人才培养提出了不同于普通高校的高技能、应用型的规格要求,那么对于师资的要求和评价也应体现出不同之处。师资评价体系是教师培养和教师成长的指挥棒,然而高职现行的评价体系基本还是根据精英教育、研究型高校的标准来设定的,虽然在数量和质量上较普通高校略低,但归根结底还是以学术评价为主。特别是职称评审中,学术型导向则更为明显。因此,教师在完成基本工作量后,会更多地加强科研,关注职称晋升,而对自身和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无暇顾及。显然这种评价体制严重影响了应用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当务之急,需要建立一套与高职教育理念相匹配的教师评价体系。

二、建立校企利益共同体是根本因素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合作双方双向决定的关系,而不是学校单方面的一厢情愿,只有双方都能够找到合作的双赢利益点,形成校企利益共同体才够真正实现“产”和“教”的融合,形成长期、双赢、相互依存的稳定合作关系。在高职院产教融合实践过程中,搞形式、走过场、学校“一头热”现象普遍存在,究其原因在于双方找不出合作的切入点,而是迫于政策和行政指令等方面的压力,为合作而合作,找不到共同利益点,无法形成利益共同体,尽管双方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最终往往是虎头蛇尾,无功而终。

(一)“技术”切入不充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高职院肩负着应用性实践和研究、服务地方经济的使命,高职院的“技术”是吸引合作企业的关键点之一,也是高职院校发展的核心优势。但是,高职研究更多地强调了产业技术向教育的渗透和迁移,忽略了科学研究成果要应用于产业生产实践,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研究成果多被束之高阁。这种产、学、研脱节的现象不但影响着高职院自身的发展,同时也是产教融合找不到技术合作切入点的重要原因。

(二)文化共融是难题

校企合作可分为三个层面:共享、共建、共融。首先,如今校企合作一般能做到“共享”,即资源互补,利益共享,企业提供真实的实训环境和先进的实训条件,学校则提供源源不断的专业学生,为企业提供人才储备。第二,部分高职院能做到校企“共建”,如产权多元化,共同建设“厂中校”、“校中厂”,既保证了学生的专业实训,又能生产出可以产生利润的产品,为学校广开财源实现创收,企业则在合作中吸收学校的专业研究成果,扩大规模,实现收益的增长。第三,“共融”是校企共建中的薄弱环节,也是校企利益共同体建立和良性发展的关键,是指将企业与院校的文化进行有效整合,在校企利益共同体层面形成集体文化。但正是由于缺乏了文化共融,使得校企之间的合作一旦出现操作细节层面上的小问题就难以继续。这也是目前我国众多校企合作广泛、更换频繁、难以深入的重要原因。

(作者单位: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邢赛鹏,陶梅生.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师资队伍体系构建研究——基于“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视角.职教论坛.2014.29.

[2]杨帆.深化产教融合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

[3]罗汝珍.市场经济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机制研究.教育与职业.2014.7下.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实施高职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新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教务管理优化路径探析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