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于淑珍:让生活充满阳光

2015-09-26王梦悦

音乐生活 2015年11期
关键词:淑珍歌舞剧歌唱家

文/王梦悦

于淑珍:让生活充满阳光

文/王梦悦

引言:“并蒂的花儿竞相开放,比翼的鸟儿展翅飞翔……亲爱的人啊携手前进,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一首天津歌唱家于淑珍演唱的《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成为了那个时代的流行经典。从艺近60年,于淑珍已经满头白发,仍然仪态雍容,声音甜美。作为歌唱家,她虽然早已退休,却依然没有忘记观众和舞台

一、从学徒工到专业歌手

于淑珍(摄于1985年)

于淑珍(摄于2015年6月)

2015年初夏,“珍韵流芳——歌唱家于淑珍访谈会”在北京国家大剧院艺术资料中心举行。从南京、天津、哈尔滨、重庆等省市赶来的歌迷集聚到这里,以专辑《于淑珍歌唱艺术集》为媒,共同分享她所走过的近一个甲子的艺术人生,倾听她的音乐代表作品。当得知到场的粉丝不仅有自己的同龄人,还有70后、80后,甚至90后时,她感慨地说:“我原先以为只有一些老年观众喜欢我的歌,现在看到还有许多年轻的朋友,这给了我很大的鼓励……这么多年来,我对掌声并不陌生,但是今天我被大家的热情深深感动了,我要给远道而来的朋友们深深地鞠一躬。”

于淑珍的从艺之路是从爱好开始的。从工厂的学徒工到歌舞团里的专业演员,凭借着对歌曲最真挚的喜爱,再加上天赋,才完成了这一华丽转身。她经常说:“唱歌是我骨子里的爱好。”少年时扒着戏棚子看演员唱戏的画面,成为于淑珍最为珍贵的童年记忆。16岁时,她进工厂当了学徒工。当听说文化馆招人时,她们4个姐妹一同报名,最后只有她一人被留了下来。于淑珍的从艺之路正是从文化馆起步的。1956年初,当时举行工人艺术调演,于淑珍以新疆民歌《美丽的姑娘》拿了一等奖,被天津人民剧院歌舞团选上并录用为正式演员。

二、一部电影让她那美妙的歌声传遍大江南北

周恩来同于淑珍亲切握手

邓小平与于淑珍握手

刚进入天津歌舞剧院时,于淑珍总是忐忑不安,作为完全没有受过专业训练、自然成长起来的演员,她觉得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在最初几年里,她一直想去音乐学院进修,但由于工作紧张而繁忙,这个念头最终未能实现。之后她转而更加抓紧一切机会学习,以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我是吃百家饭长大的”,于淑珍如是说,她的老师是广义上的,“电台里的歌曲、戏曲,众多戏曲名家,甚至是观众的反馈都是我的老师。”

“要是能给电影唱首歌,出个盒带,那我就满足了。”在歌舞剧院从艺20多年后,于淑珍心里渐渐萌生了这样一个梦想,那时已经是上世纪70年代末了,让她没有想到的是,实现梦想的机会竟然突然来临,而且将她的事业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1979年,正在筹拍电影《甜蜜的事业》的导演谢添找到了于淑珍,邀请她演唱电影中的主题歌《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稀里糊涂好多好事儿就落在了我头上”,据她回忆,第一次录是用民乐伴奏,效果不理想,第二次改成了用电声伴奏,当时用电声乐在国内还非常鲜有,录完后她心里一直打着鼓。让她没有想到的是,这部电影还没有正式放映,她唱的这首歌竟开始流行了。有的影院即便是放映别的电影,也会播放这首歌曲,以此招徕观众。几年后,《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便走出了国门,被选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音乐教材。

于淑珍也因此成名。带着这首歌,她走上了1984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以后的几十年,如果哪次我登台不唱这首歌,很多观众都会觉得不是我了。”于淑珍开朗地笑道。

三、成名不忘回报社会,铭记职业操守

于淑珍成名了,她的名字也随着歌声传遍了大江南北。但同时也给她带来了不少的烦恼。有一阵子,她平均每天都会收到10多封来信,对于观众来信,她都会仔细阅读并尽可能回复。“每个月光是回信就要花掉我6元多钱,正好是一级的工资。我有时候开玩笑说,哎呀,怎么成了名,还要降级呢!”她愉快地回忆道。在那些雪片似的来信中,有求歌片儿的,有示爱的,甚至还有求我帮助买天津产飞鸽自行车、缝纫机的。对于要歌片儿的,她一开始都是工工整整地用手誊写,后来因数量太多写不过来了,在歌舞剧院的帮助下才得以复印解决。不过后来单位认为,这属于在外接活儿,需要交给歌舞剧院20%的劳务费。她打电话给导演谢添问怎么办,谢添从剧组的存留款中拿出200元寄给了她,于淑珍从中提取了一部分交给了天津歌舞剧院。

作为歌唱家,于淑珍不仅在演唱专业上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职业操守上也令人敬佩。一次天津歌舞剧院到外地巡回演出,西安是最后一站。没想到在西安的第一天,于淑珍发现自己的嗓子失声了。随团医生告诉她嗓子已经充血了。“这几场音乐会卖的又主要是我的票,所以要由我来决定。我考虑,如果顺延演出,80多人吃住是一笔不小的开销;要是退票也很难,会给剧场增添很多麻烦和压力。就这样,我说一定要演!”有的老演员有点看不下去了,提醒说:“你这是在毁自己啊。”每天一场,每场8首歌,这样的强度就是坚持唱下来,今后很可能就不能再唱了。幸好,于淑珍坚持了下来,她的演唱依然清新甜美,而且每场演出她都坚持真唱,给西安的观众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左起:吕文科、关牧村、吕远、于淑珍

于淑珍在国家大剧院接受访淡

四、 读书、书法、绘画,退休开始新生活

1998年,于淑珍告别了绚丽的舞台退休了。与其他歌唱演员不同的是,她不教学生、不带徒弟。她说:“有些年轻人慕名而来登门拜师,我都婉言拒绝了。我不敢随便收学生,因为我没有正式进过音乐学院,声乐功底不够厚实,有的人能唱好但未必是好老师,带徒弟是要负责任的,当我觉得自己能力不够时就不去做。”于淑珍虽然不收学生,但她对去音乐学院开讲座却乐此不疲。她说,自己喜欢和现在的年轻人说心里话:“同学们,千万别只学一首歌,一定要多唱新作品,一定要有自己首唱、原唱的歌。”现在的民族声乐演员,“共性多了些,个性就差了些。”她最爱听的一句话是:一群人唱歌,闭着眼睛就能听出来,这是于淑珍!“无论唱民歌还是通俗歌曲,总之要唱出自己的特点、自己的味道。一个毫无个性特征的人,在艺术上是不可能成功的。”

退休后的于淑珍,首先要做的事就是去上学。她在天津老年大学报了名,第一次走进校门,有人问她,您又来教声乐了?她摆摆手说,我是来当学生的,上书法课来了。后来,她又学了几年绘画,挥毫泼墨把牡丹、梅花画得有模有样。以书画为伴的日子,让她学到了知识,愉悦了心情,提升了素养。平日,于淑珍在读书学习时,注意积累一些格言警句。只要喜欢,她就用毛笔抄录下来,反复阅读,思索、理解。“有人问我退休以后不感到寂寞吗?其实,老年人一定要想开,到什么时候做什么事儿,能唱就唱,不能唱就学点儿别的东西,挺好的。”说这话时,于淑珍的脸上又漾起了幸福的微笑。

于淑珍和关牧村同台演出后合影

(责任编辑 高倩)

猜你喜欢

淑珍歌舞剧歌唱家
全自动单剂量分包机应用于中心摆药的效果评价
Training grizzlies
小歌唱家
歌唱家与报晓员
陕西,我的家乡
愈纯粹愈醉人——天津歌舞剧院新版《爱之甘醇》初品记
草丛里的歌唱家
于淑珍:执着女人心硬妈妈
我为内心的需要而写作——谈民族歌舞剧《伴嫁歌》
大型歌舞剧《壮锦》的审美随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