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高中文科生数学学习疑问的思考与对策

2015-10-21陆金香

广西教育·B版 2015年12期
关键词:教学问题事例思考

【摘 要】从四个事例分析高中文科生学习数学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有效促进教学,提高学生数学成绩。

【关键词】高中文科生  教学问题  事例  思考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B-0014-03

笔者近几年都是带文科班,无论是普通班还是重点班,学生数学成绩普遍较差,绝大多数学生感觉数学难学。虽然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习数学,但是成绩不佳,因此害怕数学,不喜欢数学。在教学过程中遇到各类学生学习疑问的各种事例,通过对某些事例的深入思考、分析,不难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正是造成文科生数学学习障碍的原因。为文科生学习数学扫除障碍,提高成绩,笔者就教学中遇到的一些有代表性的事例进行分析和思考,然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现阐述如下,与各位同行分享。

一、学习主动性的事例、思考与对策

(一)事例

在学习必修五3.2《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后,数学科代表领着几个女生围过来说不会解这题,笔者一看,题目是:

已知集合,,若A∩B=Φ,则a的取值范围是。

以她们的能力解这道题应该不成问题,那么问题在哪呢,细问之下,科代表说集合A、B 都会求解,但集合A中x的不就是集合B中的x吗,A∩B=Φ怎么可能呢。笔者哑然。

(二)思考

集合的知识是高一学习的基础内容,一直以为教师讲的,学生都可以完全理解掌握。描述法表示集合,教师一再强调说明x是集合的代表元素,既然是代表,那么用x来表示还是用y或其它字母表示都是一样的,但学生还是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现在问题暴露出来了,原来她们是这么理解x的,说明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集合概念。这样的事例很多,例如,对例题求二次函数f(x)=x2+4x-5在区间[-3,4]上的最值的讲授,教师自己觉得很完美,很到位,但刚讲完,就有一个学生提出疑义,说题目说的是函数在区间[-3,4]上,那这区间不是f(x)的取值范围吗?教师顿时倍感受挫、失败,讲了那么多,指导了那么多,工作也做了很多,效果竟然是这么的令人不满。

究其原因,一是学生缺少主动参与,这是重要原因。G·波利亚曾说过:“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当然是重要的,然而学生想的是什么却更是千百倍地重要。思想应当在学生的脑子里产生出来,而教师仅仅起一个助产婆的作用。”说明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可以这么说,数学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文科生的学习主体意识比较淡薄,主要表现在学习不主动、依赖性强、机械接受等方面。二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讲为主,造成学生被动学习。一节课40分钟,都是教师在讲,学生在听,这实际上剥夺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权力,限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讲得很好,方法很多,學生却很少习得,甚至不能应用。教师总认为自己讲的有多好,有多清楚明白,却忽略了学生,他们在想什么、在哪方面受阻等。就二次函数这个例子,学生在理解题目上受阻了,对函数的概念、定义域和值域都没有理解和掌握,一直在纠结题目而没有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因此有些教师就会埋怨学生,讲得那么明白怎么还是听不懂,不会解题。殊不知教师讲的和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所理解的,在很多时候是不同的。学生在学习时,只是机械接受教师所讲的,没有自己的理解和思考,新知识不能内化。

(三)对策

1.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设计一些学习活动,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动脑、动手、动眼、动嘴,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例如《数系扩大与复数的引入》的第一课,可以这样设计:

一位数学家出了这么一个题目:把10分成两部分,使其乘积等于40。他对求出来的结果大为不解,甚至感到恐慌。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由历史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2.改变教学模式,教师要精讲,少讲,甚至可以不讲。备课舍得下功夫,要换位思考。假设你是学生,你会怎么想,想到什么,会在哪个知识点有障碍等。高中文科生的数学基础薄弱,接受、理解能力差,对一个问题,教师要反复斟酌应该怎么讲,才能接近大部分学生的认知水平。如果教师讲的都是学生所思考的,那么学生就容易接受、理解。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教师引导,让学生主动去建构新知识,自己消化。课堂上要大胆放手,教师不要一味地讲,把学生当容器,一味地灌。要时刻记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来主宰自己的课堂。比如求二次函数值域的这道例题,难度不大,教师可以先不讲,让学生思考,尝试自己求解,然后从暴露学生的思维受阻点,找到问题所在,再有针对性进行讲解。

二、学习意志的事例、思考与对策

(一)事例

学习数列的求和时,几个尖子生反映,方法都会,就是到最后的结果都算错。数列的测试题中,有一道填空题:

已知数列中,an=1,且,则an。

这是一道常规题,由数列的递推公式求通项公式,用累加法求解。普通班几乎留空,而尖子班也只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得出正确答案。

(二)思考

涉及数列内容计算的式子都很长,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运算能力和心理素质,而当学生看到那么长的式子,心理第一反应是那么繁,然后就产生抵触情绪,情绪也烦躁起来,有的甚至放弃。对繁一点,难一点的问题,不想思考,就要放弃,没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对困难不是迎难而上,而是知难而退,反映了文科学生数学学习的意志很弱。现在的孩子多是娇生惯养,不想吃苦,加上数学学习又那么难,那么枯燥乏味,如果不是为了高考,谁都不愿意学,没有谁愿意受苦。选择读文科,是因为数理化差。学数学,是因为高考要考数学。学习动机的水平不高,学习专注的时间也就不长,这是导致学习意志薄弱的一个主要原因。

学生都明白高考成也数学,败也数学,所以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习数学,非常努力地学,用心地学,也学得很辛苦,但一次次的考试,成绩总不理想,自己严重受挫,体验不到学习数学的成功与喜悦,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所以,得先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成功快乐,获得自信,从此喜欢上数学,爱上数学,变“我要学数学”为“我想学数学”,使学习数学成为学生内在的需求。

(三)对策

1.不吝赞扬。学生都非常渴望得到老师的鼓励和表扬,特别是在学习中答对老师的问题或正确解题或考试成功的时候。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并发现学生的成功,哪怕是微小的成功,都要马上表扬,给予鼓励。比如在测验中,某学生的成绩虽然不理想,但填空题得分很高或解答题的解法创新,运算很繁,但都能坚持做下来等,就要给予表扬,给予鼓励。这种鼓励,教师觉得微不足道,然而有时对学生却是一石激起千重浪,非同凡响。因为这一次小的表扬,在学生的内心中会产生了一种追求,希望做得更好获得更多的表扬。这种获得表扬的渴望就会变为无穷的内力,促使学生为更高的目标努力奋斗。学生在一次次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受教师表扬的激励下,慢慢地就对数学感兴趣,自信一点一点地建立起来,意志也得到了锤炼。

2.不断获得成功。一个人的一次成功,可以体验到成功的欢乐,同时获得胜利的欣慰,会涌起追求无穷尽成功的意念和力量。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让学生在学习中经常性地取得成功,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教材中的一些例题和练习难度很大,学生自己做困难重重,意志力不强的,很容易受到挫败,失去信心。为此可以通过巧妙设问,降低题目的难度。例如,必修四1.6《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中的例2:

画出函数的图象并求其周期。

要学生自己画出图象有很大的难度,采用几个小的问题以降低难度。

问题1:你能根据分段函数画出函数的图象吗?

问题2:你能说说函数y=x与图象的关系吗?

问题3:你能说说函数的图象的另一种画法吗?

问题4:你能根据上述画法画出函数的图象吗?

如此处理,就是可创造一种可能性,让学生克服困难的可能,克服自己解决问题的可能。意志是在不断对困难的顽强抵抗中锻炼出来的,分步进行就能有效地帮助学习克服困难。

三、数学思维的事例、思考与对策

(一)事例

必修五第三章复习参考题A组的第8题:

甲、乙两地相距skm,汽车从甲地匀速行驶到乙地,速度不得超过ckm/h。已知汽车每小时的运输成本(以元为单位)由可变部分和固定部分组成;可变部分与速度v(单位:km/h)的平方成正比,且比例系数为b;固定部分为a元(a﹤bc2)。为了使全程运输成本最小,汽车以多大速度行驶?

布置做课堂练习,5分钟时间完成。尖子班40个学生,能在这个时间内解出答案的只有3个,普通班就不言而喻了。

(二)思考

这类应用题只要理解题目就可得到函数关系式,利用基本不等式求出最小值,难度不大。可关键是学生读不懂题,理解题意有困难和错误。原因有二,一是题目中出现了5个字母,学生不明白字母的意义,干扰了对题目的理解。比如不理解字母c,导致得到的函数解析式为运输成本,其实c只是变量v的一个取值范围。还有学生不明白速度v怎么是变量,题目说是匀速行驶的呀,匀速行驶怎么会是变量呢?数学思维的工具是数学语言,思维的概括要借助语言来实现。如果学生的数学语言水平低,那么他对数学信息的敏感性就差,思维转换就慢,导致理解题目差、解题慢。二是学生的心理问题,绝大多数的学生害怕字母,特别是字母的运算,看到字母就头疼。本题中没有出现一个数据,只有字母,学生因此感到恐慌。一旦有了这种心理,势必影响对题目的理解,影响解题。也有部分的学生因为特别害怕应用题,看到文字很多的题,就想要放弃。

(三)对策

1.反复阅读教材,提高理解能力。都说学语文和外语要多读、多背,培养语感,个人认为学数学也是如此。小学、初中的数学简单,对理解能力的要求很低,重在模仿,没有阅读教材的习惯。高中的数学很抽象,重在理解,对概念、公式、定理和思想方法的理解,这种理解基于对教材的熟悉。

2.新课标教材的每块内容都有应用举例,比如函数应用举例、正余弦定理应用举例、向量应用举例等,而且例题都很多,在讲解这些例子时,有意无意地向学生传达“应用题其实不难”的信息。挑选一些比较简单的高考题,让学生尝试,克服他们的畏惧心理,树立自信。

四、学习方法的事例、思考与对策

(一)事例

尖子班有个男生,思维敏捷,接受能力强,好学,做了大量的数学练习。但第一次月考才勉强及格,最后三道大题没有做,这不是他的真实水平。该学生自己说题目都会,就是时间不够用。

(二)思考

练习量够了,而速度慢,那就是方法问题。平时课后做练习时,参考答案都是随手拈来,做完一道就对一次答案,对上答案了才继续做下一题,久而久之,就对答案有了依赖性。一到考试,由于没有答案对了,心理感觉就不踏实,好像少了什么,总想确定是否做对了才能安心地往下做。心理的不安肯定影响思考,影响做题的速度和准确率。这不仅是该男生存在的个别问题,许多学生都有同感。他们做了大量的练习,数学思维也好,但成绩就是提不上去。主要原因就是学习方法不正确,有的学生仅仅是为做题而做题,盲目追求量,不进行归纳总结,也不进行记忆,以为做的练习多了考试就一定行。

(三)对策

1.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每次做练习时,都要拿出考试的状态,要有适当的紧张度,一题一题地做下来。经过充分的思考后还不会的就先跳过,一直做完后再对答案。还必须限时完成,按照高考要求,大概3到4分钟解决一道小题,10分钟一道解答題。平时的练习就按照这样的时间来训练。做练习,方法得当,才能有良好的效果。该男生接受很快,克服困难后每次考试都能发挥出应有的水平。

2.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经常给予指导。比如复习要及时,不一定说要坐在教室里看书、做题才是学习,午睡或晚睡前躺在床上,闭上眼睛,在大脑“放电影”,尝试回忆当天所学习的内容,数学课学习了什么概念、公式,老师讲了什么例题,方法是什么,如果回忆不起来了,先跳过,下午或第二天早上到教室马上看书巩固。

学生的学习疑问事例折射出教学中不尽如人意之处,也是反馈教学的一个有效方式,教师给学生解决疑问的同时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张红生.高中文科生数学学习障碍的成因及教学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

【作者简介】陆金香(1977- ),女,大学本科,中学一级教师,防城港市实验高级中学教师。

(责编 卢建龙)

猜你喜欢

教学问题事例思考
运用对比解构说理文事例论证的密码
“例”后有“析”方可取
硬笔书法教学问题及解决对策
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改革与实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析给排水工程课程教学设计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
专题作文写作中典型事例的选择和运用
开放状态下的书面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