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健脾通络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

2015-10-18周叶萍

新中医 2015年12期
关键词:萎缩性通络健脾

周叶萍

诸暨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浙江 诸暨 311800

健脾通络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

周叶萍

诸暨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浙江 诸暨 311800

目的:观察健脾通络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实验组采用健脾通络汤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中医症候积分变化。结果:总有效率实验组93.33%,对照组80.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前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证候积分明显低于治疗前,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2组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医证候总有效率实验组96.67%,对照组80.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脾通络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症候积分。

慢性萎缩性胃炎;健脾通络汤;临床疗效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数目减少,胃黏膜变薄,黏膜基层增厚,或伴幽门腺化生和肠腺化生,或有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常表现为上腹部隐痛、胀满、嗳气,食欲不振,或消瘦、贫血等[1]。导致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原因是多种原因综合而成的结果,一般与环境因素、胆汁反流、过热、年龄、低维生素饮食、机体对Hp感染反应性、免疫及遗传因素等相关。笔者采用健脾通络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为2012年7月—2014年8月本院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 19~62岁,平均(44.52±3.68)岁;病程1~16年,平均(5.36±1.02)年;胃黏膜腺体萎缩程度:重度3例,中度8例,轻度19例。实验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20~63岁,平均(45.12±3.79)岁;病程2~15年,平均(5.31±1.01)年;胃黏膜腺体萎缩程度:重度4例,中度9例,轻度17例。2组性别、年龄、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考《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中相关标准。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皱襞消失或变平、黏膜呈结节状或颗粒、黏膜血管显露等基本表现。病理诊断:慢性胃炎患者病理活检显示固有腺体萎缩即诊断为萎缩性胃炎。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均符合诊断标准;无相关药物过敏史;无其他严重原发性疾病及精神障碍者;18岁≤年龄≤70岁;就诊前1月未接受其他相关药物治疗;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排除不符合诊断标准者;病理诊断疑为恶性病变、或消化性溃疡者;妊娠及准备妊娠者;行过胃部手术者;有其他肝肾功能不全,精神障碍以及其他原发性疾病者;有相关药物过敏史者;未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西医治疗。给予多潘立酮(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口服;硫糖铝片(海南省金岛制药厂),口服。

2.2 实验组 给予健脾通络汤治疗,药用组成:炒白术、焦楂曲、党参、谷芽、麦芽、木香、茯苓、黄芪、丹参、石见穿、土茯苓、生薏苡仁各10 g,生甘草、干姜、桂枝各6 g。加减:胃阴不足:加北沙参、南沙参各15 g;湿热内蕴:加黄芩10 g,黄连3 g;湿浊困脾:加厚朴、苍术各10 g;肝胃不和:加柴胡、香附各10 g。水煎服,每天1剂,早晚服用,3月为1疗程,共服2疗程,停药半年后进行复查胃镜与病理。

3 证候积分与统计学方法

3.1 证候积分 参考《胃肠疾病中医症状评分表》[3]中相关标准。主症:胃部隐痛、胃脘胸胁胀满、喜暖喜按;次症:食欲不振、反酸、乏力、气短、胃中嘈杂、大便稀溏、呕吐清水等。主症评分:轻度3分,中度6分,重度9分;次症评分:轻度1分,中度2分,重度3分。评分越高,病情越严重。

3.2 统计学方法 统计数据录入EXCEL 2003版行逻辑校对,

4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4.1 中医证候疗效标准 参考《胃肠疾病中医症状评分表》[3]。痊愈: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减少95%;显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明显改善,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减少70%;有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所好转,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减少70%;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改善或加重,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减少30%。

4.2 综合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4]中相关标准。痊愈: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病理组织学检测,腺体萎缩、异性增生消失、肠上皮化生恢复正常,胃镜复查黏膜慢性炎症明显好转。显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病理组织学检测腺体萎缩、异性增生减轻2级度,肠上皮化生恢复正常,胃镜复查黏膜慢性炎症有所好转。有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减轻,病理组织学检测,腺体萎缩,异型增生及肠上化生减轻。无效:未达到上述有效标准,及出现恶化者。

4.3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总有效率实验组93.33%,对照组80.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4.4 2组治疗前后证候积分比较 见表2。2组患者治疗前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证候积分明显低于治疗前,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2组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表2 2组治疗前后证候积分比较(±s) 分

表2 2组治疗前后证候积分比较(±s) 分

组别对照组实验组t值P值n 30 30治疗前13.01±2.10 13.45±2.24 0.78 0.4357治疗后7.64±1.68 5.14±1.02 6.97 0.0000 t值10.94 18.49 P值0.0000 0.0000

4.5 2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见表3。中医证候总有效率实验组96.67%,对照组80.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表3 2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例

5 讨论

中医学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归属于胃脘痛、痞症、嘈杂等范畴,其发病部位在胃部,与肝、脾等息息相关,为本虚标实之疾病。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情迁延不愈,病机特点多为,虚实夹杂,既有脾胃虚寒、胃阴不足、脾气虚弱、气阴两虚等“虚”之一面,又有湿热、气滞、血瘀等“实”之一面[5]。脾胃虚弱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基础;而主要病机为,胃是以和降为顺,因气滞而病,气机阻滞及胃失和降;胃是多血多气腑脏,气虚血瘀、阴虚湿阻、感受外邪等病理因素,从而造成胃络瘀阻之病症。健脾通络汤中白术、黄芪、党参、甘草、薏苡仁、茯苓补脾益气,木香、谷芽、麦芽、焦楂曲行气助运,干姜温中散寒。诸药共奏温中止痛、益气健脾、活血通络、化湿和胃之功效,且标本兼治,通过散寒邪、补脾胃、通血瘀,以达到治疗萎缩性胃炎的理想效果[6~7]。

本次研究显示,总有效率实验组 93.33%,对照组80.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前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证候积分明显低于治疗前,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2组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医证候总有效率实验组96.67%,对照组80.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健脾通络汤能有效改善患者证候积分,临床疗效显著。

[1]彭国英.自拟益胃消萎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58例[J].陕西中医,2007,28(1):40-42.

[2]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J].胃肠病学,2006,11(11):674-684.

[3]杨春波,劳绍贤,危北海,等.胃肠疾病中医症状评分表[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1,5(1):66-68.

[4]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5]李泉晶.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40例[J].新中医,2008,40(4):81.

[6]付烈贵.益气健脾养阴通络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J].河南中医,2014,34(11):2188-2189.

[7]张伟,闫瑞,田耀洲.健脾通络方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52例[J].河南中医,2013,33(11):1932-1933.

(责任编辑:马力)

R573.3+2

A

0256-7415(2015)12-0047-02

10.13457/j.cnki.jncm.2015.12.021

2015-06-05

周叶萍(1980-),女,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中西医内科。

猜你喜欢

萎缩性通络健脾
补虚解毒化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随机对照试验
老年健脾操(一)
老年健脾操(二)
老年健脾操(四)
老年健脾操(三)
Multicenter Randomized Double-Blind Controlled Clinical Study of Huoxue Tongluo Recipe (活血通络方) External Washing in the Treatment of Chemotherapy-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
猪萎缩性鼻炎的防治
治疗腰痹通络止痛是关键
60例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
萎胃汤治疗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6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