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医结合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痰瘀互结证48例临床观察

2015-10-18徐水根

新中医 2015年12期
关键词:二陈汤脂肪性酒精性

徐水根

江山市淤头中心卫生院内科,浙江 江山 324100

中西医结合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痰瘀互结证48例临床观察

徐水根

江山市淤头中心卫生院内科,浙江 江山 324100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NAFLD)痰瘀互结证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96例NAFLD病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2组均给予非药物康复治疗,对照组采用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和还原型谷胱甘肽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膈下逐瘀汤联合二陈汤治疗。2组患者均治疗12周。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后谷丙转氨酶 (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 水平;比较2组的中医证候积分和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5.83%,对照组为79.1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周,观察组ALT和AST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而对照组2项指标值下降不明显;观察组ALT和AS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12周,2组ALT和AST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观察组ALT和AS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TG和TC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TG和TC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以膈下逐瘀汤联合二陈汤治疗NAFLD痰瘀互结证,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和中医证候,促进血脂好转,其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痰瘀互结证;膈下逐瘀汤;二陈汤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一种代谢性疾病,与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等因素存在密切关系。研究表明,NAFLD的发生发展是引起人体其他疾病的重要因素,如慢性肝病、肝硬化和心脑血管疾病等[1~2]。因此,如何有效治疗NAFLD是当前临床面临的迫切问题。目前,现代医学治疗NAFLD以综合疗法为主,有一定效果,但远期和整体疗效较差,常伴有不良反应发生[2]。近年,中医药治疗NAFLD的有效性已得到国内学者的肯定[3]。在本研究中,笔者根据NAFLD痰瘀互结证的病证特点,在西医治疗基础上,采用膈下逐瘀汤联合二陈汤治疗NAFLD取得良好效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9月—2014年11月本院消化科病房和肝病科门诊收治的NAFLD病例共9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男34例,女14例;年龄45~66岁,平均(52.44±5.52)岁;合并肥胖22例,高脂血症33例,2型糖尿病15例。对照组男32例,女16例;年龄43~67岁,平均(53.27±5.65)岁;合并肥胖24例,高脂血症35例,2型糖尿病17例。2组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根据《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4]中的诊断标准拟定。凡同时具备以下4项者即可诊断为NAFLD:①无饮酒史或饮酒折合乙醇量每周少于140 g(女性每周少于70 g);②除外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病、全胃肠外营养、肝豆状核变性等可导致脂肪肝的特定疾病;③肝活检组织学改变符合脂肪性肝病的病理学诊断;④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和转氨酶含量有轻、中度升高,以谷丙转氨酶(ALT)升高为主。

1.3 辨证标准 根据《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5]制定痰瘀互结证辨证标准。主症:胁肋刺痛或钝痛;胁下痞块;面色晦暗;形体肥胖。次症:胸脘痞满;咯吐痰涎;纳呆厌油;四肢沉重。舌脉象:舌质暗红、有瘀斑,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腻,脉弦滑或涩。证型确定:具备主症2项和次症1或2项,参考舌脉象。

1.4 纳入标准 ①符合以上NAFLD诊断标准与辨证标准;②20~60岁;③血清ALT水平异常升高持续4周及以上者;④近期未采用其他降糖、保肝和降脂药物治疗者;⑤患者知情并签署同意协议。

1.5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与辨证标准者;②妊娠及哺乳期妇女;③合并其他肝脏疾病者;④合并心脑血管、内分泌系统等严重疾病者;⑤未按规定用药者。

2 治疗方法

2.1 基础治疗 依据《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4]采用

非药物康复治疗。包括:完善饮食结构,适宜摄入饱和脂肪酸、糖和反式脂肪酸等,适量增加膳食纤维;户外适当有氧运动,每周>4次,每次≥30m in。

2.2 对照组 采用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A.Natterm ann&Cie. GmbH)治疗,开始服用剂量为每天3次,每次2粒,维持剂量为每天3次,每次1粒;还原型谷胱甘肽片(重庆药友制药有限责任公司),每次400m g,每天3次。

2.3 观察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膈下逐瘀汤联合二陈汤治疗。膈下逐瘀汤方药组成:五灵脂、川芎、牡丹皮、赤芍、乌药各6 g,当归、桃仁、红花、甘草各9 g,香附、枳壳各4.5 g,延胡索3 g;二陈汤方药组成:法半夏、橘红各25 g,茯苓10 g,甘草9 g。两方均每天1剂,水煎,分2次服用。

2组患者均治疗12周。

3 观察指标与统计学方法

3.1 观察指标 ①2组肝功能检测:包括ALT和谷草转氨酶(AST),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型号2700,Olym pus)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6周和12周测定;②观察2组的临床症状、体征和中医证候,评定中医证候积分;③检测2组血脂水平:包括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型号2700,O lym pus)分别于治疗前后测定;④中医证候评分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拟定,评价指标包括:胁肋刺痛或钝痛,胁下痞块,面色晦暗,形体肥胖,胸脘痞满,咯吐痰诞,纳呆厌油;以上指标按症状的严重程度分别记为无(0分)、轻度(1分)、中度(2分)和重度(4分),得分越低,提示症状越轻。

3.2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4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4.1 疗效标准 依据《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5]拟定,于治疗12周后评定。临床痊愈:主要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疗效指数≥90%;显效:主要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疗效指数为70%~89%;有效:主要症状、体征明显好转,疗效指数为30%~69%;无效:主要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疗效指数<30%。采用尼莫地平法计算:疗效指数(%)=(治疗前证候积分-治疗后证候积分)/治疗前证候积分×100%。

4.2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5.83%,对照组为79.1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4.3 2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比较 见表2。治疗后6周,观察组ALT和AST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而对照组2项指标值下降不明显;观察组ALT和AS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12周,2组ALT和AST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观察组ALT和AS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

表2 2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比较(±s,n=48) IU/L

表2 2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比较(±s,n=48) IU/L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①P<0.01;与对照组同时点比较,②P<0.01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时间治疗前治疗后6周治疗后12周治疗前治疗后6周治疗后12周ALT 83.26±17.26 77.67±14.55 60.52±10.67①83.85±17.62 62.57±11.09①②34.51±4.26①②AST 70.11±12.78 65.27±11.86 53.75±5.85①70.04±11.25 58.42±8.61①②30.62±5.69①②

4.4 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TG和TC比较 见表3。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TG和TC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TG和TC均低于对照组(P<0.01)。

表3 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TG和TC比较(±s,n=48)

表3 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TG和TC比较(±s,n=48)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①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②P<0.01

?

5 讨论

中医学将NAFLD归属于痞满、积聚等范畴,认为该病多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或感受湿热等,引起脾失健运,不能输布水谷精微而聚湿为痰,气血失畅,脉络瘀滞,痰瘀互结损伤肝脾,导致脂肪肝[6]。《景岳全书·痰饮》曰:“痰涎皆本气血,若化失其正,则脏腑病,津液败,而气血即成痰涎。”因此,湿热困脾、痰瘀互结为NAFLD的主要病机特点[7]。

膈下逐瘀汤源于《医林改错》,是重要的活血化瘀方,方中当归、川芎、赤芍养血活血,与逐瘀药同用,可使瘀血去而不伤阴血;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化瘀;桃仁、红花、五灵脂破血逐瘀,以消积块;配香附、乌药、枳壳、延胡索行气止痛;尤其川芎不仅养血活血,更能行血中之气,增强逐瘀之力;甘草调和诸药。全方以逐瘀活血和行气药物居多,使气帅血行,更好地发挥活血逐瘀、破癥消结之力。

二陈汤是临床治疗痰湿内阻的要方,功用燥湿化痰,理气

和中。方中法半夏燥湿化痰,和胃止呕;橘红理气化痰,使气顺则痰降,气行则痰化;痰由湿生,故以茯苓健脾利湿;甘草和中益脾。因此,上述两方合用,证法合一,切中该病病机。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膈下逐瘀汤联合二陈汤治疗NAFLD痰瘀互结证,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和中医证候,促进血脂好转,其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进一步证实中西医结合治疗NAFLD疗效显著,说明病证结合进行诊疗是提高NAFLD疗效的重要途径,值得探讨。

[1]Berlanga A,Guiu-Jurado E,Porras JA,etal.M olecular pathw ays in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J]. Clin Exp Gastroenterol,2014,7:221-239.

[2]隋晓丹,邓厚波,刘铁军.中医药防治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研究进展[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3,21(18):1708-1713.

[3]王灵台.中西医结合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现状的思考[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29(12):1061-1063.

[4]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6,14(3):161-162.

[5]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31(2):155-158.

[6]杨红明.清热祛痰、活血通络法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临床体会[J].江苏中医药,2014,46(10):40-41.

[7]黄静娟,刘树军.论痰瘀理论对非酒精性脂肪肝辨证与治疗的指导作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21(12):765-767.

(责任编辑:吴凌)

R575.5

A

0256-7415(2015)12-0063-03

10.13457/j.cnki.jncm.2015.12.028

2015-07-11

徐水根(1969-),男,主治医师,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内科的临床工作。

猜你喜欢

二陈汤脂肪性酒精性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治疗
GW7647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治疗作用
piRNA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进展
应用中药“二陈汤”合“止嗽散”加麻黄、杏仁、黄芪、党参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52例的临床疗效观察
One Case of Professor ZHAO Jun's Effective Intervention in Children's Height After Menstrual Onsets
清肝二十七味丸对酒精性肝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
大黄蛰虫丸对小鼠酒精性肝纤维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诊疗体会
中西医结合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桃红四物汤合二陈汤治疗卵巢囊肿5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