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火针点刺联合Bobath疗法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35例临床观察

2015-10-18曾红文赖耀铭刘婉玲

新中医 2015年12期
关键词:火针痉挛上肢

曾红文,赖耀铭,刘婉玲

1.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广东 广州 510095;2.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广东 广州 510800

火针点刺联合Bobath疗法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35例临床观察

曾红文1,赖耀铭1,刘婉玲2

1.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广东 广州 510095;2.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广东 广州 510800

目的:观察火针点刺联合Bobath疗法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1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对照组36例。治疗组采用火针联合Bobath疗法;对照组采用Bobath疗法。2组均进行临床痉挛指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运动功能评定的量表评定。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82.9%,对照组6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临床痉挛指数及Fugl-Meyer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临床痉挛指数及Fugl-Meyer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治疗组效果更明显。结论:火针点刺联合Bobath疗法临床疗效确切,优于单纯的Bobath疗法。

中风痉挛性偏瘫;火针疗法;Bobath疗法

中风痉挛性偏瘫除肌张力异常增高外,还表现为联合反应、共同运动、牵张反射等。长时间处于高肌张力的痉挛状态可使患者偏瘫侧肢体关节挛缩、关节僵硬、肢体畸形,甚至导致终身残疾。因此,中风后的康复治疗要点是对肢体痉挛状态的改善,这直接关系到患者康复效果及患者以后的生活质量[1]。笔者采用火针点刺联合Bobath疗法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临床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为2013年7月—2014年7月在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针灸康复科的住院及门诊患者,共71例。简单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6例。治疗组男18例,女17例;年龄55~70岁,平均(65.09±4.57)岁;病程3周~6月,平均(12.69±5.50)周。对照组男17例,女19例;年龄54~70岁,平均(64.25±4.95)岁;病程3周~6月,平均

(12.47±5.96)周。2组性别、年龄、病程、合并疾病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各类脑血管疾病的诊断要点》[3]。

1.3 纳入标准 ①年龄50~70岁,病程20天~6月。②无严重肝肾疾病及痴呆者。③已明确由脑卒中引起的偏瘫肢体处于痉挛状态,痉挛程度按照Ashw orth分级,评定为Ⅰ~Ⅲ级者。④无影响患者功能恢复的其他肌肉骨骼或神经疾病,近期未曾服用过肌松剂或中西镇静药物的患者。⑤意识清醒,生命体征平稳者,配合本课题研究,签署知情同意者。

2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均给予脑卒中常规药物基础治疗,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给予对症处理。

2.1 对照组 给予Bobath疗法。操作分为上肢及躯干训练和下肢训练两部分。上肢及躯干训练的操作方法:①侧卧前伸肩:患者取健侧卧位,下肢呈屈曲位,前屈患侧上肢90°并伸肘,治疗师面对患者,一手握住患者患侧手部,与患者手掌相触,一手放在患者肘部上,保持伸肘,同时给予适当的阻力,让患者上肢用力向前推;②抑制上肢痉挛模式:患者取坐位,治疗师站于患者患肢外侧,先将患侧上肢托起(使肩外展),然后一手放在患者腋窝下,让患者保持伸肘姿势,并推向外侧,治疗师同时给予适当阻力,当患者已放松时,治疗师往回推上肢;③反射性控制关键点:颈、肩胛带、脊柱、肘腕、拇指等是抑制上肢及躯干的屈肌痉挛模式常用的关键点。注意事项:在患者进行常规的康复训练的过程中,如坐位转换、床上运动、卧位坐起、步行及上下楼梯练习等,就要求患者的健侧手或治疗师控制关键点,使上肢保持伸展位。下肢训练的操作方法:①髋内收、骨盆旋前训练:患者坐位,治疗师一手控制患侧膝关节使其处于内收、内旋位,另一手控制踝关节于背屈、外翻位,帮助患者将患侧腿跨在健腿上方,同时带动骨盆前倾,然后在控制下肢缓慢放下。②提腿训练:患者坐位,下肢呈全屈曲位,令患者有控制地将下肢徐缓落地,并练习在关节各个活动范围内的控制能力。③屈膝训练:患者坐位,在足底着地状态下屈曲膝关节。④踝关节控制能力训练:仰卧位,患者下肢在屈曲或伸展位下进行踝关节背屈、足趾抬离支撑面的动作。仰卧位时,膝关节保持屈曲位,进行踝关节、足趾的伸展训练。⑤在上述功能训练后再行站起训练、行走训练(包括患侧下肢负重训练、迈步训练)以进一步控制下肢肌张力及下肢功能恢复。在下肢训练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患者的全身状况,将躯干、上肢、下肢进行综合治疗,特别要始终保持上肢及躯干的抗痉挛体位。注意事项:在训练过程中,治疗师应不断地向患者本人、陪护及家属宣传抗痉挛的重要性,鼓励患者积极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同时要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心率、脉搏、血压、面色等改变。每天1次,每周6次,每次40m in,休息一天后继续下一疗程,共治疗4周,共治疗24次。

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火针点刺治疗。取穴:头颈躯干:百会、患侧风池、患侧翳风、大椎、命门、腰阳关、中脘、关元、天枢(双);患侧上肢:肩贞、肩髃、臂臑、曲池、手三里、阳池、合谷;患侧下肢:足三里、阳陵泉、委中、承山、申脉、丘墟。操作方法:根据不同穴位取不同体位,局部常规消毒后,将穴位上涂一薄层万花油,医者一手持酒精灯,另一手持细火针,烧针至通红,迅速准确地刺入穴位,刺入深度2~5mm,并敏捷地将针拔出,快进快出,全程约0.5 s,出针后用棉球按压针孔片刻,再涂上一层万花油,可减少疼痛和保护针孔。注意事项:火针点刺处当天不宜沾水,忌食生冷、虾、牛肉、鱼腥等发物。1周治疗3次,隔天治疗1次,每次在头颈躯干、患侧上肢、患侧下肢各取3~4穴,每次取穴尽量避免重复,治疗4周,共治疗12次。

3 观察指标与统计学方法

3.1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生活自理能力(ADL)评分(Barthel指数)[4],治疗前后临床痉挛指数[5],四肢简式Fugl-M eyer运动功能评分[6]。所有病例在治疗前、治疗第28天分别记录各临床评定量表评分。

3.2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4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4.1 疗效标准 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评分标准评定临床疗效。疗效指数=(ADL治疗后得分-ADL治疗前得分)/ADL治疗前得分×100%。根据指数变化范围分为4个等级,显效:疗效指数≥20%;有效:12%≤疗效指数<20%;无效:疗效指数<12%;恶化:疗效指数<-12%。

4.2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总有效率治疗组82.9%,对照组6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4.3 2组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临床痉挛指数及Fugl-Meyer评分比较 见表2。治疗前,2组各项指标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临床痉挛指数及Fugl-M eyer评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临床痉挛指数及Fugl-M eyer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治疗组效果更明显。

5 讨论

痉挛性瘫痪是中风后主要后遗症之一,其发病率高达65%。痉挛性瘫痪严重影响患者的肢体功能,成为影响其生

活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医学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认识自古有之,总归属阴阳失衡、经筋失养、本虚标实或阳气虚弱之范畴。中风后由于痰饮、瘀血等阻滞经脉,左右脉气失调,正如《素问·调经论》所言:“左右邪正盛衰失调,阴阳失衡,左或右发病致偏瘫”。又如《难经·二十九难》所言:“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痉挛性瘫痪多发于中风后恢复期,《景岳全书》曰:“其病在血液,血液枯燥,所以痉挛”,可见是由于病后阴血不足,不能濡养经筋所致,再合并有痰瘀等实邪的阻滞,便形成了本虚标实的病理本质[7]。《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意为阳气对于四肢百骸的濡养非常重要,阳气亏虚,则肢体经筋失其所养,不能行使正常的伸缩功能,表现为拘挛。

表2 2组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临床痉挛指数及Fugl-Meyer评分比较(±s)

表2 2组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临床痉挛指数及Fugl-Meyer评分比较(±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②P<0.05

组别治疗组对照组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Barthel指数55.57±17.69 73.29±19.25①②56.39±18.11 64.17±18.96①临床痉挛指数11.60±2.16 8.83±2.51①②11.33±2.23 10.00±2.43①Fugl-Meyer评分64.06±17.09 77.77±17.36①②61.86±18.37 69.75±16.23①

火针治疗具有针刺与灸的双重作用,火针能够改善气血运行,具有行气活血、温通经络的作用。督脉为一身之阳脉之海,用火针点刺百会、大椎、命门、腰阳关可升提阳气,助一身之阳的运行;取中脘、关元、双侧天枢等穴可以起到培补正气、激发阳明气血的作用,使得气血来之有源;而患侧的风池、翳风可祛风止痉。中风后痉挛的患者多表现为上肢向内侧屈曲,故取患侧肩贞、肩髃、臂臑、曲池、手三里、阳池、合谷以增强外侧阳部经筋的力量,以求阴阳平衡;取下肢足三里、阳陵泉、委中、承山、申脉、丘墟以平衡下肢的阴筋阳筋。同时,火针又可以助阳化气,使得气机运行流畅,使津液不凝滞,从而使得痰湿之邪可以化解,对于凝滞于脉络、皮里膜外之痰起到清解的作用。

现代医学认为,痉挛是因脑卒中后中枢性运动抑制系统失调,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后导致脊髓反射活动增高,使α和γ运动神经元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失衡,造成γ运动神经元相对亢奋,致使低级中枢的原始功能过度表达,增强了运动环路的兴奋性[8],故患者在瘫痪侧出现肌张力增高,肌肉痉挛。Bobath理论是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开发的治疗与康复技术,其主要采取抑制异常姿势、促进正常姿势的发育和恢复的方法来进行临床治疗。以往的相关研究已表明此方法是具有实际临床意义的,而将其配合火针疗法,更能使它的效应发挥至最大程度。火针的温热刺激、舒缓拘挛的经筋作用通过选取恰当的穴位配伍来进行体现,而在此基础之上同时对Bobath疗法进行应用,则实现了三个节点的交叉作用。肢体经脉在经平衡调整的基础上受到外力保持正常姿势的被动刺激,便加强了Bobath疗法的临床效应。火针同时结合Bobath疗法,可能内在调节了α与γ运动神经元之间的平衡关系,对于此过程效应的内在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探讨。本研究显示,火针点刺联合Bobath疗法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临床疗效显著,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1]南登崑.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09.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56.

[3]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4]燕铁斌,窦祖林.实用偏瘫康复[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1(2):91-94.

[5]张艳峰.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在骨科住院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1,8(3):66-67.

[6]燕铁斌.临床痉挛指数:痉挛的综合临床评定[J].现代康复,2000,4(1):88.

[7]龙佳佳.针灸推拿在中风后遗症康复治疗中的研究进展[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14(2):56-58.

[8] Esquenazi A,Talaty M.Gaitanalysis,technology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M].Braddom R.Physical M edicinaend R ehabilitation.2nd ed.Philadephia:WB Saunders,2000:93-108.

(责任编辑:马力)

R246.6

A

0256-7415(2015)12-0200-03

10.13457/j.cnki.jncm.2015.12.090

2015-07-22

2013年建设中医药强省立项资助科研课题(20131114)

曾红文(1966-),女,主任中医师,研究方向: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

猜你喜欢

火针痉挛上肢
神奇的火针疗法
火针经筋点刺配合针刺治疗Megie综合征验案1则
错误姿势引发的上肢问题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中医火针联合沙利度胺治疗结节性痒疹78例临床观察
侗医用木头接骨保住伤者上肢66年1例报道
根管治疗意外治愈面肌痉挛1例
吻合血管的上肢穿支皮瓣修复手足皮肤缺损
护理干预对人工流产术后子宫痉挛痛的影响效果
头针加舌针联合推拿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2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