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语文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四个步骤

2015-10-21罗绍尚

广西教育·B版 2015年12期
关键词:点拨提问探究式教学

罗绍尚

【摘 要】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要搭建探究平台,营造民主平等的探究气氛;要巧妙提问,自主探究;要适时点拨,合作探究;要激励评价,深化探究。

【关键词】中职语文  探究式教学  提问  点拨  评价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B-0025-02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探索富有实效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语文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为了打造高效的中职语文课堂,笔者紧紧围绕教学大纲,针对中职学生的特点,对语文课堂实施探究式教学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搭建探究平台,营造探究氛围

(一)打造民主平等的交流平台。积极打造师生及生生之间民主、自由、平等的交流平台,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兴趣爱好出发,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创新,并在实践中展示自己的能力。笔者组织了师生辩论会,让科任老师和学生就某一热点问题展开讨论。学生在辩论中,与自己的老师同台竞技,不仅锻炼了胆识,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而且培养了平等交流的思想。

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直接关系到其未来的发展。笔者每节课都会安排一位学生进行课前演讲,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同学之间进行观念交锋,观点交流,仅仅几分钟,坚持经常,学生的自主意识就会不断增强。

(二)不断激发中职学生的探究热情。我们要充分认识语文学科的特点,采用探究式教学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增强语文学习的趣味性。比如,在教学中笔者鼓励学生和老师一起参与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大胆设计,不断创新,自主探索。多媒体教学可以发挥声光电的优势,学生不仅听得见,而且看得到,画面形象,真实可感。

二、巧妙提问,自主探究

笔者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的自主发展,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课堂提问承上启下,让学生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并让他们感受知识的逻辑性,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例如,学习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笔者设置的问题是:“不管你在哪里,月亮不都是那个月亮么?为什么作者要说月是故乡明呢?”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开始寻踪觅迹。作者漂泊天涯,游历四方,四十个春秋飞逝,他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茫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作者可谓阅历丰富。在作者眼中,这些月亮都是美妙绝伦的,作者都异常喜欢,但是,每当作者看到其他地方的月亮,都会心驰神往,梦归故里,想到故乡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相比之下,世界广阔,月亮又圆又大,而在作者心中首屈一指的却是家乡的小月亮。

朗润园风光秀丽,荷塘月色,清新可人,但作者还是会想到故乡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故乡的月亮是平凡的,见月思乡,人之常情。那故乡的小月亮上系着乡愁,有追忆,有惆怅,有留恋,有惋惜。此时此刻,学生们终于明白了,作者故乡的月亮一点不小,月是故乡明,这是人类最朴素的情感,这恰恰抒写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这种情感,是最独特的,也是最执着的,作者怅惘南天,心飞故里,也就很好理解了。

(二)注重因材施教,设计问题尽量做到难易适中,力争照顾到每一位学生。只有了解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问题才会恰到好处。例如,学习莫怀戚的《家园落日》,笔者设计了如下问题:

第一,“文中描写了哪几種落日?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作者把各种落日一股脑地展现给我们,就是让我们对落日有个全面的认识,这些都只是一个铺垫,无论哪里的落日,都没有家乡的落日更可爱。你看,戈壁的落日,神出鬼没,令人恐惧;云海的落日,飘忽柔曼,让人捉摸不透;平原的落日,一成不变,有些单调乏味;美国的落日,生分不随意,好陌生呀!唯有家园的落日,是那样亲切,那样温暖!这些问题,比较浅显,学生很容易读得懂,我们只需要让学生归纳总结一下,就可以获得更准确更全面的信息。

第二,文章倒数第三自然段说“家园就是家园”,而文章最后又说“那才是我的太阳啊”,说说自己的看法。笔者引导学生逐步去感悟:家园就是家园,对家乡情有独钟,这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家园,是避风的港湾,是生活的依赖,是坚实的后盾。也唯有家乡的太阳最温暖,家乡的落日最美丽、最亲切,这恰恰体现了作者对家乡厚重的热爱之情。

(三)凡是学生能够自主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包办替代,尽量给学生充裕的思考时间,多一点儿思维空间,多一点儿展现自我的机会。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问有所解,才是探究式教学的完美追求。

读马徳的《选择》,学生围绕以下问题进行了探究:(1)选择与被选择各代表着什么?(2)什么人选择激流勇进?什么人选择知难而退?什么人选择不断进取?什么人选择随遇而安?(3)做出选择的标准是什么?(4)每一种选择,都是一种自我挑战,是不是呢?(5)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选择?(6)什么是大选择?什么是小选择?通过问题探究,学生豁然开朗:选择,可以丰富我们的人生内涵;被选择,可以扩大我们的精神世界。一生少选择,是可怜的;一生无选择,是可悲的。

三、适时点拨,合作探究

(一)生生合作探究。同桌之间通过阅读,对遇到的问题进行探讨,相互补充,相互交流。比如,学习臧克家的《老马》,学生讨论了以下问题:

第一,这首诗语言朴实,具有泥土的芬芳,可以从哪里看出来?诗中“总得”、“横竖”、“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有泪只往心里在咽”,简直就像一位淳朴的农民在倾诉自己的亲身感受,很通俗,很接地气儿。

第二,诗人给我们勾勒了一幅怎样的画卷?你看,一匹羸老的瘦马,已经筋疲力尽,难以支撑,但在主人的威逼下,他承受着重荷,却没有发出一声呻吟。形象地展示了老马苦不堪言的悲惨处境,揭示了作者坚忍不拔的性格特质。

(二)小组合作探究。前后桌组成一个讨论组,几位同学一起探究,各抒己见;共同研究,集思广益。发挥每个学生的思维优势,使学习探究更深刻。

学习舒婷的《致橡树》,各小组先后探究了以下问题:

第一,作者用了哪些意象颠覆了传统的爱情观?同学们讨论了诗的开头,作者采用一系列的比喻,否定了世俗的爱情观念。诗人坚决反对女性像凌霄花一样,“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或者像痴情的鸟儿,为冷漠的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像汩汩的清泉,只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像高高的山峰,增加你的高度,映衬你威武的仪表。诗人冲破传统的藩篱,明确了新女性的爱情观:不能只是一味地施舍,充当爱情的陪村。女性充当“春雨”,充当“日光”本无可厚非,但这绝不是爱情的全部。

第二,诗人所需要的爱情是什么样的?诗人把自己比喻成一株木棉,一株在橡树近旁和橡树比肩站立的木棉,两棵树的根叶相连,窃窃私语,这是爱情的平等、爱情的契合、爱情的坚贞。这种爱情,既维护了男性的价值,又争取了女性的地位,是最理想的爱情。

(三)全班同学集体探究。要抓住最重要、最费解的问题,让全班同学进行大讨论,让全班同学人人参与,群策群力,最终解决问题。

对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我们必须做到:一是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看一看”,自己去“想一想”,自己去“说一说”,自己去“做一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其迸发创新的火花。二是要循循善诱,不急不躁,要启发引导,不越俎代庖。要认真探究,不要流于对话,要强化学生的合作探究,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归纳和总结。重在帮助学生掌握方法,举一反三,解决相关联的问题,巩固知识,培养能力。

四、激励评价,深化探究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每一个学生,随时发现其闪光之处,让每一个学生均衡发展,全面提高。笔者对学生在活动中的态度、方法、思维、情感和价值观等进行分类指导,展开激励评价。形式多样,灵活实用,有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社会评价、家长评价,等等。各种评价方式紧密结合,不断发展学生的观察力、自我判断力,让学生感受探究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例如,学习端木蕻良的《耐力》,同学们结合鸽子和骆驼的品质,积极开展自我评价,畅谈内心感悟。

有的学生说:我以前一直生活在家中,但到了学校,我完全变了一个人,首先学会了洗衣服。第一次拿着自己的衣服去洗,都把自己急哭了。洗了近2小时,手忙脚乱,就是洗不干净。我把衣服挂到衣架后,累得趴在床上半天不想动一动。此时此刻,我想起了我的妈妈,想起了妈妈的耐力,一年365天,家里每个人那么多衣服,她几乎是天天要洗,有时还要加班。我深有感触,特别想妈妈,也特别自责。

有的学生说:在暑假,我找了一份工作——酒店服务员。在酒店,面对着形形色色的人,我要承受着顾客的误解,要面对加班加点,我体力透支,头晕目眩,备受煎熬。不久,我身心交瘁,失去耐心,便辞职回家。那段打工的经历,我终生难忘。

总之,语文课堂要积极开展生本教育,为学生探究搭台子,为学生探究想办法,鼓励学生走上自主发展、开拓创新的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王金霞.有效課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

(责编 刘 影)

猜你喜欢

点拨提问探究式教学
有关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探讨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点拨”艺术
高中化学习题课探究式教学设计的研究
探究式教学法在立体几何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浅谈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方法的运用
初中化学课堂个性化有效提问策略
要将探究式教学融入到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之中
谈谈提问在高一年级数学课堂上的运用
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构筑高效的语文课堂
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师提问有效性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