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变迁的元分析研究

2015-10-09李双双李雪平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5年10期
关键词:元分析主观幸福感大学生

李双双++李雪平

摘要

研究采用横断历史元分析方法,对使用总体幸福感量表(GWB)的48篇文献和使用幸福感指数量表(IWB)的38篇文献分别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在2000年至2011年之间,我国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呈上升趋势,且女性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上升幅度稍大。

关键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横断历史研究;元分析

分类号B842.2

1引言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是指个体依据自身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水平做出的整体评价,是一项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综合指标,包括了情感体验与生活满意度两个重要的方面(Diener,1984)。主观幸福感不仅仅反映了个体的生活水平,更是评价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无论是从提高个体生活质量、创建社会和谐程度的角度,还是从维护个体身心健康的角度,都对主观幸福感的科学研究提出了理论与现实需求。当今中国社会与经济正处于快速转型发展时期,大学生作为最容易受到社会变迁影响的群体,其主观幸福感水平可能会因此出现变化。研究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年代差异,可对使用相同研究工具的文献进行元分析,从而精确了解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随年代变化的趋势。

国内学者辛自强,池丽萍(2008)详细介绍了一种新的元分析方法,即横断历史研究(crosstemporal metaanalysis),这种研究方法可深入探讨年代效应背后的社会变迁和心理变量的关系。该方法最早由美国学者Twenge(1997)提出,适用于考察心理变量历年研究结果的连续变化。横断历史研究法已经应用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大学生的焦虑水平等心理变量随年代变迁的研究(辛自强,张梅,2009;辛自强,辛素飞,张梅,2011)。

2研究方法

2.1研究工具

国内研究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工具种类多样,为了控制研究的异质性,提高研究的普遍适应性,选取两种信效度良好、运用广泛的测量工具的总分值纳入元分析,并将两个量表分值作为两个独立指标来衡量主观幸福感。

总体幸福感量表(GWB)由国内学者段建华于1996年修定。GWB由对健康的担心、精力、忧郁等六个因子组成。研究将采用前18题的总分为指标,得分越高表示幸福感水平越高。分量表与总量表的相关为0.56~ 0.88,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1(汪向东,王希林,马弘,1999)。

幸福感指数量表(IWB)是由Campell于1976年编制,由总体情感指数与生活感满意度两部分组成。总体幸福感指数得分范围在2.1~14.7分之间。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8,重测信度为0.43,总分越高表示幸福感水平越高(汪向东,王希林,马弘,1999)。

2.2文献搜集

文献纳入标准:第一,研究对象必须是大学生,且样本选取须具有代表性与同质性;第二,研究采用的研究工具必须是总体幸福感量表或者是幸福感指数量表;第三,研究必须报告总体样本或子样本的样本量(N)、平均值(M)以及标准差(SD);第四,数据重复使用或者文章多次发表的情况下,则将最早发表的数据纳入研究。

文献搜集结果:研究以中国知网(CNKI)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为检索源。以“主观幸福感”“幸福感”“大学生”为关键词、题名或摘要进行检索。经过筛选得到48篇使用GWB的文献,38篇使用IWB的文献。文献的发表时间为2002~ 2013年间,根据以往横断历史研究的方法,除了明确报告搜集年代的数据,其余文献数据的搜集年代均按照发表年代减去2年编码(Oliver & Hyde,1993;Twenge, Gentile, De Wall, Ma, Lacefield, & Schurtz,2010;辛自强,周正,2012)。最终搜集数据的年限为2000~ 2011年共12年,详情见表1。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5年第10期 (总第26期)

李双双李雪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变迁的元分析研究

建立数据库:首先,对文献进行编码,按照使用工具的不同分别编码为1~ 48与1~ 38,对涉及性别的子研究也单独编码,纳入子数据库;第二步,将文献的发表年代、搜集数据的年代、研究与子研究中的数据(N,M,SD)录入数据库,如果研究中只报告了子研究中的基本数据,则按公式1、2进行加权计算;第三步,对研究中的其他信息进行编码,如女性比例等。

x=∑xini/∑ni(公式1)

ST=∑nis2i+∑nixi-xi2/∑

ni(公式2)

注:x、ST、ni、xi、Si分别代表加权后的平均数与标准差,子研究的样本量、平均数与标准差。

3研究结果

3.1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随年代的变化

为了确定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随年代变迁的趋势,以GWB与IWB为两个因子分别制作散点图。从图1和图2中可以看出,GWB与IWB的分值都是随年代逐渐上升。进一步曲线估计的结果显示,线性模型能很好地拟合GWB( F(1,46)=7.094,p< 0.05)和IWB( F(1,36)=4.813,p< 0.05)与年代之间的关系,因此,研究中只用线性模型进行统计分析。

通过简单回归分析进一步明确年代效应,将数据收集年代作为解释变量,将GWB分值与IWB分值作为结果变量,结果见下页表2。年代能够显著地解释GWB分值(r=0.366,p< 0.05)与IWB分值(r=0.343,p< 0.05)的变化。年代能够解释GWB分值13.4%的变化,解释IWB分值11.8%的变化。为了控制研究样本量大小的影响,采用样本量加权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年代对GWB分值(β= 0.429,p< 0.01)与IWB分值(β= 0.373,p< 0.05)的解释作用加强,对分值的变迁的解释作用也分别上升到了18.4%和13.9%。

另外,将女性大学生比例作为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女性大学生比例不能显著解释GWB与IWB分值的变异(p> 0.05)。由于2000年只有一篇使用GWB为工具的文献,因此,为了控制其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将这篇文献删除后再进行样本量加权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代仍然能够显著解释GWB分值的变异,由此,在之后的研究仍然将2000年的这篇文献纳入研究范围中。

这十二年间,大学生的GWB与IWB分值究竟上升了多少?根据辛自强,张梅,何琳(2012)所使用的方法,使用效果量d或者解释率r2来衡量,两者公式如下(公式3、公式4),其中SD是根据所有研究的标准差所求得的平均标准差,这种计算方法可以有效地避免生态谬误。

r=dd2+4(公式3)

d=M2011-M2000SD (公式4)

将年代作为自变量,将GWB与IWB分值分别作为因变量,可得到回归方程y=Bx + C(y为GWB或者IWB分值,x为年代,B为未标准化系数,C为常数项),由此可以计算M2000与M2011,计算结果见表3。由此可知,12年间,GWB分值上升了4.29分,平均上升了0.41个标准差,即上升了4%,而IWB的分值上升了0.99,平均上升了0.48个标准差,即上升了5%。根据Cohen(1992)提出的对效果量的大小的区分,研究中的d都接近于0.50,为中效应。因此,可以说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12年来有所上升,上升幅度中等。

3.2不同性别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随年代的变化

使用GWB的研究中有29篇,使用IWB中有23篇分别报告了性别子研究。针对这两个标准分别对男女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年代变化进行分析。在控制样本量之后,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年代能够明显地解释男生和女生主观幸福感的变化:其中GWB分值为指标时,年代对男生变异的解释量为15.9%,对女生的为27.2%;当IWB分值为指标时,年代对男生变异的解释量为20.6%,对女生的解释量为25.0%。由此可以看出,相比男生,女生随年代的变化更加明显。为了更精确地量化不同性别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变化,根据前文的公式计算d以及r2,结果如表5所示。女生的GWB分值上升了0.42个标准差,IWB分值上升了0.79个标准差;而男生的两种分值分别上升了0.33个标准差和0.62个标准差。由此得知,女生的主观幸福感的变化幅度大于男生。

4讨论

4.1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在提高

根据横断历史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在过去的十二年间呈上升趋势。2000~ 2011年是我国刚刚跨入21世纪的时期,是我国社会、文化、经济快速发展与转型的时期,这也可能是影响大学生群体主观幸福感在这一时段变化的主要因素。

文化对个体心理的影响是不可否认的。研究证明,大学生不同的文化取向对其主观幸福感有相应的影响(丁凤琴,王勇慧,王振宏,2006)。改革开放后,大学生接触到西方“个人主义”文化取向的机会增多,文化的发展导致目标、动机、价值的变化。这些因素变化最终改变了大学生评判幸福的标准(Triandis & Gelfand,1998)。我国文化渐渐接纳了西方文化的正面影响,大学生也开始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对自我的认知也更加深入。李祚山(2006)指出,对自我的认识程度越高,生活满意度也会相应提高。我国文化由“集体”向“集体与个体并重”的转变,等级制度淡化,个体价值凸显,这些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提升也许有一定的作用。

其次,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各方面对知识分子的需求不断增加,大学生是新世纪的中流砥柱,社会对大学生这一群体的关注与支持也逐渐加强,这可能是大学生幸福感增强的主要原因之一。个体在较高的社会支持的环境中,倾向于拥有高的主观幸福感(严标宾,郑雪,2006;贾绪计,王胜男,2009)。进一步研究发现,当大学生感受到更高的社会支持时,抑郁、孤独等内部心理状态变化减少,而内部的自我控制感可能增加,正是这些变化使大学生产生了积极自我评价并提高了主观幸福感(严标宾,郑雪,张兴贵,2011;孔凤,王庚照,李彩娜,和娟,王瑾,游旭群,2012)。近年来,政府、学校等社会团体为大学生提供各种优惠政策与帮扶计划,如大学生助学贷款政策、大学生创业基金等。这些措施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学习与生活的机会,更使大学生体会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关爱,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进而提高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水平。

家庭也是社会支持的主要来源之一,家庭因素可能也是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研究指出,父母亲的温暖、理解与关爱能显著预测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曾晓强,2010;杨莉,赵品良,史占彪,2012)。此外,家庭沟通模式对幸福感水平也存在一定的影响。在沟通多元化的家庭中,大学生有较多与父母交流意见的机会,亲子关系融洽,因此幸福感指数较高(孙五俊,魏俊彪,2008)。余小芳,雷良忻(2004)研究指出,主观幸福感与家庭的亲密度、适应性等积极维度存在明显正相关。当代父母越来越注重孩子的发展,不仅接受了更多科学先进的观念,更有意识地采取开放、民主的方式对待孩子。由于国家政策,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90后”大学生更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家长对孩子的关注程度加强,为其提供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支持也相应增加,而大学生处在尚未真正独立的时期,如此,家庭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的正向影响是可以预测的。

根据Bronfenbrenner(1979)的生态系统理论,个体的发展来源于其与生活环境的相互作用,同时,环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社会大环境的变化表现在文化、家庭等方面,这也正是大学生所生存的宏观与微观环境系统的变化,动态的环境作用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主观幸福感也深受其影响,这种机制的作用效果就体现在时间进程中。

4.2不同性别大学生幸福感水平的变化差异

虽然不同性别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都有小幅度上升,但是,女生的主观幸福感的上升幅度略大于男生。这可能是由于近年来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重男轻女”思想得到了纠正等对女性观念的改善造成的。

值得注意的是性别角色的社会化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蔡华俭,黄玄凤,宋海荣(2008)指出,当个体同时具有男性化和女性化特质时,其主观幸福感最高。同时,张莉,冯江平(2005)也指出,男性双性化较女性双性化更容易出现病态依赖、反社会行为等。性别角色的社会化很大程度上是在文化许可的价值内完成的,文化的变迁对大学生性别角色的影响显而易见。当今社会导致了性别观念的多元化,也就有了“女汉子”“娘娘腔”的出现。从社会群体对男女大学生双性化的评价能够推测,相比男性,社会群体更能接受女性大学生的双性化。研究也证明双性化的女大学生,确实拥有较高的自我评价,更好的环境适应能力,也更受到欢迎(Jeanne & Melanie,1980)。

双性化的性别角色在当下女大学生群体中相当普遍,她们对自身的要求很高,注重自我实现,同时也拥有较高的自我评价,工作胜任力较强,相应的,主观幸福感也较高。这种现象可能也是影响女生主观幸福感上升幅度较大的原因。

5结论

(1)我国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从2000年至2011年之间小幅度上升,相比2000年,2011年的GWB均值上升了0.41个标准差,IWB上升了0.48个标准差;

(2)相比男性大学生,女性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上升幅度稍大。

参考文献

蔡华俭, 黄玄凤, 宋海荣. (2008). 性别角色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模型: 基于中国大学生的检验. 心理学报, 40(4), 474-486.

丁凤琴, 王勇慧, 王振宏. (2006). 国防大学生文化取向、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的特点及其关系.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14(1), 80-82.

贾绪计, 王胜男. (2009). 大学生社会支持、个人自尊、集体自尊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中国学校卫生, 30(4), 365-366.

孔凤, 王庭照, 李彩娜, 和娟, 王瑾, 游旭群. (2012). 大学生社会支持、孤独及自尊对主观幸福感的作用机制研究. 心理科学, 35(2), 408-411.

李祚山. (2006). 大学生的文化取向、自我概念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9(2), 423-426.

孙五俊, 魏俊彪. (2008). 河南大学生家庭沟通模式与应对方式和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中国学校卫生, 2008, 29(2), 134-136.

汪向东, 王希林, 马弘. (1999).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辛自强, 池丽萍. (2008). 横断历史研究:以元分析考察社会变迁中的心理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6(2), 44-51.

辛自强, 张梅. (2009). 1992年以来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变迁:一项横断历史研究. 心理学报, 41(1), 69-78.

辛自强, 辛素飞, 张梅. (2011). 1993至2009年大学生焦虑的变迁:一项横断历史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 (6), 648-653.

辛自强, 周正. (2012). 大学生人际信任变迁的横断历史研究. 心理科学进展, 20(3), 344-353.

辛自强, 张梅, 何琳. (2012). 大学生心理健康变迁的横断历史研究. 心理学报, 44(5), 664-679.

严标宾, 郑雪. (2006). 大学生社会支持、自尊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 (3), 60-64.

严标宾, 郑雪, 张兴贵. (2011). 大学生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 心理科学, 34(2), 471-475.

杨莉, 赵品良, 史占彪. (2012). 父母教养方式、心理韧性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分析.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34(24), 2518-2521.

杨昭宁, 孔祥军. (2006). 大学生自我概念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14(1), 80-82.

余小芳, 雷良忻. (2004). 民办高校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格、家庭功能关系研究. 中国学校卫生, 25(3), 269-270.

曾晓强. (2010). 父母养育方式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 心理发展与教育, (6), 641-649.

张莉, 冯江平. (2005). 大学生双性化人格研究.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31(4), 434-436.

张灵, 郑雪, 严标宾, 温娟娟, 石艳彩. (2007). 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 (2), 116-121.

张雯, 郑日昌. (2004).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心理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8(1), 61-62.

郑雪, 严标宾. (2001). 广州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 心理学探新, 21(4), 46-50.

Bronfenbrenner, U. (1979).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Experiments by nature and design.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ohen, J. (1992). Statistical power analysis.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3), 98-101.

Diener, E. (1984). Subjective Wellbeing. Psychology Bulletin , 95(3), 542-575.

Jeanne, B. G., & Melanie, F. (1980). Psychological androgyny and college students judgments of mental health. Sex Roles, 6(4), 575-581

Oliver, M. B., & Hyde, J. S. (1993). Gender differences in sexuality: A metaanaly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14, 29-51.

Triandis, H. C., & Gelfand, M. (1998). Converging measurement of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4, 118-128.

Twenge, J. M. (1997). Changes in masculine and feminine traits over time: A metaanalysis. Sex Roles, 36, 305-325.

Twenge, J. M., Gentile, B., DeWall, C. N., Ma, D., Lacefield, K., & Schurtz, D. R. (2010). Birth cohort increases in psychopathology among young Americans, 1938-2007:Acrosstemporal metaanalysis of the MMPI.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30, 145-154.

Changes in College Students Subjective Wellbeing:

A CrossTemporal MetaAnalysis

LI Shuangshuang; LI Xueping

(Education Department,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637000, China)

Abstract:

This study conducted a crosstemporal metaanalysis on 86 papers to examine the changes of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scores on the GWB and the IWB.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mean scores on both the GWB and the IWB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suggesting the students subjective wellbeing has been improving gradually from 2000 to 2011. And the changes over time of female students were higher than male students, suggesting the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female students improved more than male students.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subjective wellbeing; crosstemporal metaanalysis; meta analysis

栏目编辑/丁尧终校/王抒文

猜你喜欢

元分析主观幸福感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档案工作者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研究
西藏高校大学生自我概念与主观幸福感的特点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