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曲新唱”
—— 谈“抗战歌声”反法西斯音乐会作品的编配

2015-09-26文/陈

音乐生活 2015年11期
关键词:领唱乐段作曲家

文/陈 思

“老曲新唱”
—— 谈“抗战歌声”反法西斯音乐会作品的编配

文/陈 思

有一种声音应世世代代地延续下去,那就是抗战的歌声;有一类艺术家应当被历史永远铭记,就是那些坚持在战火漫天、同仇敌忾的峥嵘岁月中谱写这些歌曲的老一辈革命艺术家—— 他们的作品广为流传,并启发和深深影响一代又一代后人,成为经久不衰的典范。

2015年9月,沈阳音乐学院分别在沈空军人俱乐部、沈阳音乐学院音乐厅及盛京大剧院音乐厅举办了《抗战歌声——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经典声乐作品演唱会。其中,大部分歌曲创作于延安鲁艺时期,被当代作曲家改编为“交响合唱”,反响热烈。作为新一代的艺术创作者,我们不仅要学习与掌握先辈们的艺术精髓,还肩负着不断吸纳与创新先进艺术理念的责任,让艺术的生命充满朝气,永远鲜活。

整场音乐会中有15首经典抗战歌曲在编配的行列,包括《鲁迅艺术学院院歌》《大刀进行曲》《团结就是力量》《拥军花鼓》《延水谣》《解放区的天》《军队和老百姓》《在太行山上》《南泥湾》《我们的铁骑兵》《到敌人后方去》《二月里来》《延安颂》《兄妹开荒》以及《歌唱二小放牛郎》。编配是指以原作为蓝本,在既定的条件下进行创作与发挥,是对编配者音乐素养、审美意识及写作功底的综合考验——作为本次音乐会歌曲的编配者,新一代作曲家们在遵照原作艺术风格的基础上扩展人声声部、配以管弦乐队的伴奏,巧妙安排各声部间的关系,并适度运用新颖的和声,扩充结构、调整速度,通过多样化的“变奏”手法来丰富音乐的内容与表现形式,使原作变身成为一部部富于时代气息、符合当代审美情趣的交响合唱作品。本场音乐会中的编配作品各具特色,不做一一列举,本文仅以几部编配手法特征鲜明的代表性作品作为分析的范例:

《在太行山上》(刘晖编配)是一部兼具抒情性与战斗性的合唱作品。该曲为复二部曲式,第一部分速度稍慢,具有史诗般的气质;第二部分速度较快,为进行曲风格。与其它版本相比,这部作品的编配更为独到。首先,在前奏的处理上,其它版本基本采用乐队全奏,开门见山,排山倒海。而该作品的前奏则由弦乐柔和引入,打击乐迅起之后全奏进入,音势对比强烈,为全曲的戏剧性风格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外,前奏中的半音化下行低音线条与上行的旋律线构成反向,音乐充满了张力;其次,在作品的第二部分,作曲家运用弦乐(高音区)、硬质音色铜管以及打击乐来强调旋律中重要的因素,并通过副旋律或短小的间插句来丰富音乐的层次,为实现音响的最大化做出了行之有效的努力。

《解放区的天》(李昊朗编配)为多句体乐段结构,衬词丰富,节奏明快。作为音乐会曲目之一,作曲家通过“变化重复”的手法将原作扩充为A(快)-B(慢)-A(快)的三部性结构——第一部分(重复乐段,第一段为齐唱,第二段为男、女声交替演唱)与第三部分(单乐段,男、女声轮唱)采用混声合唱+乐队全奏的方式,气氛热烈;中段虽只有短短的一句(采用第一段的第一句),但慢速几乎可以使其与前、后的部分抗衡。此处乐队停止,女声分为和声性二声部,气氛由热烈变为安静悠远。另外,音乐中的说白衬词及切分节奏为作品平添了许多趣味性与时代感。《拥军花鼓》(韩焱编配)是由作曲家安波根据陕北民歌《打黄羊调》改编而成,全曲表现出了热烈的“民拥军”的场面。这首作品自诞生以来,已广泛流传几十年,并已被多个声种和形式演唱过。陕北花鼓主要是由男女对唱形式表演,表演时一人持锣一人敲鼓,伴奏也主要是由锣鼓伴奏。在这次编配中,作曲家为了保持陕北花鼓的特点在西洋管弦乐队中加入了小堂锣、堂鼓等民族打击乐器以表现热烈、欢快的场景,而每段最后的竹笛与人声旋律的“支声”性写法亦是为了保持陕北民歌的风格。该曲的原作有五段唱词而无速度变化,此次编配作曲家将整体结构重新划分为带有引子的三个部分:引子部分的材料节选自原曲,是对原有旋律的变奏与加工;第一部分由第1、2段组成,采用女声齐唱与轮唱的形式;第二部分由第3、4段构成——间奏过后转回齐唱,后半部分(第4段)的开始处速度放慢近一半,随后逐渐加快;第三部由第5段构成,为全曲的高潮——其与前面形成调性对置,即直接换调到上方大二度,而铜管组的加强效果更促成了高潮段落的形成。

《南泥湾》(陈思编配),原作是一首带有浓郁陕北民歌风味的歌曲,结构为复乐段,有三段歌词——以最大程度保留原作曲风为前提,编配者积极展开了自己的想象力,以恰当的写作技法为音乐平添了许多趣味性与艺术性:首先,编配者通过多样化的“变奏手法”使三个原本相同的段落富于不同的结构功能和音乐形象,并有效利用混声合唱“可变性”“多层次”的优势丰富了音乐的内容与表现力。其次,唱段之间设有连接,用以构成人声与乐队音色的对接及速度情绪的转换,色彩性与戏剧效果鲜明。第三,前两个唱段均以“人声”为主,乐队则采用弦乐“拨奏”蜻蜓点水式的伴奏方式,其目的在于突出最后一个唱段,即混声合唱+乐队——蓄势已久的力量一触即发,加之调性转为上方小二度,焕然一新之感顿出。《歌唱二小放牛郎》(刘晖编配)是一首两句体七段词的叙事性歌曲,速度较慢,具有较强的抒情性。经过二度创作,该曲变成了富于速度变化与戏剧性的交响合唱作品。首先,作曲家在结构上进行了精心的布局,即前奏→第一段“领唱”→第二段“领唱+女声”(和声)→第三段“合唱”→第四段“领唱”→第五段“领唱”→第六段“合唱”→第七段“领唱+合唱”。整首作品以领唱为主,附加与穿插伴唱、合唱作为“调剂”手段,使得音乐富于变化。其次,该曲在速度上采用“慢-快-慢”的处理方式,即以第三段为分水岭,其前、后的部分为慢速——第三段由下行音阶式间奏引入,速度突起,音乐由抒情突转为激昂的进行曲式风格,随后速度突降,音乐趋于平缓。这种写法不仅大大增加了音乐的戏剧性,更是音乐发展与结构平衡的需要。第三,作曲家在第五段中采用的弦乐“持续震音”的配器方式不仅与歌词“敌人把二小挑在枪尖……”的悲壮情绪相吻合,还给予领唱者在节奏上相对自由的空间。值得一提的是,作曲家对第五段中“摔死在大石头的上边”一句进行了巧妙的改写,即以“强调和渲染”为目的将“摔死在”三个字在高音区以下行三音列的方式重复了一次,大大增加了音乐的悲剧性色彩,直戳人心。最后一段为领唱+合唱,是整首作品中唯一一次由全体歌者演唱的段落,气势恢宏。此段多采用大三和弦,与前面的小调形成鲜明的对比,意味着悲痛与必胜的决心并存,正义必将永生。

《大刀进行曲》(刘利民编配)为多句体单乐段,主题果断生动,形象地刻画了抗日勇士的英雄形象。在这里,作曲家虽未对原作音乐的各要素进行改动,但在调性的安排上却显得独具匠心,即前奏为C→第一段(领唱)D→第二段(合唱)bE的二度调关系布局方式——D与bE为相差五个调号的远关系调,换调的写法使调性色彩对比突出,而合唱的浩大声势令终段更加光鲜亮丽。

编配是音乐创作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可以灵活、变通地将经典作品世代传承,即老曲新唱(新奏)为新生代音乐人们所更好地接受。艺术创作之路充满坎坷,任何一部艺术作品不可能尽善尽美,但可以日臻完美——怀着对艺术的敬畏,不断地自我修正与更新才是艺术创作者们永恒的道路。

(责任编辑 吴家军)

猜你喜欢

领唱乐段作曲家
新年新春新开头(领唱与合唱)
献辞
美学视角之乐段辨析
长大可当作曲家
江南丝竹器乐合奏曲《三六》
程诺:我想成为钢琴作曲家
作品《黄水谣》曲式分析及情感处理
论曲式学中复乐段的辨析问题
当代“声景”中的“学者型作曲家”
——旅美作曲家梁雷音乐作品学术研讨会纪要
作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