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行健,千花百样红

2015-10-05

名家名作 2015年5期

王 霞

天行健,千花百样红

王 霞

《乡村四月闲人少》(左图)花千红 /作

《通灵图》(右图)花千红 /作

初识千红,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他已经挣扎出厄运的沼泽。

时隔二十多年,我依然清晰记得那个春天的午后。

当我走进那间房屋,千红就坐在轮椅上,腰背笔直。窗外的斜阳透进来,给这个高大的身影镀上一道金边。

对,是高大。即便是坐在轮椅上,我也感受到他那令人仰视的气度。那样一种自信就从他明亮的目光和淡淡的笑意中无形地辐射出来。

我也曾走入他的画室,看他用残损的手在阔大画案上的雪白宣纸上挥洒捭阖。

不敢仔细看他的手,疤痕累累,扭曲着。但大拇指和食指却能分离,看起来并不太笨拙。我无法相信这是他硬生生撕开,并用乒乓球撑住而带来的。他淡淡的叙述听不到一丝丝苦痛,身旁的母亲却已泪花闪烁。十指连心呵,更是连在慈母的心头……

时间追溯到那一个残酷的夏季。一场意外的火灾让一个名门高徒—事业小露峥嵘,正准备出国留学的千红,变成了重残者。先后40多次的手术只保住了性命,而双腿和右手小拇指却永远离开了他。植皮后的右手大拇指与食指也粘连在一起,连食具都无法拿起,更别提执笔挥毫了。

此时,我依旧不敢想象,那该是怎样的一种处境,怎样的一种感受。活着,已是万千不易,谁还敢寄望他能画画。

不忍回顾……

《黄山松云》(左图)花千红 /作

《春风迎花雨》(右图)花千红 /作

于是,翻开《花千红画集》。一幅幅画面令人震撼,造境大胆而顺其自然,气象博大而结构严谨,章法巧妙而技巧娴熟,内容清雅婉约而深沉凝厚,表达了画者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

著名山水画大师、傅抱石纪念馆馆长傅二石先生在序中言:“观看花千红的作品,你会感受到现代山水的魅力与美,色彩的美和笔墨的美,抽象的美和具体的美,传统的美和创新的美。能将这些美的因素融合在一起,是很不容易的,而花千红能做到这一点就格外不容易了。”

我不懂画,可我常常被千红的画作所震慑:

千红笔下的山水带有金陵画派的灵秀,师承亚明、宋文治、魏紫熙、萧平等名家的他兼收了各家之长,并兼有陆俨少之墨迹,既存万壑朝宗之理,又展风扬激浪之势。他的作品,有的趋于粗犷雄强之风,追求黄宾虹的造境,或稳如磐石,或动如回肠,孕着喷薄欲出的阳刚之气;有的又不乏石涛的神韵与骨法,浑化为亦古亦今的意境。更难得的是又别参西法,而不甚着迹,吸取西画的色彩与传统笔墨的交织融汇而相得益彰。“萧疏积压有凌云志,不比寻常瀚墨间”之气质,可以看出千红的山水画在继承传统、思维想象、哲理内涵三个阶段发展演变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山村春来早》是一幅继承传统技法的力作,作者从笔墨、色彩以及对山石、树木、苔草的经营上都紧紧围绕着春意,画面统一在青兰色的基调的变化中又含着石绿,虽透出山村初春的一丝寒气,却又使人感到一阵清馨的春风扑入心扉,仿佛能听到候鸟的声声啼鸣……使人顿感灵空,一种宁静而朦胧之美让人沉浸。这一幅清幽的田园叙事诗,其实再现了千红受伤后的沉郁之境,反映了他对画院学涯的追忆和对恩师的怀念之情,而又不怠消沉。作者运用打破常规的手法,顽石上遽然长出了翠柳,表现了有生命与无生命的抗争,通过生与死的对比,抒发了他对生命存在的价值观和战胜困难的决心。

《秋风细入云》花千红 /作

《彤日照山河》展示了千红的大胆想象力和对传统方法的思维变化。这幅画作试图打破时空的局限,着力表现多维空间变化而探索一种新的视觉方式,创造了自然的运动感和具有生命力的世界。大胆的竖构图和以色当墨的独特手法,强调了色彩情感的视觉冲动。运用“线”的走向和对比变化,表现出山岩的肌理和形态,构筑起山峦的磅礴雄姿和节奏运动。彤日、红云与远山相连,使得整个画面色墨交融,笼罩着一派朱砂之韵。彤日炅昱,云抱藏霓;石岳嵯峨,怪石嶙峋……那流动的山石像火山喷出的燃体,酷似烧灼了的山川大地……闪烁其青春的光华。这真是一首奇异的梦幻曲。自然,这是千红梦境的灵感捕捉。这浓烈的色彩颇有高庚、马蒂斯和塞尚和印象,双映着“敦煌”的红焰佛光。这是人与大自然的情理对话,亦是“天人合一”的写照,阐述和证实了宇宙的物质不灭与永恒的运动规律。我突然联想到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对宇宙认识的“动的概念”论,以及亚里士多德的“元素变换”说,还有东方的“开天辟地”和“嫦娥奔月”等神话。不正是这些不断求索和开拓的精神为人类播下了追求理想的种子吗?

所谓文艺家,当为人类架起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而做出不懈的努力与奉献。我想,千红之梦、之悟,亦在其中。

《中国龙》是一幅富有哲理和内涵的作品。千红从黄海之滨到长江、黄河,从燕山之巅到黄山雄峰;又从长城内外回笔海上丝绸之路的源头,收敛众景为我所用。流畅的大线条形成气势浩瀚的“龙骨”;错落有致的笔触构成了“龙的经脉和网络;花青与墨色浑然一体,宛如一条“青龙”遨游的神态。对比的手法和“计白当墨”的空间意境处理,以及“蒙太奇”的电影手法把不同的时空镜头组织在同一画面里,使作品具有饱满的色容量而造成较大的时空氛围,给人以遐思。

你看,古老的长城构置在囹圄的漩涡之中,象征着过去封建的闭关自守;而后笔锋转向正在开放建设中的连云港码头,前后连贯呼应形成对比,蕴涵改革开放给中华大地带来的生机,画龙点睛地突出了《中国龙》的主题。这陡发奇想的神韵,那西化技法装饰化了的中国画,无处不印证了这幅《中国龙》是千红的山水画向哲理内涵而赋予主题性创作所迈出的可观又可喜的一步。

看着这些变化万千、气势磅礴的画作,由不得又神飞千里。

记得有句俗语,叫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这世上多少顺风顺水的事物都难保长久,又何况一个饱受命运锤炼的艺术生命。可是千红,就是这样走了下来,走过坎坷荆棘,一路艰辛却阻挡不了他一路高歌,直至辉煌。

他,当得起呱呱坠地时母亲赐予的名字—花千红。

而如今的千红,在金陵那间工作室里,依然固守着中国文人的孤傲和最初的追求,简单生活,潜心创作。

“大凡强者皆不为厄运与困境所撼,具有‘超豁高雄’的风骨和精神气质,抱有宏远大志。”千红斯人斯路无不验证了友人的评价。

祝福千红,今后的生活与创造道路上,秉承傲骨,一帆风顺!

花千红简介:

花千红,别名千洪,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毕业于大家辈出的江苏省国画院。是亚明大师的入室弟子。

1981年,考入江苏省国画院学习,在著名艺术家亚明老师和萧平老师的指导下,研习中国画,。作品被国家图书馆,军事博物馆.国家展览馆及一些省、市及个人收藏。获国家“陶行知艺术奖”和“特殊贡献奖”;曾先后获得全国及省“新世纪杯书画展”金奖,“全国首届扇面绘画大展”银奖,“全国艺术博览会”铜奖,并入选中国画大展,“文化部国画优秀十人展”,“中国山水画大展”;“建国六十年60位艺术家展”;其作品还被中国文联展评委员会评定为“美术一级品”,1997年,中央电视台“书坛画苑”100期专门拍播了他的书画专题片,中央广播电台也在“午间半小时”黄金节目里,播出了记者的访谈录音。并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之邀,出访法国。

千红还是《中华儿女》和《大地》两杂志的特约撰稿人,曾在两刊物上发表过多篇文章。千红被授予“江苏省新长征突击手”称号和“市十佳青年标兵”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