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对腔隙性脑梗死认知功能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影响

2015-10-20刘金梅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15期
关键词:诱发电位脑干血管性

刘金梅

(河北省南和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河北 邢台 054400)

针灸对腔隙性脑梗死认知功能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影响

刘金梅

(河北省南和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河北 邢台 054400)

目的 观察针灸对腔隙性脑梗死的认知功能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影响。方法 6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给予药物治疗),治疗组30例(药物联合针灸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认知功能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变化。结果 两组治疗后认知功能较治疗前改善,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脑干听觉诱发电位IP时间均缩短,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灸联合药物治疗腔隙性脑梗死可明显改善认知功能症状,提高脑干诱发电位传导速度。

腔隙性脑梗死;针灸;认知功能;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腔隙性脑梗死(LI)是指大脑深穿支动脉由于粥样硬化狭窄、闭塞而引起微小动脉阻滞,造成脑组织缺血、坏死。坏死组织吸收后形成大小不一、椭圆形或狭长形的不规则腔隙。腔隙性脑梗死的病理特点是继发性脑白质病变。由于脑白质内微出血、闭塞微动脉周围间隙扩大等脑组织损伤,可引起脑卒中症状,进一步可出现隐匿性、亚急性、逐渐进展的认知障碍、情感和人格障碍。据统计血管性痴呆中36%~67%为腔隙性脑梗死所致[1]。并且患者预后病情不稳,生活质量亦受很大影响。2007年6月至2013年11月我院对30例LI后认知障碍患者进行针灸联合药物治疗,观察临床疗效并应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测其对LI治疗的客观依据。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研究对象为我院神经内科自2007年6月至2013年11月收治人院的6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病例纳入标准:患者有认知障碍的临床表现,结合头颅CT或MRI扫描结果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2]。病例排除标准:①大面积脑梗死;②帕金森病;③脑出血、大面积脑梗死;④叶酸、维生素B异常者;⑤语言交流障碍影响疾病诊疗的患者;⑥出、凝血障碍患者;⑦精神疾病。入选研究病例均为右利手。60例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①治疗组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50~85岁。②对照组30例,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54~80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受教育程度、病变部位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两组均采用抗凝(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静脉滴注,每天1次)、活血化瘀(NS 250 mL+丹参20 mL,静脉滴注,每天1次)、神经细胞活化剂(5%GS 250mL+胞二磷胆碱0.2,静脉滴注,每天1次)、调整血压等对症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针灸疗法,患者仰卧位,取穴百会、人中、神门,合谷。局部常规消毒后,头皮针平刺,采用捻转手法进针,体针直刺进针,采用提插、捻转手法。每天针刺1次,2周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MoCA评分(包括定向力、记忆力、计算力、视空间执行能力等),总分30分,MMSE评分参考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对患者进行评分,ADL评分根据Blessed-Roth行为量表对患者进行评分。脑干听觉诱发电位:采用DlsA2000c型肌电诱发电位仪(光电工业株式会社,日本)监测BAEP、SSEP,记录Ⅰ、Ⅲ、Ⅴ波潜伏期(PL)及Ⅰ~Ⅲ、Ⅲ~Ⅴ、Ⅰ~Ⅴ波间潜伏期(IPL)。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各检测1次。BAEP、SSEP评测标准:以《实用肌电图学》同年龄组确定的正常值为参考对照值[3]。

表1 两组MoCA、MMSE及ADL比较(±s)

表1 两组MoCA、MMSE及ADL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治疗组比较#P<0.05

组别 MoCA MMSE AD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17.5±2.9 23.1±1.8* 23.4±2.6 28.2±1.8* 19.9±3.2 14.9±6.4*对照组 17.8±2.7 20.0±1.3#* 23.9±2.5 15.1±1.2#* 8.9±5.1 19.2±3.2#*

1.4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录入SPSS12.0版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两组间差异采用t检验分析。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MoCA及MMSE评分比较:治疗组、对照组组均高于治疗前,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DL评分两组均低于治疗前,治疗后比较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IP时间均缩短,其中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1 治疗组(30例)。PL指标:Ⅰ级,治疗前(1.62±0.13(;治疗后(2.87±0.72)。Ⅲ级,治疗前(3.79±0.18);治疗后(3.76± 0.24)。Ⅴ级,治疗前(5.61±0.14);治疗后(5.19±0.14)。IPL指标:Ⅰ~Ⅲ级,治疗前(2.16±0.22);治疗后(3.25±0.52)。Ⅲ~Ⅴ级,治疗前(1.6±0.3);治疗后(1.7±0.5)。Ⅰ~Ⅴ级,治疗前(3.6±0.3);治疗后(3.4±0.6)。

2.2.2 对照组(30例)。PL指标:Ⅰ级,治疗前(1.72±0.07);治疗后(1.71±0.12)。Ⅲ级,治疗前(3.78±0.46);治疗后(3.71± 0.29)。Ⅴ级,治疗前(5.16±0.44);治疗后(5.11±0.31)。IPL指标:Ⅰ~Ⅲ级,治疗前(2.74±0.24);治疗后(2.75±0.34)。Ⅲ~Ⅴ级,治疗前(1.8±0.4);治疗后(1.9±0.5)。Ⅰ~Ⅴ级,治疗前(3.6±0.4);治疗后(3.5±0.2)。

3 讨 论

腔隙性脑梗死是由于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或基底动脉的穿通支闭塞引起的位于脑干或大脑深部白质的多个梗死灶。其发病率约占缺血性脑卒中的25%,占全部脑卒中的20%。目前,腔隙性脑梗死是国内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因而在中国人群中,腔隙性脑梗死性认知功能障碍是最常见的血管性认知障碍(VCI)[4]。其主要临床表现为信息整合处理速度下降,语言表达能力下降,有效持续的注意力下降等执行功能障碍。认知障碍的病理基础为:①由于大脑皮质、脑室白质和中央灰质的缺血变性,破坏了额叶皮质下灰质环路的纤维,认知情感通路障碍;②大脑深部白质血管性损伤引起联系通路纤维受损,通路功能障碍;③病变破坏了与记忆相关的海马一内侧颞叶皮质下功能通路;④病变导致海马萎缩[5]。

中医关于中风病与痴呆症状的因果关系很早就有论述,黄帝内经《灵枢•调经论》记载:“血并于上,气并于下,乱而喜忘”讲述了认知障碍的病因。《杂病源流犀烛•中风》指出中风后多有认知障碍:“有中风后善忘”。这些都是中医对VCL的较早记载。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加快,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日益增高,伴随中风后的血管性痴呆的发病率也明显增加。血管性痴呆目前主要是对症治疗,临床应用药物繁多,但疗效不确切。文献报道,中医针灸治疗脑梗死后认知障碍疗效确切。针灸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具有多环节、多水平、多途径的优点,作为中风后认知障碍的治疗作用正逐渐被认同[6]。动物实验中针刺中风模型的大鼠通过提高脑内胆碱能神经功能和抑制胆碱酯酶活性可以提高血管性痴呆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朱崇霞等[7]通过大鼠穿梭箱行为学实验观察VCL大鼠学习记忆障碍,结果针刺大鼠的百会、大椎穴可明显减少大鼠在穿梭箱实验中的电击时间及电击次数。针刺百会,大椎穴通过增强脑内GSH-PX和CAT活力、改善自由基的代谢提高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黄泳等[8]报道针刺百会、人中、神门穴治疗血管性痴呆,均取得满意临床效果。百会穴主调理脑腑,针刺该穴可以维持清窍、补益髓海、安定心神的作用。百会穴擅长于改善患者的记忆能力、提高计算能力、消除固执等症状。人中穴多偏泻,对与清窍蒙蔽、清空放扰的病机,针刺该穴可以安神定惊、醒脑开窍。应用人中穴,擅长于改善患者的反应、嗜卧、恍惚等症状。神门穴可以改善患者的神情呆顿、表情淡漠、近事善忘、反应迟慢、定向失误、计算错误、喜卧思睡、行动力缓慢、喜怒无常、固执违拗等症状。针刺神门穴,更有利于改善患者记忆、固执、理解等症状。本研究治疗组药物合并针灸腔隙性脑梗死后并发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认知功能提高。同时,通过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测颅内神经通路时间缩短,速度提高是针灸改善认知障碍的物质基础和客观标志[9]。

VCL临床症状改善主要神经学基础为大脑半球深部白质组织学改变的恢复,但神经纤维脱髓改变的恢复和神经功能的提高需要较长的过程,临床症状的改善和提高需要较长时间的观察,故不能确定最终恢复的结果。针灸对于脑干神经受损恢复的检测有待进一步研究。

[1] 朱以诚,徐群.脑小血管在身边,你知道吗?[J].中国医学论坛报,2012,11:28-29.

[2] 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3] 卢祖能,曾庆喜.实用肌电图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636-702.

[4] Grysiewicz R,Gorelick PB.Key neuroanatomical structures for 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J].Curr Nrurol Neurosci Rep,2012,12(6):703-708.

[5] 张薇薇.脑小血管病新进展[J].中华脑血管病杂志,2008,2(4): 102-103.

[6] 夏玮,刘占占.针灸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研究进展[J].光明中医.2009,24(2):382.

[7] 朱崇霞,张霁,等.针刺百会、大椎对拟血管性痴呆大鼠GsH、PX、CAT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04,23(3):40.

[8] 黄泳.针刺百会人中穴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比较研究[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5,26(1):41.

[9] Monckeberg JE,Tome CV.CT scan study ofatlantoax-ialrotatory mobility in asymptomatic adult subjects[J].Spine,2009,34(12): 1292-1295.

R259

B

1671-8194(2015)15-0204-02

猜你喜欢

诱发电位脑干血管性
听觉脑干植入儿童康复训练个案研究
C57BL/6J小鼠与豚鼠电诱发听性脑干反应比较研究
115例急性脑干出血的临床及多层螺旋CT分析
听觉诱发电位检测在胆红素脑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中英文对照名词词汇(四)
Characteristics of multiple nodules in a patient with pulmonary 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A case report
开心解郁丸对血管性抑郁大鼠单胺递质及BDNF的影响
不同剂量肌松剂在听神经瘤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及术后并发症的临床观察
石杉碱甲联合尼麦角林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效果观察
通络止痛方治疗血管性头痛6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