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光眼治疗中应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临床观察

2015-10-24钟宇军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15期
关键词:前房巩膜小梁

钟宇军

(湖南省蓝山县人民医院,湖南 永州 425800)

青光眼治疗中应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临床观察

钟宇军

(湖南省蓝山县人民医院,湖南 永州 425800)

目的 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青光眼患者82例(90眼),随机分为观察组(41例48眼)和对照组(41例42眼),观察组患者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照组患者行传统小梁切除术,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的视力提高率为7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4.8%(P<0.05);两组术后眼压均显著降低,但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2.2%(P<0.05);观察组的视野改善率为93.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2%(P<0.05)。结论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可降低巩膜瘢痕形成风险,调节房水滤过量,有效控制眼压,降低手术并发症,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青光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临床疗效

青光眼是一种不可逆性眼病,是致盲的主要疾病之一。小梁切除术是临床治疗青光眼的主要手段,但传统小梁切除术后早期可能发生浅前房及低眼压等,部分患者还可发生后期滤过泡瘢痕化等,导致手术失败[1]。我院对青光眼患者实施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获得了显著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青光眼患者82例(90眼),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均接受手术治疗。患者均自愿并知情,签署了知情同意书,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1例48眼)和对照组(41例42眼)。观察组男15例,女26例,年龄55~76岁,平均为(64.3±2.4)岁;26例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10例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5例为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对照男17例,女24例,年龄52~78岁,平均为(63.7±2.2)岁;25例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12例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4为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两组年龄、性别及原发病类型等均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观察组患者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于表面麻醉联合结膜下麻醉,在显微镜下操作手术。经角膜上缘1 mm处透明角膜板传入悬吊线,并向下进行眼球牵引和固定,以穹隆部位作为基底节膜瓣,以角巩缘作为基底行大小为4 mm×3 mm的矩形巩膜瓣,剥离板层,并在巩膜瓣下方留置含有0.25~0.50 mg/mL丝裂霉素C(MMC)的棉片,保持30 s~4 min后,以平衡溶液冲洗。经角巩缘穿刺并进入到前房,将小梁以及前房角组织切除,并轻轻按压切口的后唇,在虹膜的根部实施宽基底虹膜周切,然后采用虹膜恢复器使虹膜恢复,应用散瞳剂进行散瞳处理。经前房注入适量消毒空气,并分别于巩膜前唇双角以10-0缝线缝合2针以固定,间断性地缝合结膜。以典必殊眼膏涂抹结膜囊,并对术眼进行加压包封。对照组行传统小梁切除术,术中不应用MMC以及可降解缝线进行缝合,在完成虹膜周切以后不予以散瞳剂处理,其余操作同观察组。

1.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术后视力改善情况、眼压变化、视野改善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视野改善以视野分析仪测得各检测点的光敏感度平均分贝值降低≥4,以各检测点的光敏感度平均分贝值变化在±4以内表示视野稳定,以各检测点的光敏感度平均分贝值增加≥4表示视野恶化。

1.4 统计学分析:数据以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分析,以(x-± s)表示计量资料,经t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经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术后视力比较:观察组术后视力提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视力比较[n(%)]

2.2 两组眼压变化比较:两组术前眼压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两组眼压均显著降低,但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眼压变化比较[(x-±s),mmHg]

2.3 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观察组术后仅1例发生浅前房,未见其他并发症,发生率为2.4%(1/41);对照组术后3例发生浅前房,2例脉络膜脱离,并发症发生率为12.2%(5/41),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2.4 两组视野改变率比较:观察组共45眼(93.7%)视野改善,对照组32眼(76.2%)视野改善,观察组的视野改善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3 讨 论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是在传统小梁切除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主要技术要点是术前控制眼压、联合应用巩膜瓣可调整缝线以及MMC,不仅可降低手术并发症,且可更好地改善视力以及视野,提高手术成功率以及安全性[2]。术前控制眼压正常或者接近正常,可确保手术成功率在90%左右,而在高眼压下操作,成功率仅为5.0%左右。主要是由于高眼压可导致眼球明显充血坏死,导致毛细血管扩张,手术切开前房时眼压骤然降低,导致病变坏死区域血管被牵拉而发生出血[3]。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中应用可调节缝线进行缝合,可实现巩膜瓣的相对密闭缝合,有利于避免术后早期滤过畅通过度,降低术后早期浅前房、伤口渗漏以及的眼压等并发症,还可减少薄壁滤过泡以及滤过泡漏[4]。MMC是一种抗代谢药物,对增殖期细胞的DNA复制具有抑制作用,可延缓成纤细胞的增殖,从而降低术后瘢痕形成率。术中在角膜缘行以穹隆作为基底结膜瓣切口,有效避免因滤过口上方结膜与眼球筋膜囊切口愈合而产生瘢痕[5]。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在应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视力提高率达75.0%,较对照组的54.8%显著提高,术后眼压降低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术后仅1例(2.4%)发生浅前房,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2.2%。此外,观察组的视野改善率达93.7%,亦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2%,充分证实了其疗效及安全性。

总之,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视力与视野,恢复眼压,并发症少,值得推广应用。

[1] 郭玉强,李月礼,吴媛媛,等.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在青光眼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11,33(6):447-449.

[2] 赵艳,旷琳,杨蕾蕾,等.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与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比较[J].广东医学,2012,33(12):1800-1801.

[3] 胡淑琼,黄祥平,朱炎华,等.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在青光眼治疗中的应用[J].国际眼科杂志,2009,9(6):1147-1148.

[4] 张辉,王晓军.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疗效分析[J].眼科新进展,2010,30(2):161-163.

[5] 曾祥云,罗瑛,黄倞,等.晚期青光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9,27(1):31-33.

R775

B

1671-8194(2015)15-0186-02

猜你喜欢

前房巩膜小梁
《巩膜炎》(译著)一书出版
《巩膜炎》(译著)一书出版
巩膜炎的超声诊断价值
青光眼术后浅前房原因分析及处理疗效观察
巩膜外环扎术治疗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观察
青光眼术后患者浅前房的护理体会
补 缺
补缺
补缺
青光眼术后发生浅前房的观察及护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