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联合拔罐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肢体运动功能临床观察

2015-10-18黄雯

新中医 2015年12期
关键词:内科肢体缺血性

黄雯

杭州市中医院针灸康复科,浙江 杭州 310013

针刺联合拔罐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肢体运动功能临床观察

黄雯

杭州市中医院针灸康复科,浙江 杭州 310013

目的:观察在内科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针刺联合拔罐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改善的效果。方法:将92例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6例,2组均给予内科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自行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训练,治疗组采用针刺联合拔罐治疗,2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2组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MESSS)评分与Barthel指数的变化。结果: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48%,对照组为76.09%,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和治疗4周,2组的MESS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Barthel指数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组的MESSS

脑卒中;针灸;拔罐;运动功能

缺血性脑卒中,又称为脑梗死,具有患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高等特点,对人们的生命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典型缺血性脑卒中依据发病的时段,可分为急性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恢复期指的是发病后2周~6月的时间段,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多伴随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肢体运动功能受损亦是其主要临床表现之一。该阶段被认为是脑梗死恢复的关键阶段,直接影响患者的临床治疗及预后。因此,针对恢复期进行规范化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针刺联合拔罐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纳入92例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均为本院针灸康复科病房2011年12月—2014年12月的病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6例。治疗组男26例,女20例;年龄42~65岁,平均(51.6±4.9)岁;病程14~30天,平均(21.5±4.9)天。对照组男24例,女22例;年龄45~66岁,平均(52.2±5.1)岁;病程15~26天,平均(22.1±5.1)天。2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2010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1]:①急性起病;②症状、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③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全面神经功能缺损;④脑部CT或MRI有责任缺血病灶;⑤脑部CT或MRI排除非血管性脑部病变。

1.3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中风病的诊断及恢复期标准。发病2周~6月,主症: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次症: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具备2个以上主症,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1.4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者;②年龄40~70岁;③经脑部CT或MRI检查为缺血性脑卒中,并证实为首次发病者;④为肢体功能障碍者,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楚;⑤接受本研究治疗方案,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5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②脑部CT或 MRI检查诊断为出血性脑卒中者;③发病期不能正常交流者;④伴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与其他脏器功能衰竭者;⑤治疗期间依从性差或自行退出试验者;⑥妊娠及哺乳期妇女或精神疾病患者。

2 治疗方法

2组均参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3]予内科常规治疗,如控制血压、血糖、血脂,抗凝,控制脑水肿,并予支持治疗。

2.1 对照组 给予内科常规治疗,不行针刺联合拔罐治疗,自行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训练。

2.2 治疗组 在内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针刺联合拔罐治疗。针刺:根据中医辨证取穴,按常规针刺方法。①头针:病灶侧头部运动区或血管舒缩区;②体针:取穴肩峰、肩髃、尺泽、手三里、曲池、合谷、阳池、足三里、太冲、三阴交、扶突、阳陵泉、中脘、气海。每天1次,每次30m in,每周5次。拔罐:肩贞、肩髃、肩露、天宗、中脘、气海行拔罐治疗,每天1次,每次分别留置10m in,每周3次。

2组均治疗4周。

3 观察指标与统计学方法

3.1 观察指标 ①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于治疗前、治疗2周及治疗4周后分别按照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MESSS)进行评分,分值越高代表损伤越严重,最高为45分;②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于治疗前、治疗2周及治疗4周后分别评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Barthel指数,分值越高代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高。Barthel指数分5级,95~100分为自理;75~94分为轻度;50~74分为中度;25~49分为严重;0~24为极严重。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软件统计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4.1 疗效标准 参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3]拟定。基本痊愈:91%≤MESSS评分减少≤100%;显著改善:46%≤MESSS评分减少<91%;改善:18%≤MESSS评分减少<46%;无效:MESSS评分减少<18%。

4.2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48%,对照组为76.09%,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P<0.05)。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4.3 2组治疗前后MESSS评分比较 见表2。治疗2周、4周后,2组的MESS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组治疗2周和4周后MESSS评分均低于同期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2组治疗前后MESSS评分比较(±s,n=4 6) 分

表2 2组治疗前后MESSS评分比较(±s,n=4 6) 分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同期比较,②P<0.05

组别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20.16±5.41 20.19±5.37治疗2周12.33±3.40①②15.27±4.14①治疗4周5.78±2.17①②13.19±3.22①

4.4 2组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比较 见表3。治疗2周、4周后,2组Barthel指数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组治疗2周和4周后Barthel指数均高于同期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2组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比较(±s,n=46) 分

表3 2组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比较(±s,n=46) 分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同期比较,②P<0.05

组别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48.12±6.42 49.21±6.63治疗2周61.31±7.62 55.27±7.27①治疗4周70.08±8.76①②58.99±7.56①

5 讨论

缺血性脑卒中可归属于中医学中风病的范畴,多由元气亏虚,七情内伤等引起气血运行失调,因风、火、痰、瘀引起脑脉痹阻。以口舌歪斜、半身不遂、偏身麻木为临床主要表现。《医林改错》记载:“半身不遂,亏损元气,是其本源……实因气亏得半身不遂。”又曰:“元气即虚,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因此可以认为该病的主要病机为气虚血瘀。现代医学技术的进步,使该病的死亡率下降,多数患者转入临床恢复期;在这一阶段,大多数患者并发有程度不一的神经功能障碍,以肢体运动障碍多见。因此在此阶段,治疗当以益气活血、健脑通络为主。

用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肢体功能障碍已有悠久历史,疗效显著[4]。在本研究中,笔者采取头针和体针相结合的疗法,在病灶侧头部运动区或血管舒缩区进行头针治疗,中医学认为“手足之阳会于头”,头针通过针刺头皮,调节相应的大脑皮质功能,最终恢复患侧肢体运动功能[5];体针取穴基于“治痿独取阳明”的治则,取穴以阳明经穴为主[6],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又“主润宗筋”,故沿阳明经循行取穴,有助于促进肌肉、四肢正常运动的恢复。

拔罐疗法属于中医学外治法之一,对缺血性脑卒中肢体功能的恢复已被证实具有较好疗效[7]。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拔罐疗法具有机械性刺激和温热效应等作用,可促进受损区及周围代偿区神经细胞的恢复。拔罐疗法以“血出邪尽,血气复利”而达补益气血、疏经通络之力。刺激阳明经穴可健脾益胃以生气血,疏通经络以调气血,故本研究选择在肩贞、肩髃、肩露、天宗、中脘和气海进行拔罐治疗。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内科常规治疗基础上,采取针刺联合拔罐疗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其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采用内科常规治疗。针刺联合拔罐疗法简便安全,价廉效高,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2010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J].中国临床医生,2011,39(3):67.

[2]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99.

[3]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61-63.

[4]郝跟龙.针刺治疗脑卒中研究进展[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4,26(2):204-206.

[5]于东强,张晓英,贺东勇.头针运动疗法治疗急性脑梗死34例运动功能障碍临床观察[J].交通医学,2013,27(4):363-365.

[6]章慧燕,卢青英,郑惠玉,等.物理治疗加针刺对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机能康复的研究[J].中国康复,2000,15(2):78-79.

[7]宋书昌,卢智,王利春,等.电针夹脊穴联合刺络拔罐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下肢痉挛状态的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2(10):1226-1228.

(责任编辑:吴凌)

R743.3

A

0256-7415(2015)12-0220-03

10.13457/j.cnki.jncm.2015.12.099

2015-07-09

黄雯(1986-),女,护师,研究方向:中风病的康复护理。

评分与同期对照组比较均下降,Barthel指数均较同期对照组升高(P<0.05)。结论:在内科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针刺联合拔罐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其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采用内科常规治疗。

猜你喜欢

内科肢体缺血性
呼吸内科治疗慢性咳嗽的临床治疗体会
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的研究进展
肢体语言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肢体写作漫谈
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中蒙医康复治疗
急诊消化内科上消化道出血治疗
VSD在创伤后肢体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内皮祖细胞在缺血性脑卒中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PBL教学法在中医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