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苑“耕夫”

2015-10-05李雪晴

名家名作 2015年5期
关键词:书画书法

李雪晴

艺苑“耕夫”

李雪晴

《寿者三素》(左图)李荣海/作

《喜报根源》(右图)李荣海/作

鲁西南平原深处,百余年前黄河改道后留下了一行仄仄的古道。曾几何时,这里黄沙漫漫,苦艾萋萋,土地贫瘠,百姓艰辛。然而,“深山出俊鸟,瘦土出韧竹。”文化艺术的因子从不嫌贫爱富,爱美的理想让追梦人的脚步艰辛而坚实。44年前,一位农家子弟离开了家乡李菜园庄进城上大学,虽然专业是学医,但他还是悄悄地带上了心爱的画笔—他不想因生计而放弃梦想。他没想到,正是因为这份执著,他会成为鲁西南一个响当当的人物,全国知名的书画家。他就是李荣海。

“李荣海,你的毛笔字写得好,你就抄写大字报吧”。老师对眼前微低着头的学生说。这是发生在曹县青固集四中20世纪60年代的一幕。作为学生的李荣海只能服从,结果是常常从早写到黑,累得手腕都疼,手指拿不住笔。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一年下来,大字报倒是让自己的书法技艺进步了许多,一些人来看大字报,竟是为了看他秀美流畅的书法。是什么机缘使得他书法如此精湛?先生出生于黄河故道边曹县仵楼乡一个小村庄。祖辈世代务农,家境艰辛,但历来都极重视文化教育,祖父的三弟就是在十分贫寒的家庭背景下发奋读书而考中北京大学的,一时轰动乡梓。三爷不光学问深厚,而且为人谦和,在书法上更是功底了得,在这一点上深深影响了家族后人。李荣海自幼学书临帖,对颜柳米赵诸体均有较深体悟。

因书法见长,他不久便被公社抽了过去,负责全公社宣传的书写绘画。书画同源,他的绘画功底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打下来的。在宣传栏前,他用九分格的办法,细细揣摩,认真描绘。缺少颜料,就以油漆代替。久而久之,竟也栩栩如生,引得围观的众多乡亲啧啧称叹。那时候,乡人们亲切地称呼他“小画家”。他听了心里美滋滋的,也立誓长大后能入大学名校,专攻美术,成为一名专职的书画家。

谁也不知道命运会在哪个转弯处被改变。1967年,一向健康的母亲身体出现不适症状,不能正常下地劳动,甚至生活都难自理。家里缺钱,全家便到处借款。那个时代,大家的生活都很拮据,借十块钱都得跑上几家。请医生到家里看病,即便家里再穷,也要拿出最好的菜来招待—炒鸡蛋,拍黄瓜,到代销点买二两老白干。母亲一病就是好几年,家里已经明显感到沉重的压力,少年的李荣海强烈感受到了生活的艰辛与严峻。出于现实的需要,他悄悄开始了学医生涯。

“这是一种十分朴质的情感。”李荣海说,“那时,我学得也快,三四百页《赤脚医生手册》和380多首医歌都记了下来。”1973年,他从安才楼乡报名,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淄博医专。到了学校,令他惊喜的是,他原来的书画爱好并没有中断,反而有了更多的施展空间。学校里文艺生活丰富,大量的黑板报、和墙壁版画成了他继续挥洒才华的舞台。整整两年的光阴里,他抽空钻研了相当多的书法和绘画方面的专业书籍,书法绘画水准得到了长足的进步。毕业后,按照分配意愿,他回到了菏泽。

《天香总领众》联语(右图)李荣海/作

生活总会眷顾孜孜以求的人,只要你一如既往,不忘初心。由于有书画特长,李荣海与文化宣传工作有了不解之缘。他生活朴实,不慕名利,关心他人,热心公益。从卫生防疫站到卫生局,从市政府到文化局,从曹州书画院到中国美协,他对书画艺术的追求不变,对弘扬传统文化的初心不改。在中国美协,他组织了多次全国大型书画展出,指导和参与了全国多家省市书画建设。他致力于推进民间外交,在以书画为媒,广交各国朋友上做了大量工作,精心策划并组织艺术家开展了一系列对外友好交流活动,和广大艺术家们一道,弘扬了中华灿烂博大的优秀传统文化,增进与各国人民的友好感情。他还积极组织知名书画家参与社会公益事业,赈灾慰问,文化下乡,捐资建校,扶贫助学。他本人将自己的几十幅作品捐献社会,在家乡曹县和青海省兴海县捐赠兴建两处希望小学,救助了四十名贫困大学生完成了四年的学业。

《心系桑梓》联语李荣海/作

扎实的根底,丰富的阅历,开阔的眼界,执著的追求,任职务升迁,任事务忙碌,李荣海总能忙里偷闲,笔耕不辍,追梦不息,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书画作品。

其书法渊源家道,功底扎实,既注重传统,讲究融古汇今,又讲究不落旧窠,推陈出新。尤以行草见长,从他九十年代创作的草书《千字文》和近代创作的《常用行草字汇》中,其书法艺术的轨迹清晰可辨—用笔刚健,挥洒天然,规范厚重而不失婀娜清丽,畅快恢弘而不失活泼轻盈。“目中云雾追古朴,笔下豪情写大风。”这幅他撰写的楹联,正是他多年来书法创作的一种追求。

“我手写我口”,这是清人黄遵宪的新诗追求。但以此用在李荣海的书法创作上,却是十分贴切。他的书法作品不喜尽嚼古人意,喜欢抒发自我心声—喜也罢,忧也罢,一个个字,也便成了有了真情实感的音符,整篇笔墨也便成了生命的片刻,更平添了书法艺术的盎然生趣。正可谓张之颠,怀之狂,皆可用来裁我裳。比如他的作品“秋晚漫步断桥边,湖风拂面撩心弦。翠柳映月桂花舞,偏爱菡萏入笔端。”“藤似神龙游沧海,花若祥云戏长天。笔点黄橙多风韵,墨铺浓淡布吾心。”无不是“我手写我口”,一幅幅轻松活泼,浑然天成,书法追求中锋用笔,结体严谨准确,章法跌拓多姿,线条运转自如,笔墨浓淡相宜。既有做人的思想,更有艺术的生趣。 书法是线的艺术,也是墨和纸和水合作者心境的遇合的神奇造化,李荣海的书法经过五十年的漫长的砥砺,非人磨墨磨墨人,早已其身与墨合二为一,不知何处是人何处是墨,人墨浑一,物我两忘。

《望岳》古诗一首(右图)李荣海/作

江山一体,书画同源。李先生的国画创作得益于他的书法功力,得益于他深厚的学养,更得益于他对故乡、对农家生活的眷恋与热爱。一个人的艺术成就,和地域、人格、审美境界紧密相连,当然还有腕底的功力、笔墨的把握,黄河故道,是李荣海的血地,是他的胞衣所在,黄河的水去了,但黄河母亲的滋养还在内里规定着他,使他有一种民族的底气在里面,而在这片水土上成长的身子骨和精气神锻造了一种大气豪侠的气魄,这是一种大人格,这也规定了李荣海的审美眼光,多从底层多从身边的黄土找题材,是这黄土和乡野滋养了他,滋养了他的线条、格调的淳朴清新。他从黄河古道的鲁西平原上走来,这里一草一木都有情,一花一果都有意—花开有香,叶舒有声,鸟鸣有韵,山水有情。在他的笔下,金灿灿的玉米,红彤彤的高粱,亮晶晶的石榴嘴,沉甸甸的向日葵……都仿佛在家乡的风中轻轻摇曳,传来了家乡土地的芬芳和温馨。同行里的一些书画大家甚为感叹:很少见到像李荣海这样以农家生活为主题的痴情画家。他笔名耕夫,印鉴“家在鲁西黄河古道”“耕夫草堂”,无不带着深厚的故乡情结和农家情感。这让人想起了诗人中的陶渊明、孟浩然,唤起了人们最质朴、最纯洁的情愫。著名画家杨晓阳认为:“他的作品贯穿了一条完全传统的中国文人画的轨迹,所选题材大致都在传统文人画范畴,但是时时有自己生存环境中的所见所闻。”画高粱的作品《红欲燃》风格粗犷而不失雅致,画葫芦的《小品》气韵灵动而不失凝重,画耿饼柿子的《如意图》温馨恬淡而诗情渐生,画蒲棒的《无题》郁气芊芊而乡愁弥漫。可以说,书法的功力借了他一双翅膀,从此他的画卷里多了张弛挥洒,多了起承转合,多了凝重厚实,多了浓淡相宜。他在一幅葡萄画中的题诗中说:“胭脂花青葡萄红,疏疏两两可通风。珠玑精雕不可取,横涂竖抹笔生情。” 其淡泊从容之风可见一斑。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天道酬勤,概括而言,“耕”是他书画作品中出现最多的一个字,勤奋耕耘是他成功的根本所在。而他本人则戏称自己属牛,耕耘就是他的“本分”。“已丑啼来人世间,梦醒方知六十年。趣谈多少可笑事,老夫还是耕我田。”李荣海先生指着手书的自题诗顿挫诵来,让人平添了几分温馨与敬意。六十四岁的他,华发满头,乡音依旧;氤氲满纸,乡情浓厚。退休四年,他砚边常立,笔耕不辍,又创作了近千幅作品。

白头不作归来赋,艺苑春深忙耕田。

李荣海简介:

李荣海,1949年出生于山东省菏泽市曹县,字耕夫,号耕夫草堂。中国美术家协会五、六、七、八届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四、五、六届理事。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五、六、七届党组成员、副秘书长,研究馆员,中国文联艺术发展部常务副主任,菏泽市文联主席,曹州书画院院长,菏泽市文化局副局长。90年代被评为山东省十佳文艺工作者,被选为山东省第九届人大代表,80年代创建曹州书画院。现为中国美协理事,中国书协理事,中央机关书画协会副主席,中国友联画院常务副院长。

猜你喜欢

书画书法
书法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书法
书法欣赏
小小书画廓
书画
书画
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