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盐类的水解”为例探讨基于建构主义学习论的高中化学教学

2015-10-21潘琼姣

广西教育·B版 2015年12期
关键词:建构主义高中化学

潘琼姣

【摘 要】利用建构主义探讨“盐类水解”的教学问题:从建构主义知识观看盐类水解、分析盐类水解,阐述应用建构主义理论进行盐类水解教学的具体过程。

【关键词】高中化学  建构主义   知识观  盐类水解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B-0084-02

化学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难点,如何解决这些难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本文以建构主义理论研究为基础,以“盐类的水解”为例,浅谈如何应用建构主义理论搭建高中化学教育新模式,并借助案例探讨如何提升现有化学教学水平的方法与策略。

一、建构主义理论的概念

建构主义理论作为学习理论的一种发展,是基于教育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而构成的一种理论倾向。这种理论的可行性如今已经得到了广泛的验证。该理论认为,学习不应该仍是通过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应该由学生主动去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生不再像传统教学模式那样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不仅要认识建构知识、信息结构的意义,而且要自己去完成这种建构的过程,不能要别人来代替。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把新知识和已掌握的知识互相验证、互相完善来充实自身经验或改造自身经验体系的过程。该理论的知识观认为,对现有问题来说,现有知识并不一定是最终解释,现有的知识只是在现有的认知水平上所给出的解答,问题的解释会随着人类对客观世界认知能力的深化而深化,并从而产生新的解答。

二、以“盐类的水解”为例进行建构主义理论分析

(一)从建构主义知识观看盐类水解

如果从建构主义知识观的角度去看“盐类水解理论”,可以认为盐类水解知识体系只是一种假设。因为“盐类水解知识本身”就现在而言,可以完美地解释一些盐溶液的测试结果显示酸碱性或中性的原因,还有某些“双水解”的离子之间能够发生反应的原因。但是这只是建立在现有的理论基础上所得出的结论,至于这个结论能不能作为溶液中相关行为的最终解释,从建构主义理论角度来判定,还不能够做定论。就好比古时候的人们认为“天圆地方”,那个年代的人们不会认为地球大体上是圆形的,同样的,“日心说”理论被认同之前,人们还以为“地心说”才是问题真正的答案。所以说,也许很多人终其一生都会从“盐类水解理论”这一视角下来分析思考溶液中的相关行为,这也是传统认知和建构主义理论认知的明显差别。

(二)从建构主义学习观分析盐类水解

盐类水解是中学化学课程里的一大重点,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来组织盐类水解理论教学时,可以从实验验证入手,通过验证得知不是所有的盐溶液都显中性。教师分析一部分盐溶液不显中性的原因,引导学生得出盐类水解理论。接着对这一理论进行概括讲解,然后拿这个理论来分析解释其它盐溶液中的相关行为,也就是“举例—说明—举例”的教学模式。很明显,传统教学模式是教师在课程中把自己对盐类水解的整体构架重新构建给学生,替代了学生自己建构的过程。然而知识的建构只能由自己完成,别人是替代不了的。这也就是教师认为自己的授课内容环环相扣,清晰明朗,学生能感觉自己听明白了,理解了,但学生仍旧不能把这一理论融会贯通。其根本的原因在于这个知识构架不是由学生自己通过新旧知识的互相补充验证来主动建构出来的,所以学生掌握得不好。

按照建构主义学习观来讲解盐类水解理论,教师应从引导学生的思维模式入手,用各种办法给学生的思维指路,让学生不断调整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并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方法,自己搭建出理论框架。顺应过程可以总结为四个步骤:教师创造认知冲突—引导学生主动去收集相关资料—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知识经验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处理—学生自己主动建构新知识。同样的,同化过程也有四个步骤:教师创造冲突—引导学生回顾已有旧知识—引导学生对已具有的知识进行加工改造—学生主动建构起新知识。

(三)应用建构主义理论进行盐类水解教学的具体过程

1.建构表征现象

(1)制造认知冲突。教师不妨以“通过之前对化学这门课程的学习,大家都知道可溶性酸的水溶液能够呈现酸性,可溶性碱的水溶液则会呈现碱性,如果是可溶性盐的水溶液,又会呈现什么性质呢?”来引导学生展开思考。

(2)引导学生自己收集相关资料。要回答问题,必然要有依据,鼓励学生运用pH试纸去测试浓度均为0.1mol/L 的各种相关及有可能相关的溶液(比如NaCl、Na2CO3等)的酸碱值,确定该溶液的酸碱性,收集测试结果。

(3)引导学生分析所收集的数据资料。通过实验测试可得,盐的溶液有显中性的,同时也有显酸性的和显碱性的。让学生将实验中得到的结果加以分析、比较、归纳总结,看看能得出哪些结论。

(4)建构表征现象。通过实验和实验结果的论证,学生能够得出一个外在现象的结论:在盐溶液中,有一些显酸性,有一些显碱性,另外的则显中性。然后进一步对结论进行分析概括,得出新的结论:在盐水溶液中,强酸强碱显中性,强酸弱碱显酸性,弱酸强碱显碱性。

以上对信息的采集过程,尤其是对收集到的信息分析探究的步骤,是让学生主动去调整自身已有的知识结构来顺应新知识的变化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可以建构本节知识的表征现象,也就是建构了上述结论。如果要建构起盐类水解的本质,即水解的微观过程,还需要反复引导学生通过类似上述过程进行知识建构。微观过程的建构还有一种传授方法,那就是由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原有知识加工改造,进行同化,进而建构知识结构。

2.建构微观本质

(1)制造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引言“经过上面的学习,大家都知道了有很多盐的水溶液不显中性,那么是由于什么因素呢?是不是溶液包含的组成微粒的本身行为而引起的呢?”

(2)回顾旧知识来引导学生。依据前面学习的“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形态”中的相关知识,分析前面教学过程中测试过的各种盐的水溶液中都存在哪些微粒?哪些行为?把分析的结果做记录。虽然此时学生学到的知识还不足以让他们想到相关盐溶液经过水解行为后将产生弱电解质分子这个理念,教师让学生记录是为了引导他们去深层思考、加工。

(3)引导学生思考改变原有的旧知识。经过了前面对相关盐溶液中微观粒子的种类和行为的研究,可以得出,在所有盐溶液中H+=OH-,都应该会显中性的结论。于是通过实验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盐水溶液中,强酸强碱显中性,强酸弱碱显酸性,弱酸强碱显碱性。

思考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否因为在显酸性或显碱性的盐溶液中还有某些细节没有注意到。比如溶液里某些微粒的行为所造成的影响。参考弱电解质CH5COOH和NH3·H2O溶液中相关微粒数目之间的关系,思考一下在强酸弱碱盐与弱酸强碱盐的溶液中,有哪些微粒可能存在使溶液显酸性或者显碱性的行为。

(4)建构微观本质。通过教师的逐步引导,学生对自己原有的知识进行了加工、整合后,可以得出“某些盐溶液中的盐电离生成的离子能够和水电离生成的H+或OH-相互结合,产生弱电解质”这个结论,也就是从微观过程分析盐类水解的本质,从而成功地建构微观过程。

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独立把这个微观过程使用抽象符号形式表达出来,从而使学生做到“由宏观现象,到微观本质,再到抽象符号”之间的建构过程。

(四)扩展知识,概念深化

1.加强练习,扩展知识

理论要与实际相结合才能掌握得更好,结合课堂上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思考下列几个问题:

为什么纯碱溶液能够清理油污?用什么方法能增强它的去污效力?

长时间使用氮肥(NH4)2SO4会对土壤造成什么不良的影响?

把AlCl3溶液蒸发干,得到的固体不是AlCl3,而是Al2O3,为什么?怎样才能得到AlCl3固体?

2.概念深化,能力提升

引导学生主动去把当前所学的知识意义自主建构起来,解决知识迁移扩展有關的问题,鼓励学生去发散思维,展开联想,在提升能力的同时深化对盐类水解知识概念的理解。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行分析、思考乃至应用,对高中化学教学的模式改革有着积极的作用。教师应当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落实到教学课程中,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制订系统的学习计划,并随着学生学习进度和学习方法的改变而调整,最终达到提升化学教学水平的目的。

(责编 卢建龙)

猜你喜欢

建构主义高中化学
高中化学解题技巧分析
高中化学解题中守恒法的运用研究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计算机教育
高中化学分层教学的有效实施策略探讨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基于“336”模式构建高中化学智慧课堂的实践研究
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初探
DiscussiononBusinessEnglishLearningBasedonTheoryofConstructivism
拾级而上 顺流而下
建构主义与高中生物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