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诺奖不是传统医学的强心针

2015-10-15

南方周末 2015-10-15
关键词:传统医学青蒿认识论

南方周末评论员 史哲

中国“本土选手”首获诺贝尔自然科学类奖项,国人无论怎么高兴都不为过。因为,这是自19世纪以来,中国在引领人类进步方面难得的能被世界认可的开创性贡献。

获奖成果青蒿素,源自中国传统医学典籍。因此,不止中国传统医药学界,甚至连受中医影响颇深的韩国也为此欢欣鼓舞,觉得这是传统医药赢得世界认可的一个契机。但如果了解青蒿素因何获奖,可能就会觉得欢欣鼓舞得早了点。

事实上,获奖的青蒿素不是被煎成药汤的青蒿。获奖的青蒿素是从黄花蒿叶中提取分离到的一种具有过氧基团的化合物。屠呦呦找到了青蒿素的正确提取方法。

当然,仅仅这一点还远远不够。事实上,包括屠呦呦团队在内的研究者经历了大量试验,获得了一系列重要的发现:证明过氧是青蒿素抗疟的活性基团;青蒿素的钠硼氢还原反应给青蒿素的衍生物的合成提供了可能;青蒿素的碱处理反应能为青蒿素的定量分析提供方法……为青蒿素的现实应用奠定了基础。

不过,上述种种仍然只是实际应用的开始。此后,还要经过毒性药效分析-动物试验-临床试验-优化工艺-批量生产等众多步骤,人们才能在药店见到它。

可以说,如果没有后续的这一系列流程,屠呦呦同样也不可能获奖。

从整个过程来看,青蒿素从1967年立项开发到最终投入应用,差不多经历了二十年时间。其中至关重要的试验、生产、验证环节,和中国传统医学基本毫无关系,反倒是和现代化学、现代医学密切相关。

其实,简单想一下就知道,自东汉人葛洪发现青蒿正确的使用方法,在1600年时间里,中医主流都不把它当一回事,甚至把青蒿当垃圾。如果没有现代化学、现代医学以及现代科学的认识论体系,青蒿素恐怕依然只是那本偏僻医术《肘后备急方》中的简单两句话,等待有识者去发现,这将是多么大的一个讽刺!

青蒿素的获奖,对中国传统医药学,提出了一个挑战,也指明了一个出路。传统医药基本上依托于经验。比如,他可能知道某些植物或动物可以针对某个病症,但却并不知道真正发挥作用的是什么物质,以及它是如何发挥作用的。青蒿素做到了,所以它被科学认识论占主导的世界所承认。那么,传统医药是否也愿意像青蒿素那样,遵从这套游戏规则,付出艰苦的研究,并接受苛刻的验证呢?

用科学方法对中药的查验是有希望的。从草药、植物及大自然中提取有效成分,对症治疗某些疾病,青蒿素不是头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阿司匹林来自杨树叶,治疗乳腺癌与卵巢癌的紫杉醇来自红豆杉,治疗白血病的三氧化二坤就是砒霜……

当然,如果中国传统医学,继续只是在形式上接受现代科学,同时继续固守着中医传统阴阳五行的理论认知体系,不愿意对其从认识论本源上加以改造,那么青蒿素获诺奖不会对这个传统领域产生任何实质性的推动。

猜你喜欢

传统医学青蒿认识论
中国现代美学发生的内在线索与本土话语
五月雨
青蒿可退虚热
成功也会上瘾
MINORITY REPORT
史蒂夫·富勒社会认识论思想的分析
乡野里的青蒿
认识论的自然化、日常化与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