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海南宏观经济形势怎么看

2015-10-23海南省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课题组

今日海南 2015年1期
关键词:海南全省旅游

□海南省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课题组

2014 年海南省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一)2014年以来,全省努力贯彻中央稳中求进、稳中提质的经济工作方针,积极克服宏观经济不利因素的挑战,经济运行质量有所提高。受到投资下滑,房地产市场疲弱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实现全年目标仍面临一定的压力。

1.全省经济运行平稳,质量效益继续提升。

2014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省委省政府着力应对宏观经济诸多不利因素严峻挑战,全省经济在前三季度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呈现出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的发展态势,多数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前三季度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高出全国水平1.3个百分点,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增速高出全国8.1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高出全国0.3个百分点,以人民币计算的外贸出口总值高出全国8.6个百分点。投资、消费和外贸出口三大动力转旺并趋于均衡。调结构转方式成效显著,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

前三季度,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提高0.3个百分点,全省全口径公共财政收入701.45亿元,比2013年同期增长14.1%。其中地方公共财政收入424.81亿元,增长18.2%,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在地方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366.41亿元,同比增长18.4%。

2.投资下滑,房地产销售疲弱,对实现全年目标构成较大冲击。

虽然海南GDP增长在2014年前三季度呈现7.3%、8.0%、10.0%的逐期回升态势,但一至三季度全省完成的GDP年化增长率仅8.9%,与实现全年目标还有较大差距。海南经济通常会在四季度呈现出逆向扩张的特点,但观察10月份全省经济数据,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位回调,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继续回落,唯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较快,但当月增速和累计增速也仅与前期持平。

制约我省经济下行的主要瓶颈:

一是投资大幅回落。1-10月,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1.2%,比1-9月回落3.4个百分点,低于同期全国水平4.7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投资增速全线下滑,其中一、二产投资最为明显,比1-9月分别回落4.3和6.4个百分点,三产投资回落2.8个百分点。

二是房地产销售疲软。1-10月全省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089.79亿元,同比增长18.5%,增速高出全国水平6.1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676.48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1%,降幅比1-9月收窄1.1个百分点;销售额691.06亿元,同比下降2.8%,降幅收窄0.5个百分点。国务院近期的楼市“松绑”政策还未充分发力。此外,“威马逊”、“海鸥”两次强台风给琼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损失,必然会影响海南经济的健康成长。

3.投资热点分散,项目储备不足,削弱了海南经济增长后劲。

固定资产投资下滑和房地产销售疲弱,是拖累国内各省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本质上,则是国内需求萎缩、产能过剩、资金流动性不足等宏观经济形势的直接反应。作为后发地区和岛屿型经济,“发展不够、水平不高”仍然是制约海南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海南要建设国际旅游岛,需要“抓紧转”和“加快赶”,努力保持快于全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分行业看,住宿餐饮业、制造业和采矿业投资分别同比下降26.9%、9.1%和12.5%,新项目开工不足,资金到位率低,是影响投资增速回落的主因。就外部环境看,2013年四季度以来,国务院陆续批复了5个国家级新区和上海自贸区后,又部署了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新丝路等跨区域新战略,在增速放缓、流动性不足的新常态背景下,影响了项目的投资意愿和布局,加大了招商引资难度。海南的国际旅游岛发展战略以服务业和房地产业为引资重点,一经推出即遭遇全球经济危机打压,主要是海南发展缺乏项目储备,投资动力不足。

(二)全球经济温和复苏,外部环境相对稳定,有助于海南外贸持续冲高,旅游市场加快回暖和居民消费的较快提升。

1.对外贸易高速增长,出口贸易再创新高。

据海口海关统计,2014年1-10月,我省外贸进出口总额83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9.3%。其中,出口225.3亿元,增长20.8%,高出同期全国平均水平16.4个百分点;进口605.7亿元,增长18.7%,高出全国水平18.4个百分点。

推动2014年海南外贸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因,一是与东盟的贸易持续增长,主要贸易伙伴已从欧盟、中东和美国转向东盟,同时与澳大利亚的贸易额异军突起。二是石化产业平稳发展带动我省外贸持续攀高。油品进出口始终在全省外贸中占有较大比重,1-10月海南炼化原油进口货值增长31.9%,占全省进口总值65.6%;成品油出口货值增长89.1%,占全省出口总值48.9%。表明2013年海南炼化停产检修生产装置和油品升级改造的举措已见成效。三是尽管机电类等工贸型产品进出口比重有所下降,但飞机的进口和光伏组件出口将持续增加,农副产品的出口更加巩固,全省外贸进出口结构将继续改善。

2.旅游管理有效跟进,过夜游客持续回升,综合效益显著提高。

2014年1-10月,全省累计接待过夜人数3159.8万人,同比增长10.7%,累计实现旅游收入357.39亿元,同比增长13.1%。10月进入旅游旺季后,当月接待过夜人数358.9万人次,同比增长11.4%,当月实现旅游收入46.27亿元,同比增长12.7%。旅游接待规模和收入增幅均再创近年新高。

2014年全省旅游业再创佳绩的主要原因:一是海南旅游业由传统团队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散客游的转型升级得到市场的充分认可,因国外来琼游客数量下滑的不足,由国内游客强力递增而得到有效弥补。二是省旅游委着力规范旅游消费市场,提升服务质量不断创新举措,加大价格信息透明度和监督管理力度。据统计,海南的游客万人有效投诉率已从2012年的0.18、2013年的0.17,下降到2014年1-8月的0.11。三是适应新常态变化,通过近五年的国际旅游岛开发建设,一批新业态、新产品和有特色的新景点陆续开张纳客,包括离岛免税和国际名品打折购物游、邮轮游艇游、热带雨林游、低空飞行游、郊野乡村游等新业态,以及海棠秀、千古情等演艺产品和海口老城骑楼、观澜湖电影公社等文化体验产品。全省有103家乡村旅游点纳入统一管理,不断丰富和拓展了海南的休闲旅游市场。

3.居民消费较快增长,物价涨势趋缓,旅游消费加速升温。

2014年1-10月,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1.12亿元,同比增长12.3%,较全国同期平均水平高出0.3个百分点。2014年海南居民消费呈现的显著变化,一是乡村地区累计实现的消费零售总额和增速继续超过城镇地区,10月份乡村地区消费增速高出城镇消费增速3个百分点,表明农村居民纯收入继续切实提高。二是全省1-10月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CPI)仅上涨2.5%,排全国各省市第4位,10月当月CPI为2.1%,排全国第6位,不仅低于历来物价较高的西藏和青海,也低于上海、云南和重庆,大大低于2.8%的预期控制目标,说明海南物价居国内前三的状况已连续两年改观。当然,这与全国经济新常态和通胀走低无不相关。三是旅游休闲购物正成为促进海南消费加快发展的新支点。2014年9月份,万宁奥特莱斯国际名品折扣店和三亚海棠湾国际免税中心相继开业,不仅为我省引进数百家国际一流商业品牌,还打造了两个超大型、地标性综合购物场所,为充分释放海南旅游的消费潜力,助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繁荣地方经济提供正能量。

促进海南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一)坚持稳中有进、稳中提质,是指导2015年经济工作的总基调。

1.深入贯彻实施中央对2015年经济工作的新要求、新部署。

2014年12月5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2015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动适应新常态,要将转方式、调结构摆上重要位置,狠抓改革攻坚,突出创新驱动,强化风险防控,加强民生保障。要继续“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快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共进,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支撑作用,促进大众创业和大众创新。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从粗放经营转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要优化空间格局,实施区域总体发展战略。要更加重视社会稳定,做好就业和扶贫工作。要推出既有年度特点又有利于长远安排的改革举措。要释放内需潜力,促进进出口平衡、外资与对外投资平衡。中央政治局会议的一系列新提法、新任务,为海南2015年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工作基调,要在深刻领会基础上,结合海南实践,有效地加以贯彻实施。

2.深刻理解新常态变化,科学认识海南经济发展的新特征。

习近平主席2014年11月9日在APEC峰会上指出,我国经济新常态有三个特点:一是增速换挡,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稳定增长;二是结构升级,消费和第三产业成为发展主体;三是增长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经济跨入新常态可为中国带来四个机遇:一是即使按7%的速度增长,中国经济总量仍排名世界前列;二是增长动力更加多元化;三是结构的优化升级使发展前景更趋稳定;四是市场活力不断得到释放。依据新常态变化,可概括现阶段海南经济发展的新特征:一是全省经济在实施国际旅游岛战略前五年保持了两位数增长,总量规模在2013年突破3000亿元;二是在国际旅游岛规划引导下,服务业和居民消费已成为发展主体;三是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共同发力,创新驱动积极跟进,形成“三箭齐发”的多元增长合力;四是初步搭建起国际旅游岛发展框架,前景光明,市场潜力巨大。

依据海南省宏观经济增长动力框图分析,海南经济正处于新兴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交叠共进的发展新阶段。需要说明的是,三类增长动力大体与前工业化、工业化和后工业化三个发展阶段相对应。但三类动力并不完全相互排斥,而是形成传承转合的内在关联。由省情和发展基础决定,现阶段必然是以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为主动力。而谋划长远,海南必须逐步借重人才科技的创新驱动,才能实现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宏伟目标。因此,人才、科技是今后海南发展的重中之重。

3.适应新常态,把握新机遇,追求有质量的经济增长。

客观而言,虽然海南经济在近年保持了较快增长,但也存在着过于纠结增长速度的误判。其内在原因,首先是对新常态缺乏充分认知。经济增速“换挡”并非景气循环的周期性下行,而是经济增长阶段的根本性转换。二是经济发展规律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速总是高低互见,“风水轮流转”。近年来全国GDP增速一直围绕7%-8%波动,既符合实际需求,又满足了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对于各地动辄百分之十几的高增长,在增加总量的同时也带来环境污染和产能过剩等问题,中央是不倡导的。三是海南2013年已大幅下调了“十二五”预期目标,但2014年的新目标仍高于2013年增速。新常态下,各省市多次下调经济增速的做法极其正常,符合中央一再重申的,追求有质量有效益经济增长的一贯要求。综合国内外各大分析机构的判断,预计2015年全国的经济增速将继续下调,介乎于6.8%-7.4%之间。

海南省宏观经济增长动力框图

(二)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伴随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将成为海南经济发展的主要推手。

1.海南工业发展要不断强化对大项目配套和技改的投资力度。

海南工业化从2005年算起,只有短短10年时间,以大项目进入、大企业带动战略为导引,成为推动全省经济起飞的主要引擎。观察近年海南经济的运行轨迹可见,海南工业尽管规模偏弱,升级滞缓,但仍与全省宏观经济的稳定运行构成荣枯皆同的密切关联。在经济跨入新常态背景下,海南工业不仅不能收缩,还应因循“扩容提效升级”的路径,制定新一轮促进工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和招商策略,按照中央最新部署,强化导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与之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强化对大企业带动下的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空缺的填补,强化对创新驱动、绿色低碳型中小科技企业的吸引集聚。尽管目前全国各级别、各类型的开发区和经济功能区名目繁多,但海南的投资环境依然一流,除了无以比拟的生态质量,海南的交通和城镇基础设施配套水平、投融资服务、政府工作效率和法制管理等软硬件环境均在持续改善,原材料、用工、物流成本相对低廉,对具有绿色发展潜质的工业投资项目,始终具有强大吸引力。

2.海南城镇化方兴未艾,多种集聚优势亟待扶植培育。

海南人口城镇化率目前只有56%,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通常认为,海南城镇化滞后的主要原因是远离大陆和缺乏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但依据省情,海南城镇化也有独特的区域优势:一是不缺人口来源。海南与内陆地区在气候、环境和生态质量上的巨大反差,特别为逃避严寒、雾霾和养老的内地居民所钟爱。二是不缺投资。以旅居地产为导向,全省约2/3的商品住房、商铺和产权式酒店是由岛外居民购买,吸引着全国的置业投资。三是有高起点规划引导,按照国际旅游岛规划确立的“大(景)区小镇”模式,全省目前已建成十多个旅游风情小镇,预计到2016年达到50个。四是由政府投资的大型公建和基础设施,有效引导了城镇化合理布局。在东部区县,目前已基本形成由高速公路、高铁、中小城镇、大型景区和大型购物中心相接的观光-通勤交通主轴,为东线“沿海城镇带”的加速成长搭建了骨架。西环高铁和中部高速公路建设,同样具有引导中西部城镇布局的战略意义。五是海口、三亚和儋州等大中城市,城乡统筹开发的矛盾较小,少有“大城市病”,其作为区域经济中心辐射和服务功能日趋显著。按照全国新型城镇化规划的新标准,海南的城镇体系有待整体调整。要结合省情,进一步探索持续产城融合、农旅结合、社会资本运营、自下而上完善海南城镇化发展新路径。

3.海南农业现代化要把握政策窗口期,努力寻求新突破。

2013年全国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有9.8%,而同期海南的这一占比为24%,位居全国第一。农业占比高,固然是海南具有热带农业资源优势的客观反映,但也是经济欠发达的现实写照。在新常态背景下,中国农业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2014年的中央政治局经济工作会议特别提出,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从主要追求产量增长和拼资源拼消耗的粗放经营,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转变。对海南这个农业“大省”,加快农业现代化、集约化不仅是发展经济的要求,更是确保全省600多万农民生存发展的重大民生需求,必须摆上重要位置。2010年以来,海南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4年实现两位数增长,主要得益于工资性收入增长的支撑,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海南传统农业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形成有盈利的商业模式。要紧紧把握国家加快农业现代化、集约化发展的重大政策机遇期,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和现代农业企业,设计商业模式,着力在提高农业投入、提升农企集约规模、加大科技支撑、延伸产业价值链等方面实现重点突破。要打造新型产业群,改变海南热带农业“小散低弱”的落后格局。要加大政府投入,重点扶植和开发海水养殖、乡村休闲旅游、绿色食品深加工等具有高附加值的新产品、新产业和新市场,确立海南农业的主导产业,以制度创新塑造海南的农业品牌,不断提升海南农业的区域和市场竞争力。

(三)适应新常态变化,推动海南旅游业、房地产业等龙头服务业的发展要有新思路和新举措。

1.对海南旅游业将迎来的大变革大发展,要有因应之策。

分析近15年海南旅游的长期发展,有一些变化值得高度关注。一是过夜游客接待数量加速增长,分别在2000年、2008年、2012年突破1000万、2000万和3000万人次大关,2014年预计突破4000万人次,翻了两番。二是旅游收入增幅高于游客数量增幅,从2000年的78亿元增至2014年600亿元(预估值),翻了近三番。三是散客快速增长,2013年较2005年“团队散客比”提升20个百分点,达到45%,在国庆和春节等黄金周更高达80%。四是入境游客增长不稳定,2005年48万人次,其后最高年份约80万人次。

导致海南旅游业呈现这些新变化,与经济增长步入新常态无不相关。居民收入增长跑赢GDP增长,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将不断释放居民的旅游消费需求,散客休闲度假游正逐步成为主要的出游方式。为此,对建设国际旅游岛,需要在战略上做出一定调整。例如,海南旅游接待对象可以定位于中高端客群,但未必是国外游客;一些奢华的高星级酒店和高尔夫球场建设应适可而止。又如,要适应油价下调、家庭购车持续增长的形势变化,加快推出适合大众休闲度假的自驾游、房车游、购物游和邮轮游等体验型产品,打造海南的特色游品牌。再如,要通过制度创新和引入市场机制,着力调节全省旅游的淡旺季差异、地区差异和价格差异;促进更多的本土农民“傍旅就业、因旅致富”;分流更多的岛外客源进入海南中西部的乡村休闲游、热带雨林游、黎苗文化游市场等。这些都是海南旅游业必将面对的新课题新任务,需要摆脱既有思维定势,系统筹划和精心设计。

2.海南楼市处于多元化发展的新起点,要加强分类管理。

促进经济向新常态过渡,“稳定住房消费”是不可忽略的产业领域。住房“限购限贷”的松绑,使得2014年四季度以来的楼市持续回暖。本轮楼市调控转向的另一深层涵义是弃用行政手段,改用市场手段,充分体现了全面深化改革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原则。对于当前的楼市走势和房价变化,尽管坊间有各种传言,但可以肯定的是,海南楼市已经走出最难捱的低谷,将步入理性发展轨道。就后市看,海南楼市依然潜伏着巨大的需求支撑。从岛内需求看,随着高铁环线贯通、高速公路成网、中小城镇的市容环境迅速改观、棚户区改造和城乡结合部的统筹开发,都会进一步刺激岛内楼市复苏。从岛外需求看,虽然不能排除外来置业者多为投资者的事实,但也不应否认,因养老、避寒和避雾霾等“刚需”而来的置业者也不在少数。省住建厅2013年11月出台的促进楼市多元化发展新政策,逐步降低商品住房开发比例、积极发展度假酒店等经营型地产;适度发展酒店式公寓等高端旅居型地产,努力发展产权式酒店等投资型地产,市场化意识鲜明,符合国际旅游岛发展的长远利益。促进楼市多元化发展,既要加强项目前期规划和建设管理,更需要强化后期的经营管理。特别要遵循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要求,按照不同的住房类型、价格标准、房主户籍和不同置业目的加以区分,实施积极的分类管理。

猜你喜欢

海南全省旅游
海南书香节 引领全民阅读新风尚
砥砺前行
心连心,逆风行 省妇联积极引领全省姐妹防控疫情
发挥“她”力量,打赢这“疫”战——致全省妇联执委的倡议书
全省侨务干部培训班在宁举办
海南杂忆
59国免签游海南
旅游
前三季度山东县域经济生产总值占全省94%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