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时代下教育的发展探析

2015-10-26罗庆倩贺卫宏杨贵良

中小学电教 2015年4期
关键词:学习者微信时代

☆罗庆倩 贺卫宏 杨贵良

(1.云南文山学院教务处,云南文山 663000;2.云南大学网络与信息中心,云南昆明 650091)

微时代下教育的发展探析

☆罗庆倩1贺卫宏2杨贵良1

(1.云南文山学院教务处,云南文山663000;2.云南大学网络与信息中心,云南昆明650091)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21世纪,以碎片化、时效化等为标志的“微”社会元素孕育而生,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类的生存、心理、思维以及人际交往和文化传播方式。社会对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时代鲜明的要求,探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需要新思路和新途径。文章旨在深入剖析微教育时代下“微”信息技术的表现形式,进而探索“微”信息技术的成因以及对教育可能产生的影响。

微时代;微形式;微教育;微教育成因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对信息传播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原本以年、天为计算单位的时间,被小时、分、甚至秒代替。在这个大家都“忙”的时代,系统学习知识的时间变得越来越零碎。微博、微信、微电影等为代表的微事物构造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微时代”。“微”在汉语词典里主要指小、少、精和隐,微时代可以简单理解为以上“微”元素集合引起的蝴蝶效应,被时代赋予的代名词,具有碎片化、草根化、快捷化、瞬时化等特点。因此,微时代可以定义为是以信息的技术化为基础,使用数字通信技术,运用视频、音频、文字、图像等多种方式,通过新型的、移动便捷的显示终端,进行以实时、互动、高效为主要特征的传播活动的新时代[1]。

微时代的到来使人类的社会生活、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微”为代表的新生力量也注入到教育领域,对教育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和震撼力,有学者认为,这预示着教育界又一次革命的到来。

一、微时代中“微”的表现形式

在微时代,人们关注更多的是“微”这个字的表面含义:微小、轻微、精简等等,然而,在这个自由、个性、草根的时代,“微”却以惊人的力量聚集与传播,以小见大,积少成多,诞生出各种各样的微文化形式。

微博仅以140字的内容限制完成对某个事件的完整报道或记录下普通人生活的点点滴滴。微电影是以短小精悍、具有完整故事情节和系统的制作体系为特征的微视频,点播方便快捷,实时性强,受众广,影响力大。

微公益,一桩事实,一份同情,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可见集体力量之大。微言论,人言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一个大人物的生活琐事,一个明星的举止言谈,一个草根文化的代表,总会在闲谈阔论中煽起人们的情绪,好则一鸣惊人、名扬天下,坏则臭名远扬、身败名裂。还有微信、微课、微旅游、微小说、微支付、微新闻等等层出不穷的“微”事物,这些日渐渗透的微文化势不可挡地改变着这个社会。笔者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微时代中“微”的表现形式,并进行了以下归纳(如表1)。

1.微元素

今天,“微”正改变着这个时代,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其呈现的方式传承着信息的构成元素,以视频、声音、图片、文字等形式展现着它所代表的内容,因此,可将“微”的表现形式分为视频、声音、图片、文字四种。

2.微活动

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信息交流越来越频繁,而交流方式却越来越简易,主题越来越短,导致人们参与的日常活动也越来越微缩化。一节10~15分钟的微课堂;一个围绕某一主题的微讨论;一次无微不至、有问必答的微访谈;一则贴近真实生活、反映社会现实、体现时代精神的超短篇小说;一款可以随时随地开玩的游戏;一次说走就走的短期旅行;一种从微处着手,强调积少成多,个人献出微小力量,就能对别人有所帮助的微公益活动等等,无不体现着“微”的特点。

3.微媒体

无论是微活动还是微应用,都要有属于自己的传播途径,这里主要包括微终端和微传播平台两种表现形式。随着IT技术的蓬勃发展,智能终端大量普及且越来越微型化,作为硬件支撑,使得微活动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微传播平台是微活动的虚拟场所,它以简短信息量、便捷的使用功能、个性化的辅助特征得以广泛应用,能给微民以真实的情境体验,平台无时空限制,人们可以在网络覆盖的地方随时随地进行沟通交流,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世界各地发生的种种事件,共享各类信息,比如:微博、微信、微杂志等等。

4.微领域

从现代化领域环境分析,“微”的主要表现形式可分为微政治、微经济、微教育和微文化。微政治指各级领导对群众日常生活、细小诉求的关注,也指在微博平台上不同观点的博弈,从而完善政策,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微经济是指以微创新、微应用、微产品、微电影、微健身、微旅游等为代表的经济,作为新生力量推进经济转型发展。微教育是以“微资源、微课堂”为主而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微文化是伴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以“微”为主题的偏向于个体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不同领域的“微”具有不同的功能,却都是微时代的代名词。

表1 信息技术下“微”的表现形式

二、教育“微”时代的成因

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微传播时代,创新了一种“无微不在”的传播空间,改变着社会的生存状态,深刻影响着年青一代的交流方式、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而广大青年学生正是这一新生事物的积极创造者、推行者、使用者和崇拜者,他们被“微化”的程度与他们活跃的思维和行为成正向关系[2],冲击着教育界探索、尝试新的教育思路和教育模式。

1.科技发展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移动通信技术、智能终端等IT技术得到了空前的提升,同时,衍生出一大批应用传媒,其中就有微博、微信、微杂志、RSS等新媒体,它们为教育微时代的形成提供了技术支撑,成为了微教育的发展传播平台。

2.社会风潮

生活节奏飞快的时代,人们的时间观念也越来越强。信息传播的实时化、短小化、扩散化成为人们的需求,作为时下最热门的通讯及获得信息的方式——微博、微信,使人们能随时随地接收各种网络新闻信息,相互交换意见、对公共事件进行评论、传递各种思想,从而在某些方面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影响力,影响到很多公共事件的走向。其中,青年大学生是典型应用代表,所以,教育界也要与时俱进,一改传统教育手段和策略,抓住年轻人的心,时尚、教育两不误。

3.自身特点

教育是衡量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标志,而学习者的学习质量又是衡量教育教学成功的关键,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微”事物对学习者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微时代以内容短小精炼、涉及面广、传播速度快、受众人群全球化等为主要特征,能让广大青年学习者在无形中了解到各个领域的发展状况、研究热点、时政要闻等有利于短时间内掌握要点,培养学习者的兴趣,激发创新思维。而且一般成年人的注意力能集中在数分钟之内,“微”事物在教育教学中能提高学习者的注意强度,因此,它自身的特点也成为了微教育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4.心理需要

马斯洛需要层次把人的需要依次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微传播的扁平化使传播者与受众者之间的位置变得模糊,不再是上下层次的单向传播关系,而是“去中心化”甚至“无限中心化”的趋势。因此,学习者就可以成为自己专业的明星,有自己专属的粉丝,他们之间可以相互沟通交流,分享学习资源,共同探讨问题,同时,也可以拓宽自己的社会圈子,有疑难问题相互请教,有美好事情共同分享,一起创造精彩的生活。教育者则可将“微”思想注入到课前、课中和课后,适时利用“微”事物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也可通过“微”事物组织或是进入学习者的圈子,进行组织管理、学习指导与交流、分享生活等等的零距离接触来影响学习者,最终实现自己的价值。

三、“微”给教育带来的影响

教学系统的基本要素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四个要素相辅相成,通过相应的传播途径,共同构成了一个基本的教学体系。因此,笔者认为,“微”时代背景下“微”给教育带来的影响可以从这几个基本方向来探析。

1.“微”资源得到广泛传播与应用

所谓“微资源”就是各种形式的数字化微型资源,将大容量的资源碎片化,例如微课。国内的微课主要指微视频资源,是一种为了解决课堂教学中的某个知识点或是反映课堂教学的某个环节、主题而设计的课程资源,具有制作简单、主题明确、内容系统、短小精悍、使用方便等特点,能迅速满足学习者的知识需求,提高学习主动性、高效性与灵活性。因此,“微”资源,作为现代教学的一种组件,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目前,在教育领域已得到广泛的传播与应用。

2.“微”教学设计模式应运而生

在教育技术中,教学设计是其核心模块,如何上好一堂课,不是看教学资源、教学活动等如何丰富,最重要的是如何设计好这堂课。传统教学设计观念把教学设计过程看成是一定基础理论上的个人经验,而现代教学设计模式不仅是理论基础与实践活动之间的桥梁,还要考虑时代背景,只有顺应时代的发展才有价值。因此,快餐式的生活节奏下,也必须赋予快餐式的教学设计模式,才能产生快餐式的教学效果,与时俱进。

3.教学传播方式随之改变

微时代是一个开放的自媒体时代,他们具有属于自己的传播渠道。微文化主要是依托互联网(3G、4G、Wifi、LAN、蜂窝、热点)和智能终端(笔记本电脑、iPad、平板、智能手机、学习机)而发展起来的,而应用传播平台(微博、MSN、QQ、微信、YY)的迅速推广,使人们沉浸在这个新传媒环境中。在教育教学中,传统的“单一课堂灌输式”的教学传播手段已不能满足学习者的需求与兴趣,因此,我们必须在传统教学传播模式基础上与时俱进,充分合理地利用好微传播规律和传播手段,在学习者的生活习惯中加入终身学习,才能极大地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4.课堂革新

伴随着微资源、微教学模式、微传播方式的应用与普及,微课堂、翻转课堂、MOOC等新的课堂模式热潮涌动,革新了传统冗长而又让人疲惫的课堂时间、颠覆了传统课堂的常规活动流程,让课堂目标更为清晰、活动更具主动性。

5.有利于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在微教育时代,人们获取信息不再是单一的“教师——学生”途径,随着无线网络与手持智能学习终端的普及,基于微课、慕课等网络课程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也渗透到学习者的学习生活当中。学习者可以学习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关注自己喜欢的领域,主宰自己的“麦克风”,开创属于自己的学习小天地,从各个方面培养创新思维,激发创新能力,从而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微时代带来了微教育,微教育带来了教育领域的革新,然而,“微”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在充分利用微时代带来的这个学习工具的同时,更要注重树立、推广正确的微教育理念,合理地使用微媒体、微资源、微平台,防止微教育者与微受众者染上微瘾,走入极端,共同创造开放、民主、和谐、高效的学习家园。

[1]杜文宇.微时代网络传播的哲学探讨[D].太原:太原科技大学,2014.

[2]陈正辉.微时代的教育创新初探[J].江苏高教,2014,(04):95-96.

[编辑:昌曙平]

G434

A

1671-7503(2015)07-0016-03

猜你喜欢

学习者微信时代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青年干部要当好新思想的学习者、宣讲者、践行者
微信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
微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