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型文化:区域中小学提升的软实力

2015-10-07史建荣沈正元

基础教育参考 2015年10期
关键词:转型师生特色

史建荣+沈正元

在中小学,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逐渐形成的,为全体成员共同遵守和奉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以及物化了的环境风貌的整合与结晶。学校文化体现了学校的特色和个性、品味和魅力,是学校发展的高度和深度。中小学学校文化所产生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比任何行政指令威力更大。所以,随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不断深化,学校文化已经成为一所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特色的重要标志,成为学校发展的软实力与核心竞争力。苏州市吴江区在教育转型中,把中小学文化的转型作为提升区域中小学办学水平和品位的软实力,取得优异的成就。

一、转型行政文化,高位引领区域中小学文化

教育行政与学校应该是和谐一致的,但是两者形成的文化很多时候会发生冲突。而教育行政文化的强势,使得一个区域内的中小学就像一家家“连锁店”,教育局长成了总校长,这就使校长、教师的创造力得不到开发。鉴于此,我区首先转型教育行政文化。

一是底线管理。有种思维叫做底线思维,是一种思维技巧,拥有这种技巧的思想者会认真计算风险,估算可能出现的最坏情况,并且接受这种情况。在中小学管理中,底线管理则是借用这种思维方式,在学校管理的临界值上明确管理要求,使中小学管理不“脱底”,从而奠定其发展基础。我区把底线管理作为教育行政文化转型的重要策略,尤其把严格执行国家、省关于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宏观要求,严格执行教育教学法规,作为中小学办学的“底线”加以管理、督查。诸如课程的开齐上足、学生在校时间的控制等。在吴江,底线是不可以触碰的高压线,守住底线成为学校的自觉行为?我们还通过建立制度来引导学校把握好教育的底线。

二是高位引领。就是教育行政对学校发展高屋建瓴的指导和服务。我们善于宏观思维、系统思维,制订区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确定特色、个性的项目以引领区域内中小学根据自身特点去实践。进入十二五,我区制订了优质均衡发展的总体目标,提出了在均衡的基础上求特色,在有教的基础上求优教的思路,确立了以让学生快乐地学,让教师幸福地教的“乐学之城”的发展愿景;并引导中小学探索五突出、五转型、五提升来实现“乐学之城”;继而提出了六力并举,打造快乐学校的实施策略,即以聚力文化、给力课程、张力课堂、魅力老师、活力学生、助力评价的建设为重点,打造“快乐学校”,使我区中小学成为文化先进的学校、特色鲜明的学校、乐学幸福的学校、质量上品的学校。同时,我们还引导学校做好学校发展的系统架构与顶层设计,特别是学校的理念系统、文化系统、课程建设、特色发展等方面,通过教育策划、特色建设单等方式,引导学校去思考和设计,助推学校科学、可持续地发展。

三是关怀保护。在行政文化转型中,我们允分尊重中小学,理解中小学,支持中小学,努力做到三个转变。一是变制裁为保护。对于中小学校突破“底线”而违规,我们会给予一定的行政处罚。这是一种纠偏纠错的行政行为,是“底线管理”的体现,但我们使用起来很慎重。我们尽力做到理解、关心中小学,在教育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保护”学校,为学校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二是变命令为协商。在我们吴汀,教育行政与学校更多的是一种“协商”,对所辖区域的教育发展规划、阶段性教育工作目标和要求的确定,包括具体的措施、考核等,我们各职能科室通过走访、调研、专题论证等方式征求学校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对学校各项工作进行考核,充分尊重区域学校的独特性,尊重学校的个性和创造性,不以一纸考核逼迫学校,从而激发学校变革的活力,促使每一所学校自主创新和主动发展。三是变束缚为自由。我们做到“三手”,即对校长,我们放手放权,让校长主动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学校有困难的时候积极“援手”,深入学校,发现学校存在的问题,倾听学校关于困难的“呼声”,切实帮助学校解决发展过程中的难题,促进学校发展;主动联手,组建多主题、多形式的中小学发展共同体,引导中小学在共享中获得良好的空间。

二、转型特色文化,纲举目张系统规划学校文化

我区特色学校建设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经历了学校自发、行政推动和学校自觉三个阶段,在实践层面上取得一些成绩,初步提炼出预构于策划,落实于整合,体现于文化,提升于科研的吴江模式,成为吴江教育的一张名片。进入“十二五”,我们在反思中发现,不少学校特色还停留在项目的层面,如写字、艺术、篮球等。这样的所谓特色不仅没有广度,缺乏全局性,更缺乏深度,不利于学校的整体改革,不利于素质教育的深化。为此,我们用了两年的时间实施了特色学校的转型。

一是思维方式上,变单线思维为系统思维。在特色学校建设的转型中,我们引导各中小学紧紧把握走向常态、走向文化、走向课程的基本原则,在反省学校特色建设的成绩、经验和问题的基础上,再次架构学校特色。我们采用“特色建设单”的形式,要求学校用简洁明了的方式引导学校进行系统思维。特色建设单包括特色的定位、基本理念、主要涵义、主打项目、重点领域等,是整体架构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全区所有的中小学把特色方向与校训、办学理念有机整合起来,形成学校的理念文化,从而构建起学校的文化体系。如中小学特色文化,我们设计了学校文化建设单,即思想理念文化、物质环境文化、制度作为文化、视听觉识别文化等引导学校进行系统思维。

二是特色定位上,变项目为文化。特色学校的打造不是一个简单的闪光点,而是全方位、全员的,特色的定位要从文化视角去考虑,变项目为文化的特色定位。转型之前,我区中小学的特色建设多定位于一个个具体的项目,诸如写字、大阅读、快乐作文等。这些项目具体而实在,便于学校做优做强,而且也十分显性。但是,由于这些项目偏重学校教育教学的某个领域,甚至是很局部的领域,不利于推动学校的整体改革,会影响甚至扼杀学生个性的多元发展。因此,必须转型,要从文化的角度切人。如有的学校把美术特色转型为“尚美教育”。这样,不仅美术,其他学科和领域都可以进入。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在尚美教育的特色建设中获得主动、活泼的发展。同时,我们也认识到,学校的特色不是凭空诞生的,而是学校文化的继承发扬和改革创新。因此,在转型中,各校关注学校的历史传统、敬重学校的文化积累,回到学校的历史文化中重新发现、解读和建构学校思想和文化资源,从学校文化的“根”上去明确学校的办学特色,明确学校的特色和文化发展的走势,做到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的有机结合。

三是价值取向上,变关注学校为关注学生。特色学校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凶此,特色学校建设必须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在我区的特色转型过程中,我们特别关注学生意志的融合,即各中小学能把国家意志、学校意志与学生意志“三个意志”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首先是在特色活动的组织上,许多学校社团活动从学生的爱好兴趣出发,允分体现学生是主人的特点。其次是在课程开发上,突出整合理念,构建综合实践型校本课程,把特色化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学校的社团活动、科技活动、节日庆典等有机结合起来,使特色课程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丰富多彩,深受学生欢迎。最后是在目标定位上,让学生在特色活动和特色课程中“玩起来、快乐起来”,引导学生红做中学、玩中学。

三、转型价值取向,使学校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

我区中小学文化建设突出人本意识,以人性的旧归为价值取向,使学校真正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

一是顺应学生的天性。我区中小学文化建设从牛命的视野去看学生,顺应学生的天性,做到“三少”。一是少教训。我区中小学校文化建设注意少教训,尤其是墙壁,该说的说话,该留白的留白,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二是少限制。中小学物质文化,特别是校同里的景点、休闲场所等,让学生在校园里找到了快乐。三是少划一。充分考虑学生学习成长的需要,特别是学生休闲、活动的需要,即便是一些文化设施的高度、护栏的安全等,都考虑到不同学段、年龄学生的个性特点,使学校的景观、景点成为学生学习、柄息、玩耍的地方。

二是留下生命的印记。首先,留下师生的精神之痕。学校文化是人的文化,中小学文化建设应该而且必须同绕“人”做文章,师生始终是主体。所以,我们允分调动广大师牛的积极性,让师生成为学校文化的主人,无沦是学校文化的整体架构,还是景点、雕塑、校训、校歌等的具体确定,都要让师生留下他们的观点、想法。特别是在学校文化的传承创生过程中,引导师生怀着历史感与自豪感,自觉、积极而主动地去调动自己的智慧,共同思考、出谋划策,拿出创意、达成共识。其次,留下师生的经历之痕。我区中小学用三种具体的方式留下师生的经历之痕,即用照片、录像、故事留存师生的足迹最后,留下文化影响之痕。我区中小学注重导向凝聚,引导师生“百川归海”,让学校文化产生一种无形的凝聚作用,引导师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内化为一种向上的力量、进取的源泉,进而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我们努力以其独立的品格、鲜明的特色和优良的传统作风,对教师、学生进行有效的同化与改造。

三是着眼人的发展。我区中小学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出发,做到“三引”。第一,引传统义化我们从培养健全人格的角度出发,让中华传统文化走进校园。在我区许多中小学都把国学经典引入校园,比如诗歌、散文;还把武术、象棋、围棋等国粹引进学校,并组织相关社团活动;把戏曲曲艺引进学校,诸如越剧、苏州评弹等。以此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传统文化的民族情感,第二,引地域文化。吴江是吴越文化的交汇之地,又处于太湖之滨,蚕桑文化、丝绸文化等源远流长,这些都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资源。我们把地域文化引进来,构建起《鲈乡风》、《走进太湖文化》等校本课程,使学校文化与地域文化交融。第三,引家长文化。我们把家长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主要资源,既让家长参与学校文化建设的策划、论证等,更让家长一起参与到文化建设的具体活动中,让他们在校园中留下痕迹。同时,发挥学校文化对学校的周边环境乃至社会环境的促进作用,输出学校文化,让学校文化在社区文化中生成。

总之,中小学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懈地追求,更需要持之以恒的探索和实践。我区力求通过中小学文化建设的转型,不断提升中小学的办学品味,真正使区域中小学均衡、优质、特色发展。

猜你喜欢

转型师生特色
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转型升级
揭示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展示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新时期旅游转型发展思考
麻辣师生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曹隽平师生书法展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