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肝熄风胶囊治疗肝阳上亢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临床观察

2015-10-18于红专姜林芳

新中医 2015年12期
关键词:阳上亢胶囊血流

于红专,姜林芳

潍坊市中医院脑病科,山东 潍坊 261041

平肝熄风胶囊治疗肝阳上亢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临床观察

于红专,姜林芳

潍坊市中医院脑病科,山东 潍坊 261041

目的:观察平肝熄风胶囊对肝阳上亢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给药平肝熄风胶囊,对照组给药强力定眩片,2组均治疗28天后统计疗效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治疗后显著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TG及TC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DL-C及LDL-C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T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空腹血糖(FBG)明显降低(P<0.05),2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血流速度明显提高,收缩期血流速度(Vs)、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平肝熄风胶囊具有明显改善眩晕临床症状,降低血液黏度,改善血流状态,降低血脂,改善微循环,增加脑血流量的作用。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平肝熄风胶囊;肝阳上亢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颈椎病等原因所致的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障碍而引起的,占中老年人各种眩晕的60%以上,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其发作无明显规律,多突然发病。因其进一步发展致残率较高,甚至危及生命,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笔者在对眩晕的病因病机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以平肝熄风胶囊治疗该病,疗效满意。

1 临床资料

1.1 中医标准 中医诊断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有关眩晕的中医诊断标准:有典型的眩晕症状:自身有旋转或晃动感,或目眩,或视景物有旋转感;或自觉头晕,昏沉或晕胀不适。可有反复发作史;辨证符合肝阳上亢型;年龄40~70岁者。

1.2 西医诊断 符合2006年《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2]中后循环缺血(PCI)的常见症状的体征,包括后循环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脑梗死。

1.3 排除标准 眼、耳疾患如梅尼埃病、迷路炎、前庭神经元炎、链霉素中毒等所致的眩晕;合并有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不符合纳入标准、或未按规定用药无法判定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

1.4 一般资料 研究时间2012年4月—2014年4月,选入90例病例,来自潍坊市中医院的门诊及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0例,男29例,女21例;年龄40~70岁,平均(54.36±9.20)岁;病程 1~12月,平均(5.64±1.08)月;基础疾病:原发性高血压病合并高脂血症31例,单纯高脂血症10例,其他9例。对照组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龄42~70岁,平均(56.78±8.13)岁;病程3~12月,平均(5.72±1.15)月;基础疾病:原发性高血压病合并高脂血症24例,单纯高脂血症8例,其他8例。2组性别、年龄、病程、发病特征构成、基础疾病、临床积分及理化检查等一般情况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平肝熄风胶囊(由天麻、钩藤、石决明、蜈蚣、丹参、牛膝、甘草、黄芩、大黄、菊花、狶莶草、水蛭组成,本院制剂),每次2.5 g(5粒),每天3次,口服。

2.2 对照组 用强力定眩片,每次4片,每天3次。

均治疗28天后观察疗效。

3 观察指标与统计学方法

3.1 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前后血脂、血糖、经颅多普勒(TCD)结果。一般体查项目如血、尿、大便常规化验,肝、肾功能检查,心电图等。观察本药服用后有无不适感觉,并结合血、尿、大便常规和肝肾功能检查,观察毒副作用发生情况。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计算,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用Ridit分析。

4 治疗结果

4.1 2组血脂、血糖变化比较 见表1。治疗组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治疗后显著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TG及TC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DL-C及LDL-C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T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空腹血糖(FBG)明显降低(P<0.05),2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2组血脂、血糖变化比较(±s) mmol/L

表1 2组血脂、血糖变化比较(±s) mmol/L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②P<0.05

组别治疗组(n=50)对照组(n=40)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TG 1.81±0.99 1.48±0.88①1.75±0.67 1.55±0.57①TC 6.21±1.27 4.95±0.76①②6.11±1.10 5.55±0.94①HDL-C 1.60±0.71 1.78±0.88①1.59±0.69 1.62±0.43 LDL-C 2.27±1.09 1.97±0.87①2.29±0.65 2.19±0.68 FBG 10.2±3.9 8.3±3.0①10.3±3.2 8.4±2.3①

4.2 2组TCD检测结果比较 见表2。治疗组治疗后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血流速度明显提高,收缩期血流速度(Vs)、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2组T C D检测结果比较(±s) c m/s

表2 2组T C D检测结果比较(±s) c m/s

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①P<0.05

组别治疗组(n=50)对照组(n=40)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VA BA Vs 42.62±11.01 46.46±6.33①41.56±10.95 42.30±11.23 Vm 25.15±8.63 29.81±5.15①26.08±8.75 26.85±7.25 PI 0.85±0.20 0.80±0.18①0.85±0.21 0.84±0.18 Vs 50.47±19.20 54.27±9.39①51.96±18.01 52.15±7.38 Vm 32.81±12.1 36.58±6.99①32.01±12.93 32.72±10.26 PI 0.85±0.19 0.78±0.13①0.85±0.16 0.81±0.13

4.3 不良反应 治疗过程中,2组患者肝、肾功能及三大常规检查,均无异常发现。

5 讨论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是临床常见的脑缺血性疾病证候群,多见于中老年人,发病率高,严重影响广大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前循环一样,后循环缺血也可按缺血程度和持续时间的不同分为TIA和脑梗死。后循环的TIA所致的眩晕病因多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血小板血栓导致的微小栓塞,但也可能由血流动力学异常所致,如在椎-基底动脉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基础上,伴随着血压的下降而引起脑干、小脑和大脑后动脉供血区发生一过性缺血。后循环TIA持续时间短,多在24 h内完全恢复,出现眩晕的比例相当高,约为2/3。眩晕呈现为反复性、发作性,常常伴有脑干或小脑的其他症状,如头痛、呕吐、复视、视力降低、共济失调、麻木、双侧肢体无力、意识障碍等。

对于眩晕一证,历代医家论述颇多,归纳起来即是:以气血、阴阳亏虚为本,以风、火、痰、瘀为标,为虚实错杂之证。本院王法德主任根据多年临床实践认为,眩晕之虚以肝肾为主,涉及脾脏,之实以风、火为主,而痰、瘀既是疾病发展的病理产物,又是直接导致眩晕的原因。中年以后,肝肾之阴渐亏,日久水不涵木,致肝阳上亢,甚则引动肝风,脏腑亏虚,阴阳失调,气血津液代谢紊乱,必致痰、瘀滞留,痰瘀互结,血脉不畅,脑失所荣,发为眩晕,此为因虚致实,表现为眩晕,伴腰膝酸软、两目干涩、耳鸣耳聋,甚则恶心呕吐,胸闷多痰等症,临床多见于老年人。亦有体格壮实之人,肝阳素

亢,日久化火,引动肝风,表现为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舌红苔黄等症,日久火热灼津耗液,致阴虚之象,此为因实致虚,临床较多见于中年人。总之,眩晕的主要根源是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发作期以标实为主,缓解期以本虚为主。

肝阳上亢型眩晕主要表现为眩晕伴耳鸣、肢体麻木、震颤、恶心呕吐等症,此为阴亏于下,阴不潜阳,肝阳鸱张,引动心肝之火,阳化风动,风火相煽,风火挟痰,横窜经络,上扰清窍,发为本证。此证虽以肝肾阴亏为本,但此阶段以标实为主,关键有三:其一为风,即《临证指南医案·中风》所谓“肝阳偏亢,内风时起”,故见半身不遂,口言蹇等症。其二为火,见口苦、面红、目赤,大便干结。即《素问玄机病原式·火类》所谓:“心火盛,而肾水衰弱,不能制之,热气怫郁,心神昏冒,筋骨不用。”其三为痰,可见恶心呕吐,苔黄腻,痰多而黏,此即《临证指南医案·中风》所谓:“风过动,中土受戕,不能御其所胜……饮食变痰”。

平肝熄风胶囊以天麻、钩藤、石决明为君药,平熄肝阳上扰之内风;菊花、蜈蚣、水蛭、黄芩、大黄为臣药,平肝熄风、祛风通络、清热泻火,协助主药以制阳亢。丹参、川牛膝、狶莶草为佐药,活血化瘀、引血下行,起着“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作用,其中,牛膝兼补益肝肾,有标本兼治之力。甘草为使,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达清热平肝、熄风止痉、化瘀通腑之功。根据现代药理研究结果,天麻、钩藤均有明显镇静、抗惊厥作用,天麻能降低脑血管阻力,增加脑血流量,钩藤有降低血压的作用。地龙、石决明均有镇静、抗惊厥、降压作用。丹参有明显镇静、扩血管、改善微循环、抗凝、抗血小板聚集、促进纤溶作用。牛膝直接扩张血管,起降压、镇痛、利尿作用。甘草有解毒、解痉作用。根据以上药理资料,推测该药治疗脑血管病药效学机制可能是镇静、抗惊厥、扩血管、降血压、利尿等。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平肝、熄风止痉之功。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ZY/T001.1~001.9-94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7.

[2]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组.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2006,45(9):786-787.

(责任编辑:骆欢欢)

R441.1

A

0256-7415(2015)12-0037-03

10.13457/j.cnki.jncm.2015.12.017

2015-05-13

潍坊市科学技术发展计划基金资助项目(201202052)

于红专(1979-),女,主治医师,主要从事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猜你喜欢

阳上亢胶囊血流
针刺联合硝苯地平控释片对高血压头痛(肝阳上亢证)的治疗效果观察
肝火旺和肝阳上亢,你会区分吗
时光胶囊
超微血流与彩色多普勒半定量分析在慢性肾脏病肾血流灌注中的应用
CT肺叶血流分布造影在诊断肺栓塞中的应用价值
时光胶囊
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的外治方法探讨
天麻钩藤饮加减合复方羊角颗粒治疗肝阳上亢型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段血流胶囊治疗上环后月经过多的疗效观察
BD BACTEC 9120血培养仪联合血清降钙素原在血流感染诊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