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门德尔松《无词歌》的奏鸣曲式原则分析

2015-09-28

戏剧之家 2015年17期
关键词:再现部主部展开部

司 杨

(辽宁师范大学 辽宁 大连 116029)

一、《无词歌》中的乐曲含有哪几种曲式结构

《无词歌》集中的内容多半取材于生活、自然风光以及社会风情等,《无词歌》无论采取何种形式,都是较小的篇幅,演奏时间控制在5分钟之内。有许多研究《无词歌》的学者认为无词歌只采用了简单的单三形式,没有深入研究的意义。诚然,无词歌所采取的曲式结构与乐曲的篇幅的确应该互相适应,他是社会生活和自然风光在作曲家头脑中的反应,是一种歌曲体裁,是一种器乐小品,而器乐小品一般不会用大型曲式。然而经过研究,我们发现《无词歌》曲集中的曲式结构并不像我们想的那样简单。除了运用了单三部曲式、复三部曲式、奏鸣曲式以及复合曲式。并且在曲集中运用了并列原则、再现原则、循环原则、奏鸣原则等。如作品85之2是一部曲式,作品19之6是并列单三部曲式,作品30之6是再现单二部曲式,作品102之3、作品30之2是三—五部曲式等。有动力化再现、引申和扩充发展的再现、综合再现、复合功能在现、减缩再现、先减缩后扩充的再现、材料以及调性附和的再现等,都体现了其结构之复杂。

二、奏鸣曲式

奏鸣曲式被认为是一切完美曲式原则中最重要的曲式原则。由于它内部的结构多用于大型作品。奏鸣曲式和奏鸣曲不同,奏鸣曲中第一乐章大部分为奏鸣曲式。奏鸣曲式来源于古奏鸣曲,结构分为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三个部分。奏鸣曲式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呈示部中主部与副部的矛盾冲突和再现部中副部的调性回归,让奏鸣曲式区别于很多曲式原则。

三、《无词歌》中的三首奏鸣曲式乐曲分析

《无词歌》中作品85之3、作品19之5以及作品30之4这三首乐曲,在奏鸣原则的基础上,使用调性思维的原则,让乐曲变得更加饱满。在《无词歌》中还有一些乐曲是结合了其他曲式原则和奏鸣曲式原则,传统上,由于奏鸣曲式自己的特点,奏鸣曲式原则大部分用于大型乐曲,而门德尔松把奏鸣曲式运用到小型作品当中,这是一个勇敢的突破。使音乐作品更有张力与突破。

(一)作品85之3

该作品的曲式分析如下:

呈示部(2-15)主部(2-9)降E副部 (9-13)降B 结束部 (13-15)降 B

展开部(16-27)主部材料(16-19) 副部材料 (19-20)f 降 A 音型材料(21-24)c 过渡(24-27)降 E

再现部 主部(27-33)降 E 副部 (33-39) 降 E

尾声 副部材料 (39-47)降E

以上的图示可以看出乐曲的整体结构。总体来说乐曲篇幅较小,没有超出再现单三部的发展规模。但是仔细分析会发现,乐曲的呈示部是由主部和副部组成,并且副部的调性在主调的属调上。这是明显的表现出了奏鸣曲式的原则。而在展开部中(16-19)小节,首先展开了主部材料,调性由f小调变为了降A大调,主部进一步展开,无论是主部还是副部都是在其下属部的调性上展开,然后从第21小节开始改变织体,并伴随着华彩将曲目逐渐推向高潮,引出再现部。再现部(27-39)首先再现了主部(27-33)在原调上的显现,然后副部由属调回归到了主调,也复合了奏鸣曲式中的再现原则,达到了调性上的统一。尾声(39-47)尾声很短,起到了装饰的作用。

从此作品中可以看出,曲式在保有原有较小篇幅的同时,充分复合了奏鸣曲式的基本原则。

(二)作品19之5

该作品的曲式结构分析如下:

呈示部 主部1-10 升f -V 连接部 11-18 升f-A副部19-26 A 结束部 26-33 A

展开部 主部材料34-41 ab属过渡 42-52 属准备53-62 升f:V再现部 副部 63-70升F 结束部 70-76 尾声 77-86

以上分析表明,此曲式为再现部省略主部的奏鸣曲式。同上一个曲目一样,乐曲虽然短小但是呈示部有主副部,两个主题有矛盾对比,复合奏鸣曲式的原则,其不同点在与再现部省略了主部,只再现了副部的材料。并且这个作品类似于古奏鸣曲式,古奏鸣曲的特点是主要分为两个大部分,第二部分为展开部与再现部的结合。在古奏鸣曲中没有主部主题主调的再现,这点和这个作品很是相似,作曲家采用这样的手法,也与《无词歌》本身的体裁风格有着密切的关系。

呈示部(1-33)调性为升f小调,开放乐段,连接部采用了主部主题的因素,后接的副部主题转为A大调,主部和副部在调性上、织体上以及旋律上都形成了明显的对比。展开部从副部主题同主音小调开始,主题素材分别在a小调和b小调上(34-41)小节上,紧跟着四、五度关系的属七和旋进行。再现部(63-76)只再现了副部与结束部,为省略主部的再现部,但是调性在同主音升F大调上,也实现了调性回归,符合了奏鸣曲式的原则,另外曲目还有一些古奏鸣曲式的特点。

(三)作品30之4

该作品的曲式分析如下:

前奏(2)

呈示部 主部 3-18 连接部 19-23 副部 24-32 小结束 33-35 b

展开部 副部材料 35-42 A,B主部材料43-60 C,a,e属准备 60-71 D-G b:V

再现部 主部. 72-90 副部99-102G-C 结束 103-129 结束部

尾声 129-145 b

这首作品也深受人们的喜爱,同上两首曲目一样,这首曲目虽然篇幅不长,但是同时具有奏鸣曲式的结构原则,主部副部形成对比。前两小节由连续16分音符用很弱的力度表现出来,之后进入主部(3-18)主题,主部主题的调性在b小调上,旋律在高音声部,由三连音表现,中间的声部和低音声部伴奏,使全曲在一种比较紧张的状态之下,副部(24-32)调性变为同名D大调,调性上与主部形成对比,音乐形象也开始变化与主部形成对比。展开部(35-71)首先展开了副部材料(35-42)然后在展开主部材料(43-60)调性也开始变化A-B-C-a-e-D-G,最后在属准备中进入了再现部。这首作品表现与前两首作品的不同是,再现部副部的调性没有回归。再现部副部进行了发展,在终止位置上又有补充扩展,调性转化发展给予了充分的空间,尾声(129-145)中也有主部材料的内容,调性又为b小调最终达到了曲目的圆满结束。

四、总结

总的来说,门德尔松的《无词歌》尽管篇幅短小,曲式变化却十分丰富。而这三首具有奏鸣曲式原则的曲目,既符合了奏鸣曲式的基本原则,又与古典时期典型的奏鸣曲式乐曲有很大的不同。然而从奏鸣曲的典型结构来看,如主部、副部的对比、建立在不同的调性上展开部的发展以及再见部的调性回归等,都体现了奏鸣曲式最基本的结构原则,门德尔松将奏鸣曲式的原则与无词歌体裁巧妙地结合,使无词歌的艺术表现力更加纯粹,这也是《无词歌》备受喜爱的原因。

猜你喜欢

再现部主部展开部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展开部和声特点的相关研究
论舒伯特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中主部与连接部的三段性现象
莫扎特早期钢琴奏鸣曲中的展开部研究
浅析奏鸣曲式的戏剧性
浅析多梅尼科·斯卡拉蒂键盘奏鸣曲
贝多芬晚期奏鸣曲中展开部的创作特征研究
论门德尔松《无词歌》中奏鸣曲式结构的“返祖”与创新
鲁托斯拉夫斯基《第三交响曲》之背景结构解析
基于三部性结构形态的曲式简述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式中连接部在再现部中的改写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