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耳穴贴压联合中药穴位热敷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2015-10-18高婷吴文婉王宝玉

新中医 2015年12期
关键词:根型耳穴颈椎病

高婷,吴文婉,王宝玉

杭州市中医院推拿科,浙江 杭州 310007

◆针灸研究论著◆

耳穴贴压联合中药穴位热敷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高婷,吴文婉,王宝玉

杭州市中医院推拿科,浙江 杭州 310007

目的:观察耳穴贴压联合中药穴位热敷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4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7例,对照组采用中药穴位热敷治疗;观察组给予耳穴贴压联合中药穴位热敷治疗。观察2组颈椎病症状量表评分、疼痛改善情况、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2组症状量表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疼痛评定指数(PRI)、视觉模拟评分指数(VAS)、有疼痛强度(PP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RI、VAS及PPI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观察组91.89%,对照组72.9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穴贴压结合中药穴位热敷有助于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症状,缓解疼痛程度,提高治疗效果。

神经根型颈椎病;穴位热敷;耳穴贴压;疼痛程度

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是由于颈椎间盘髓核突出,颈椎后方小关节骨质增生,压迫脊神经根,使患者出现颈肩部、上肢、手臂及手指的疼痛及麻木感,严重影响患者正常工作及生活。神经根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发病率最高的一型,约占颈椎病发病总数的60%~70%[1]。耳穴压贴是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手段,中药穴位热敷可有效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临床症状,两种方法联合应用预期能取得更好的收益。本院采用耳穴贴压联合中药穴位热敷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收到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为2013年12月—2014年11月本院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共74例,随机分为2组各37例。观察组男23例,女14例;年龄36~65岁,平均(53.65± 7.26)岁;病程2~4年,平均(2.42±0.56)年。对照组男25例,女12例;年龄35~64岁,平均(54.26±7.18)岁;病程2~4年,平均(2.58±0.36)年。2组性别、年龄、病程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病例选择 纳入标准:①符合《颈椎病》[2]中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有颈椎外伤史、颈椎退行性变及颈椎先天性畸形;颈肩背部疼痛,上肢肌力下降,病变侧颈椎可摸到条索状硬结,臂丛牵拉实验及压头实验阳性。X线显示钩椎关节增生,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CT显示神经根管变窄,椎体后可见赘生物;②年龄36~65岁;③报请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所有患者或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颈椎病其他类型、合并糖尿病及严重心、肺疾病患者,颈椎骨骼其他实质性病变、肩周炎、网球肘等其他上肢疼痛性疾病及不愿配合治疗及调查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采用中药穴位热敷法。以中药颈敷散组成:制川乌、制草乌各50 g,红花、鸡血藤、当归、丹参、葛根各30 g,乳香、没药、薄荷各10 g,羌活、独活各20 g,冰片适量,用酒调成膏状,用纱布包成厚度约1 cm的药袋,取双侧颈夹脊穴外敷,同时取TDP灯,保持灯源距离敷药部位约10~20 cm进行加热,每天1剂,每天1次,每次热敷30 m in,连续热敷10天为1疗程,连续治疗3疗程。

2.2 观察组 采用耳穴贴压联合中药穴位热敷治疗。耳穴贴压取穴包括颈、颈椎、枕、肩、指、神门、内分泌、皮质下、

肾、颈后三角、肩三点。颈后三角是双侧耳背后耳大神经与颈椎3、颈4之间和颈椎6、颈7之间形式的一个三角形区域,肩三点是耳轮平颈6、颈7处。先取一侧耳穴,用75%酒精棉球消毒耳穴局部,将王不留行籽固定粘贴在医用橡皮膏,随后粘贴在耳穴处并适当用力捏压,以患者感觉到局部酸胀疼痛为度。嘱患者自行捏压以上耳穴,每2~3 h捏压1次,每3天更换1次王不留行籽贴。同法以王不留行籽压刺激另一侧耳穴,连续更换4贴为1疗程。

3 观察指标与统计学方法

3.1 观察指标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3]设计症状量表,根据颈肩部、上肢、手指症状、功能及体征,工作和生活能力进行评估,总分20分,得分越高,患者颈椎症状越轻。参照《疼痛学》[4]相关标准,分别观察治疗前后疼痛评定指数(PRI)、视觉模拟评分指数(VAS)及现有疼痛强度(PPI)评分。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

4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4.1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4]拟定:痊愈:颈肩臂麻痛症状消失,肌力及功能恢复正常,不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显效:颈肩臂疼痛减轻,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劳累后轻度不适;有效:颈肩症状明显改善,有轻压痛或偶发肢体麻木感;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改善甚至加重。

4.2 2组治疗前后颈椎病症状量表评分比较 见表1。治疗前,2组患者颈椎病症状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症状量表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2组治疗前后颈椎病症状量表评分比较(±s) 分

表1 2组治疗前后颈椎病症状量表评分比较(±s) 分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 n P 37 37治疗前12.41±1.28 12.57±1.76 1.202 >0.01治疗后19.02±2.65 15.88±2.39 5.352 <0.05 t值14.220 6.783 <0.01 <0.05

4.3 2组治疗前后疼痛改善情况比较 见表2。治疗前,2组PRI、VAS、PP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PRI、VAS及PPI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4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3。总有效率观察组91.89%,对照组72.9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2组治疗前后疼痛改善情况比较(±s) 分

表2 2组治疗前后疼痛改善情况比较(±s) 分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②P<0.05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PRI评分12.76±2.67 6.69±1.08①②11.68±1.71 9.46±1.58①VAS评分6.41±1.19 3.04±0.35①②5.75±1.16 3.78±0.22①PPI评分3.96±0.08 1.92±0.64①②3.93±0.15 2.62±0.75①

表3 2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5 讨论

神经根型颈椎病多见于40岁以上中年人,尤其是长期伏案工作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上网者,常呈慢性发病、进行性加重,表现为颈肩、背部疼痛,颈部活动功能受限,头痛头晕,上肢麻木及疼痛感及手指疼痛与不适等。患者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严重者出现上肢肌力减弱或肌肉萎缩,腱反射消失,手的功能下降,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能力。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病理机制为颈椎间盘损伤或退变后,颈椎间盘突出和膨胀,颈椎小关节发生骨质增生,钩椎关节处出现骨刺,关节移位压迫并刺激颈(脊)神经根,继发局部反应性水肿,使患者出现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功能障碍[5]。

中医学认为,神经根型颈椎病属痹证范畴,跌仆外伤损伤颈部络脉致气滞血瘀;风寒伤阳,湿邪阻滞颈部经脉气血;风寒湿邪客于筋脉,注于经络,流于关节,致经络不通、关节僵硬。肝主筋骨,肾主骨,肝肾亏损,气血不足,筋骨失于濡养,感受风、寒、湿邪后使局部气血凝滞,经络闭阻,导致疼痛。本研究采用中药颈敷散热敷于颈部双侧颈夹脊穴,方中当归、红花、丹参有活血通络;独活、羌活祛湿止痛,川乌、草乌温经散寒,乳香、没药、鸡血藤止痛伸筋;葛根舒缓筋脉,薄荷、冰片芳香开窍、醒脑安神。颈夹脊穴是颈椎增生处,颈敷散直接外敷于相关穴位,TDP灯加热有助于药物成分渗透至穴位、经络及病所,提高局部病变组织的药效浓度,从而高效发挥药理效应,迅速改善局部症状。中医学认为“痛则不通”,“通则不痛”。耳穴压贴是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手段。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手太阳小肠经均循行耳部,且经过颈、肩、臂等部位,刺激耳穴使上述经络气血通畅、缓解疼痛。另外耳穴贴压可抑制交感神经,舒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神经根型颈椎病具有颈肩酸痛、上肢麻木疼痛等症状[6~7],刺激皮质下穴能够调节大脑皮质及植物神经的兴奋性,发挥快速止痛效果。配合中药穴位热敷,通过扩张局部血管,改善微

循环,促进局部致痛物质吸收,既活血化瘀、温经通络,又消除病变组织对神经、血管的不良刺激,有效发挥消炎止痛作用。本研究中,观察组PRI、VAS及PPI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耳穴压贴联合中药热敷有助于缓解神经根颈信病疼痛程度,提高治疗效果。

本研究表明,耳穴贴压联合中药穴位热敷能有助于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临床症状,缓解疼痛程度,提高治疗效果,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1]王艳国,郭秀琴,张琪,等.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系统评价[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2):499-503.

[2]张红星,张武昌.颈椎病[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27.

[3]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4]赵宝昌,崔秀云.疼痛学[M].3版.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186.

[5]王玉花,方兴德.电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20例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5,28(2):258-260.

[6]吴凯.耳穴贴压结合电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4,23(7):1360-1361.

[7]徐星星,王宝玉,郭银丰,等.耳穴压豆联合中药敷贴治疗气滞血瘀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3,22(8):1398,1458.

(责任编辑:马力)

R681.5+5

A

0256-7415(2015)12-0198-03

10.13457/j.cnki.jncm.2015.12.089

2015-06-21

高婷(1981-),女,主管护师,主要从事临床护理工作。

猜你喜欢

根型耳穴颈椎病
游泳 赶走颈椎病
老年失眠多苦闷,耳穴压豆来帮忙
颈椎病的简便贴敷疗法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
推拿配合热敷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89例
耳穴贴压配合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
针药结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32例
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38例
越鞠十味丸联合耳穴压贴治疗代谢综合征172例
特殊针法联合循经取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5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