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身边的网络》教学案例

2015-10-26邓媛媛

中小学电教 2015年4期
关键词:因特网局域网路由器

☆邓媛媛

(南京市第29中学致远校区,江苏南京 210029)

《构建身边的网络》教学案例

☆邓媛媛

(南京市第29中学致远校区,江苏南京210029)

用合作学习的方法,以帮助虚拟人物小Q解决家庭组网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学习线索,再通过家庭组网方式与学校组网方式进行类比,在情境任务中,逐步了解构建简单局域网的方法和用到的基本网络传输介质和网络设备。通过具备反馈功能的自我检测题,查漏补缺,巩固本课所学到的重点知识。通过在线“模拟搭建局域网”的小实验,进一步激发学生课后深入学习的兴趣,增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促进知识技能的内化。

构建;网络;教学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初中信息技术苏教版八年级第九章《走进网络世界》的第二小节。在上一课中,学生了解和体验了网络的基本应用服务,加强了合理使用网络的道德规范。本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基本的因特网接入方式,并认识一些常用的网络硬件设备。从其所处的章节位置来看,下节课学生即将进入网站制作部分的学习,因此,本课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有助于学生通过对网络工作机制的了解,初步建立起对网络应用服务运行环节的整体性认识。

教材中主要例举了家庭上网中最常见的ADSL因特网接入方式,并对生活中常用到的网络硬件设备作了简介。分析教材内容后,不难发现这节课的理论知识相对分散,且比较零散,缺乏一条有效的线索去串起所有的知识点,能让这些相对枯燥的理论知识变成一串“有意义”的生动学习材料。

2013年的省版教学指导纲要对该部分内容的教学要求有如下描述:“初步了解网络是怎么工作的,知道一些常用网络术语的意义。如:结合自己身边的网络环境,初步了解计算机网络中的主要硬件及其功能,如服务器和工作站、传输介质、集线器等。”

二、学情分析

如果说,“当前大多数初中生对网络的基本应用服务相对比较熟悉,有较多的使用体验基础”,那么,他们对网络的工作机制是比较陌生的,尤其对那些与网络硬件设备相关的专业术语更是鲜有了解。课前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学生家庭都具备上网条件,所以,学生最有可能具备的学习基础是:能初步了解自己家庭的上网接入方式,及其用到的网络传输介质和网络硬件设备等。

如果本课采用传统常用的讲授教学法,学生通常会在该部分内容的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不感兴趣、不太理解、不能集中注意力、检测反馈效果很不理想等困难现象。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构建简单局域网的方法。

(2)了解基本的网络传输介质(光纤、双绞线、同轴电缆、无线电波等)、网络设备(调制解调器、路由器、交换机、无线网卡等)及其基本作用。

(3)知道并理解目前计算机接入因特网的常用方式。

(4)拓展了解什么是物联网、三网合一、搭建局域网中常用的几个测试命令。

(二)过程与方法

在情境任务的探究学习中,体验实践与人合作的方法。在交流讨论与“模拟搭建局域网”的过程中,体验与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问题解决中,逐步培养与人合作学习和探究思考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因特网接入方式、常用的网络设备和传输介质。

难点:构建简单局域网的方法。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方法:情境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手段:网站学件、PPT课件、多媒体教学网络。

六、教学过程

(一)激疑导入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网络改变生活”,下课前,老师在班上做了一个小调查,发现我们班绝大多数同学家里都能上网。那你们能告诉我,除了中国电信外,还有哪些地方可以办理上网的宽带业务吗?

生:移动、联通等营业厅。

教师补充:广电营业厅也可以办理。

这时学生开始小声议论,多数学生表示疑惑:“广电营业厅不是办理有线电视的吗?”少数学生说自己家办理的就是广电宽带。

教师结合PPT(如图1所示)简要讲解归纳:(1)对家庭宽带而言,前者多数是基于电话网络来进行搭建的,而后者则是基于有线电视网络。(2)拓展了解,这些能提供因特网接入服务的商家,都被统称为“Internet服务运营商”,简称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

图1 基于电话网络的上网接入方式示例:ADSL接入方式

(二)情境探究获新知

1.初探家庭组网

教师边展示网站学件,边创设虚拟学习情境:小Q家最近乔迁新居,爸爸交给他一项任务,给家里办理一个上网的宽带业务。小Q在此过程中遇到了3个问题,请同学们协助他解决。

教师引导小组探究学习:在学件中,每个问题下面都附有“攻关秘籍”,请第1小组重点解决第1问、第2组和第3组以此类推、第4小组的同学对这3道问题都准备,且拥有优先抢答权。各小组的准备时间约为8分钟。答题方法:教师会在1~3组指定某位学生回答第1~3问,如果回答不正确,则由本组其他学生回答(被指定的学生回答正确,小组加2分;本组其他学生回答正确,小组加1分,答错不扣分);如被提问的小组,没有学生可以回答正确,那么,这一题就自动转为抢答题,第4小组享有优先抢答权,每答对一问,加1分。

在网站学件中,小Q的3个问题如下:

问题1:我在电信营业厅办理的上网宽带业务。电信局的叔叔在我们家客厅安装一个“小方盒子”,并进行了如图2所示的连线,它是什么呢?可能起什么作用(学件配图,如图2所示)?

图2 问题1的学件配图

图3 网站学件中对应的“知识加油站”栏目截图

攻关秘籍:快速阅读书P27,主动与同学交流、讨论,查看知识“加油站”中的“网络基本设备”栏目(其对应的学件辅学资料如图3所示)。

问题2:安装好后,工作人员留给小Q家一个上网账号,这样小Q的台式机就可以顺利上网了。可是,小Q爸爸说小Q的任务还没完成,因为家里还有爸爸、妈妈的笔记本电脑、手机以及ipad等移动设备也需要共享上网,该怎么办呢(攻关秘籍与问题1类似,网站截图略)?

问题3:冬天到了,天气比较冷,小Q想把自己原来放在客厅的台式机搬到卧室去,如果用一根长网线从客厅接到卧室,不仅不美观,而且也容易绊倒,请你帮小Q设计一种新方法,可以快速解决小Q的上网问题(攻关秘籍与问题1类似,网站截图略)。

学生分组准备,解决小Q的3个问题,有的查看课本,有的基于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与同学讨论,还有的看老师提供的网站学件资料。讨论结束后,回到自己的座位,并保持安静。

教师组织小组答题和计分,并在此过程中,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适当点评,例如:展示家用路由器背面的文字照片,说明一般路由器还需要通过其管理地址进行相应的参数设置,才能正常使用,具体的设置步骤在课后看课本,或者看设备配套的使用说明书即可。

(设计意图:通过虚拟情境的问题设计和“攻关秘籍”的辅学设计,有效地串起了零散的知识点,能基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学习,使学习过程和学习材料变得“生动”而富有“意义”。随着问题的逐个破解,学生不仅会收获知识,而且还能体会到合作探究学习的乐趣以及成就感,有助于提高他们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教师反馈小组的比赛结果,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反思下列问题:(1)在刚刚的家庭组网中使用到了哪些网络设备?(2)网络传输介质是什么?(3)这样的家庭式组网方式,还适用于哪些场所?

师生互动,教师结合学件(对应的学件页面效果大致如图4所示),对ADSL电话宽带接入、有线电视宽带接入、Wi-Fi和3G等无线接入方式作简要小结,并在互动过程中,教师适当点评。例如:(1)指出学生所说的网线,其专业名称是“双绞线”,并发放一些提前剥好的双绞线实物给学生传看,简要补充一些双绞线的功能特点介绍。(2)展示一张贴有Wi-Fi标记的茶餐厅照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小结:这样的家庭组网方式还适用于面积不太大的消费场所或办公室等。

图4 学件中“常用的因特网接入方式”栏目截图

教师在学生纷纷表示认同时,再抛出一问:当我们在某一消费场所登录其提供无线网络的时候,为什么有时明明信号很强,可还会难以连接成功呢?

学生议论纷纷:“是的,我遇到过”、“信号不好,不对,刚刚老师说信号很强啊”、“上线的人太多?”……

教师适时点评,简要说明由于一般家用路由器的负载较小,所以,当需要连接的终端数较多,超过它的负载能力时,就会出现连不上或掉线的现象。这时,学生恍然大悟。

师:好了,在刚才的家庭组网学习过程中,你还有什么疑问吗(如果学生有疑问,对难度低的问题,就请其他学生回答;对难度高的,老师解答。如果学生没有问题,教师就自然衔接到下一部分内容)?

稍过片刻,“如果你们没有疑问了,老师还有2个问题想问问你们。”

(1)有同学说,“他们家也是ADSL的宽带接入方式,可为什么只用了一个‘小方盒子’也能实现多台电脑同时上网的效果呢?”PPT同步展示一个宽带路由Model的图片。

(2)“学校”这类稍大规模的局域网是否也是用这种方式进行构建的呢?

师生互动交流,用第一问开拓学生的眼界,让学生了解到还有一种设备可以实现“ADSL Model+无线路由器”的效果。在第二问中,教师结合前面说过的家用路由器和双绞线的功能局限性,让学生明白这样的家庭组网方式并不适合终端数多,数据量大的局域网,然后顺利衔接到下一内容的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一方面,培养学生主动质疑和提出问题的意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内化和深入学习。另一方面,结合实际生活开拓学生的眼界,并顺利引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2.对学校组网的猜想

“原来上英语课孩子们都张不开口,主要是对自己的发音缺乏信心,学的都是‘哑巴英语’,越是不练越是张不开嘴,甚至影响到孩子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张玲说。

师:我们来看一下老师拍的照片。

教师将学校组网的部分接线图与ADSL家庭组网的接线图进行对比(如图5),学生感叹:学校的路由器看上去比家用的大多了。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简要说明光纤、光纤收发器的功能,并启发学生猜想:我们学校大约有近300台电脑,请大家猜想一下这些电脑是如何通过路由器接入因特网的?

图5 学校组网的部分接线图

有学生说:“所有电脑通过网线直接接到路由器上,就可以上网了。”接着有学生反驳:“300台电脑全接在这个路由器上,这个路由器还不‘千疮百孔’了”。此反驳立即引得全班学生大笑。教师适时用PPT动态展示路由器背面的接线图,果然没有几个接线口,这是怎么回事呢?

学生继续猜想:“我知道,这个路由器肯定也能发射无线信号,其他电脑是通过无线上网的。”这时有学生基于自己在家庭组网中已获得的知识和经验,有的赞同这种说法,有的提出质疑:“好像不对,我看过老师办公室的电脑,没有装无线网卡,是接网线上网的。另外,我们教室的电脑也是接网线上网的,没有无线网卡。”……讨论至此,学生疑惑了。

教师边放映动态PPT,边与学生互动交流。用打比方的方式,让学生明白,当一个组织内的人员较多时,往往会采用分层分组的管理方式,同理,当一个局域网内的上网终端较多时,也会采用这样的管理方式,效果如图6、7所示。

图6 分层分组的管理方式

图7 简易的校园网络拓朴图

教师引导学生反思和小结:在刚才的学校组网中用到了哪些网络硬件设备和传输介质?

师生互动交流,教师再次从概念的角度,明晰路由器、交换机的作用。提炼:这样的组网方式通常适用于上网终端数比较多的集团用户。

结合学校实际的网络拓扑图、FTP以及WEB服务,补充介绍服务器和防火墙等概念。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用猜想、推论、验证、讲解的方式,以学校组网为例学习新知,引人入胜,师生互动充分深入。用打比方的方式,能深入浅出地帮助初中生理解较复杂的组网方式。)

再次引导学生反思,质疑。

师:在刚才的学校组网学习过程中,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如果学生没有疑问,再次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展示一张家庭局域网的组网照片(照片来自于学生,上节课结束时,请学生回去拍照的),“为什么这位同学家,并没有调制解调器等设备,只是直接把网线接插在墙上的上网模块内就可以了呢?同学们,请想一想他们家可能是哪种接入方式呢?”,教师边提问,边打开学件中相关知识内容,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通过再学习,发现这种方式就是所谓的小区宽带,即:将所有小区用户视为一个集体,采用光纤接入小区的方式进行上网,类似于学校组网,所以,每户人家的终端就不需要调制解调器了。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学生对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几种因特网接入方式就有了较全面的了解。)

(三)辨析巩固与小结

教师简介用网页学件进行自我检测的方法。学生通过学件进行检测,并及时获得评价反馈和错题分析指导。

教师引导学生再次回顾本课重点:常用的因特网接入方式、网络基本设备和网络传输介质。

(四)拓展应用促提高:模拟搭建家庭局域网

检测完成且已经没有疑问的学生,尝试在线“模拟搭建局域网”,并提醒学生如果课上没有完成,可以在课后登陆“中国数字科技馆”网站继续完成。

学生练习,教师巡回辅导,完成快的学生还可以根据学件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其他拓展内容进一步学习,开拓眼界。例:“三网合一”、“物联网”、“局域网调试的小命令”等。

七、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的理论知识相对分散,不是初中生感兴趣的动手实践类的课型,但综观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线索清晰,学习兴趣高,课堂互动充实而生动,学生不断地在产生疑惑、探究、释疑以及反思总结的过程中主动获得新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课的成功主要得益于以下两点: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基础学情,创设了一条能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线索;对于相对抽象和枯燥的理论知识,采用了形象化和活动化的教学策略,从而达到了深入浅出和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效果。

[编辑:昌曙平]

G434

A

1671-7503(2015)07-0057-04

猜你喜欢

因特网局域网路由器
买千兆路由器看接口参数
维持生命
路由器每天都要关
路由器每天都要关
轨道交通车-地通信无线局域网技术应用
基于VPN的机房局域网远程控制系统
基于802.1Q协议的虚拟局域网技术研究与实现
局域网性能的优化
上网
揭开“接入因特网”的神秘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