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绛三官庙彩塑病害调查
——彩塑病害机理初探

2015-09-26

中国民族博览 2015年10期
关键词:彩塑胎体颜料

刘 俊

(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山西 太原 030002)

新绛三官庙彩塑病害调查
——彩塑病害机理初探

刘俊

(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山西太原030002)

新绛三官庙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山西地区有确切纪年的且保存较为完整的“三清”、“诸神”的元代彩塑为数极少,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及科学价值。论文在通过彩塑保存现状的环境,制作材料及工艺调查等,结合实验室分析深入了解了彩塑病害的发生及原因,为以后对彩塑的保护措施及环境的改善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官庙;彩塑;病害;机理研究

山西拥有得天独厚的古建筑资源,而且依附其中的彩塑、壁画等附属文物,也浩如烟海,独步华夏。作为古建筑的灵魂,这些精美绝伦的彩塑壁画,凝聚了古人们艺术创造的聪明才智,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彩塑由于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及赋存环境的改变,这些美轮美奂、珍稀罕有的文化遗存受到了严重影响,出现了断裂、起甲、酥碱、脱落、污染等多种病害,保护工作者不光要对彩塑的病害进行治理,更要对病害产生的原因进行研究,预防病害的再次出现。

三官庙位于新绛县城四府街韩家巷西口,俗称葫芦庙。现存的三官庙坐东向西,东西长17.7米、南北宽7.1米,占地面积125.67平方米。从殿内现存9号彩塑前胸主杆上明确墨迹“元至正元年(1341)” ,始建年代不晚于元代。历代曾有修葺,古建筑主体现存元代正殿与清代献殿,并保存有元代彩塑15身。清代壁画约2平方米。

三官庙修缮前

三官庙修缮后

一、三官庙彩塑的价值

三官庙是新绛县古城历史上最大的宗教建筑之一,庙内正殿建筑与泥质彩塑是元代道教信仰文化鼎盛时期的实物例证。彩塑在修造规制、道教人物印相、服饰等方面保留了大量珍贵的历史信息,彩塑的排列、神情及衣着等揭示了人们对三清大帝及其余神灵在精神领域方面的释义。山西地区有确切纪年的且保存较为完整的“三清”、“诸神”的元代彩塑为数极少,其价值不言而喻。为研究晋南地区元代道教传播及本土化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官庙殿内正中三清像,精细的花冠、神情威严的枣红脸、金色的衣袍经过668年风雨沧桑至今仍清晰可辨,无明显褪色;流畅自如的衣褶、层次外卷的衣袖,透视出极好的质感,体现了元代当地工匠高超的雕塑彩绘技艺。三官庙彩塑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三官庙彩塑是典型的木骨架泥塑,从直观来看,可以说明其使用的是典型的传统泥塑造像及装銮工艺,为有明确纪年的元代彩塑“ 至正元年……”真实记录了彩塑雕凿的时间;正殿北次间梁上有墨题,可惜漫漶不清,唯有“大明嘉靖三十一年”可辨,从模糊重修题记推测,应该在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咸丰九年(1859)、同治十三年(1874)中对三官庙进行最少三次重修或维修,经历多次装銮,本身已经可以作为一部多朝代工艺和材料研究方面的教科书。对不同年代历史信息的提取和借助现代检测手段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印证古代文献中留下的技术信息,同时也可以解开一些随着时代演进难以解开的疑惑。但彩塑背面的屏风比较特殊,直接在墙体上形成浅浮雕形制出现,较为少见。常见屏风一般为壁画的形式或木质彩绘等。

9 号彩塑腹部被人为挖掉,可看到墨迹:“至正元年(1341)□□” ,同时也观察到彩塑的制作工艺;存在的病害包括:颜料层起甲、须弥座倾斜、烟熏等多种病害。

三官庙彩塑位置示意图

二、彩塑现状及保存环境

(一)彩塑保存现状

彩塑全部集中在正殿,分别立于砖砌长方形神台之上,由北壁经西壁向南壁依次编为1—15身,这批珍贵彩塑与山西同时期彩塑(五台广济寺大雄宝殿彩塑、晋祠享堂元代乐技彩塑、长子县崇庆寺罗汉像等)保存状况中,病害是最严重的一处 。

1号、15号彩塑的基本情况:

二身彩塑周身颜料层较一般彩塑厚,龟裂、起甲病害严重,头部颜料似有漆化感觉。

1号、15号狮面人身单腿像

8号、9号、10号正面三身彩塑现状

中间9号彩塑前胸裸露的木杆上“至正元年”可明确彩塑的确切年代。 8、9、10号彩塑背面的屏风比较特殊,为仿木质结构形式,以浅浮雕形式牢牢贴附在建筑墙体上。一般屏风以壁画的形式、完全木质雕琢,或者二者结合的形式出现。

存在的突出病害:1.神台呈亚腰长方形,整体向后或向右倾倒塌陷,立面中间鼓凸6厘米左右,面临坍塌的危险;2.彩塑表面尘土较厚,除面部外,几乎被污尘覆盖,且面部颜料有明显的油质感;3.三身彩塑背面屏风与建筑墙体结构稳定但表面颜料受到较为严重的烟熏、龟裂、起甲、脱落等病害,龟裂、起甲是三身主像及背面屏风较为严重的病害之一,尤其是屏风几乎达100%。

北壁较南壁彩塑酥碱病害严重,主要是胎体酥碱、膨胀变形,尤其是北侧二身彩塑在膨胀变形的同时,已存在严重脱落、残缺。南壁彩塑虽然存在酥碱、膨胀,须弥座残缺,但形体比较完整;四身彩塑的须弥座与主佛不同,已看不到原有形态。从裸露的主杆、捆绑的稻草也略显工艺的粗糙。

2号、3号北侧力士像酥碱残损现状

14号、13号南侧彩塑现状

北壁的5号较南壁的12号酥碱、残损严重,表面附着的污尘已看不清原有的彩绘着色。

12号彩塑现状

5号彩塑现状

6号、11号存在的病害主要是环境引起的酥碱、残损等。

6号彩塑现状 

11号彩塑被塌陷污土

(二)三官庙周边环境概况

地理环境:新绛县位于山西省西南处,运城市北部,吕梁山南端,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侯,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日照充足,无霜期长。新绛县地势南北高中间低,是运城盆地的一部分。三官庙所在的新绛县城,位于侯马盆地南缘,汾河下游北岸二、三级台地上,北依吕梁山,南隔汾河与峨嵋岭相望。整体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略呈缓坡状。该庙位居城内低平地带。

温湿度:年均气温13℃。春季气温多变,太阳辐射强度增大。平均气温在10~21℃之间;夏季气温高,平均气温高于20℃,极端最高气温有时在40℃以上,极端地面最高温度有时可达70.9℃。热带海洋气团水汽含量丰富,被抬升后易凝结,形成降水,夏季是降水量和降水日数最多的季节;秋季,北方冷气团不时爆发南下,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势力逐渐减弱,加之日照缩短,强度减退,温度由暖向寒转变,秋温低于春温,平均气温在9~21℃之间;冬季寒冷干燥,太阳辐射量是一年最少期为484.4小时。12月下旬到翌年1月下旬为最冷时期,极端最低气温多出现在清晨。

降水量:年均降水量520毫米。夏季热带海洋气团水汽含量丰富,被抬升后易凝结,形成降水,夏季是降水量和降水日数最多的季节。秋季降水量高于春季,其中9月下旬最为集中,到10月上旬降水量逐渐减少。

(三)病害调查

1.彩塑存在的主要病害

彩塑胎体酥碱、剥落、残缺严重;表面污染;肢体残缺、断裂;颜料层龟裂、起甲、脱落;微生物侵害;彩塑整体倾斜、移位;烟熏;神台倾斜、须弥座残缺等。

2.神台、须弥座存在四个突出病害

(1)北面神台及须弥座已被酥松剥落的胎土掩埋,看不到具体形状。

(2)南面土坯须弥座坍塌,暂无法判断其确切的形状,坐像近于半悬空,手臂及其器物残缺。

(3)正面神台的东北角下陷6厘米,彩塑向后倾斜5~13c厘米;神台外壁的条砖酥碱、空鼓、局部变形。上方亚腰长方形须弥座也随之倾斜,轻度变形,同时存在程度不同的酥碱、剥落病害。

(4)神龛上的天花板不存,仅在南山墙部位残存原天花支条一根,现用苇席、草帘盖顶。

2.彩塑存在六个方面突出病害

(1)所有彩塑表面都覆盖一层较厚污尘,暂无法翔实了解其具体病害情况, 例如,酥碱变形的胎体、颜料层龟裂起甲的程度等 。

(2)每身彩塑都存在程度不同的酥碱病害,尤其南北壁中间部分非常严重。

(3)颜料层龟裂、起甲严重,尤其是两身狮面人身单足像,几乎达100%。

4.残缺

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主佛前胸人为刨挖后裸露木质主杆;二是酥碱严重引起的胎体流失残缺,如北壁2号、3号两尊“武士”像,木骨架裸露向外,仅残留少量麦秸泥,腹部以下胎体几乎脱落,捆绑木骨及谷秸外露,肢体不全,无法观察到须弥座;文官侍从三尊站像下部泥层全部脱落,躯体歪斜失稳。

5.彩塑面部及部分部位

存在程度不同的烟熏现象,如正中三身主佛面部,部分彩塑的袖口等,栱眼壁壁画也存在。

6.由于正殿地势低,湿度大,微生物滋生比较严重。

三、病害机理初步分析

病害形成的机理是一项重要的必须的研究内容,病害的发生和发展通常与制作材料及工艺、保存的环境等因素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弄清病害产生原因的基础上,可为下一步修复材料的筛选及修复措施提供依据。通过现场取样分析,环境调查等,揭示彩塑病害形成的机理,并为后续保护措施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一)实验分析

实验室分析:主要包括胎土、酥碱胎体、污尘、颜料等。

1.胎土、污尘取样分析

针对彩塑存在典型病害的特征,分别对彩塑颜料、表面存在的污尘、酥碱胎土、粗细泥层等进行了取样分析。

2.XRD分析

XRD可以检测出样品中晶体的类型和含量,以此来判断彩塑胎体地仗层中的矿物成分。选用Dmax 12kW粉末衍射仪,试验条件为:X射线:CμKα (0.15418 nm);管电压:40kV;管电流:100 mA;石墨弯晶单色器;扫描方式:θ/2θ扫描;扫描速度:8°(2θ)/ 分;采数步宽:0.02°(2θ);环境温度:25.0 (±1)℃;湿度:20.0(±5)% 进行测试分析。对样品XJSGM-1、XJSGM-2、XJSGM-3进行了XRD分析,分析结果见下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泥塑胎体的矿物成分主要是硅酸盐类的石英、长石、方解石、绿泥石等,与当地土样分析结果基本一致,所以可以确定,彩塑的胎体土是取自当地土制作。

3.粒径分析

泥塑胎体和壁画地仗层的大部分成分为泥土,对泥土进行颗粒度分析,可以了解其粒径分布,根据粒径分布来判断某些彩塑中使用的泥土的性质,以此来推测泥塑的制作工艺及其病害原因。实验中采用的仪器为清华大学的Hydro 2000G颗粒度分析仪。分析结果如下:

XJSGM-1的粒径分析结果

XJSGM-2的粒径分析结果

4.离子色谱分析

离子色谱可以检测出灰尘和土中各种离子的含量,以此来判断病害机理。实验中使用的是清华大学分析检测中心的ICS-3000离子色谱仪,美国DIONEX戴安公司生产。

无机阴离子

无机阳离子

结果:通过全盐量分析,可定量得知胎体土中硝酸盐与氯化物为主要的可溶盐,说明胎体中的易溶盐主要是外界环境的影响引起;粉尘中的硫酸钙成份极高,当地空气污染严重,大量的粉尘落入颜料层表面,对颜料层出现的病害具有一定的影响。

(二)彩塑颜料分析

三官庙彩塑颜料的使用主要有蓝色、绿色、红色、金色、紫色、黑色等颜色,由于彩塑表面有很厚的污染物及粉尘,完全清理干净有一定的困难,这些污染物对颜料的色泽及颜料样品的纯度都有一定的影响。从分析结果看,这些颜料均为矿物颜料,其中蓝色为群青;红色为铅丹、朱砂;金色为金箔;紫色为铁红与群青;黑色为墨。

分析结果:

(三)制作工艺及材料

从结构示意图中分析,彩塑位于长方形神台上,神台由土坯、砖两种材料组成,神台顶面满铺4.5cm的木板一层,之上另塑束腰神座及彩塑。其中的站像各有独立的木质底座,三尊主像上方利用建筑的墙体悬挑出木质神龛。

8号彩塑包面示意图

1.神座

叠涩束腰式,平面长方形,高44~78cm,宽95~130cm,深43~66cm,由下而上共分8层,依次是卷草头饰的圭角、彩绘单龙的下枋、覆莲、线道、束腰、上线道、仰莲、上枋。每道枋子两端采用沥粉贴金的方法雕出团龙,再内为“找头”,正中为枋子,内彩画单龙或折枝花(制成方法:先用土坯垒出像座的雏形,其外壁抹制掺入麦糠的粗泥、细泥各一层(厚度分别为2.5cm、0.5cm),立面涂以彩绘,其上下沿局部做沥粉浮雕)。

2.木骨成型雕琢

神座垒砌的同时,依据像身位置及高度竖向设置1根直径约6~8cm不是很规整的木龙骨,然后再用直径略小的木骨按照彩塑的臂、腿、肘及分立的姿势,与主体龙骨榫接出纵横斜向的木骨,其中肩部、膝部与竖向龙骨呈水平十字相构。由彩塑的臂部至腋下垂直方向在木骨之间用土坯平砌成上身雏胎,再用长30~40cm的麦秸束包裹所有龙骨,在头发、手指、器物等细部起翘悬空部位绑扎相同长度的铁丝、荆条并贯设铁钉,进一步形成轮廓。

3.精雕泥层

麦秸外侧用麦糠胶泥抹压出“肌肉”部分,泥层厚度4~11cm。粗泥上抹细泥,细泥中掺有棉花、细沙,细泥层厚度为1.5~3.5cm之间。面胎抹“浆”后,根据衣纹、头冠的凹凸所需再行堆塑,之后“打底”上色,绘制细部衣饰成型。

4.彩塑背面神龛

神龛三间位于三尊主像顶部、仿木质结构。在神台边沿木板之上顺开间方向设立断面为长7cm×宽5cm×高×250cm的长方形的龛柱4根,柱身泥塑贴金行龙各1条,柱头两侧面悬吊垂柱,再上用枋子两层连构,其间置花板,形成龛楣,枋子与后檐墙之间平置龙骨,覆长方形天花板。

5.结果

彩塑胎体为泥质掺杂一定比例的麦秸,一方面是粘土自身黏性降解,加之室内潮湿水分变化及遇水膨胀,空气相对干燥又产生收缩,使土胎强度减弱降解,同样胎土中麦秸也自然老化,减少了其在胎土中的拉力,这是彩塑存在酥碱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彩塑表面颜料中含有一定比例的动物胶或植物胶作为胶结材料,此类胶结材料为有机物,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在光和湿度等因素的作用下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老化、收缩变形,使得颜料层产生起甲、褪色甚至粉化脱落等病害。

(四)三官庙周边环境对彩塑的影响

三官庙位于新绛县城中心棚户区内,地势西高东低,正殿南、北、东三面墙体以外的街面地平较殿内地面高33~61.5cm,相应的建筑墙体深埋于街面以下,因过去排水不畅,水分聚集在殿外墙体下,导致水分向殿内运移,造成墙体多处酥碱,表层灰皮坍塌下落,临街墙体彩塑受潮程度越重,北壁彩塑较其他两侧彩塑酥碱情况严重已证明是受当地环境所影响。

三官庙北壁外围现状 

三官庙南壁墙外增建库房内

在正殿后墙及山墙外均加盖库房,库房内堆有杂物,无任何通风设施,南侧库房唯一出口与献殿相连,湿气无法排除,增加了南侧彩塑的酥碱病害。

雨水的缓慢渗透,且雨水含盐量较高,加之空气中的硫化物,加速加重了彩塑病害的发生与发展。

(五)三官庙殿内环境对彩塑影响

受到建筑年久失修、屋顶渗漏、正殿殿内空间小、通风极差,殿内彩塑神台全部依墙而砌等因素,水分通过神台不断地向上运移,致使彩塑下半部分几乎完全酥碱,殿内北墙土坯受水分运移的影响导致剥落。剥落的墙皮与酥碱的胎土掩埋彩塑下半身,造成彩塑严重的缺失。加之殿门常年不开,湿气无法排出,尤其是南北壁彩塑的椅式座几乎完全缺失。

(六)彩塑严重酥碱、神台塌陷的原因

1.因为正殿南、北、东三面檐墙

以外的街面、地面较殿内地面现状增高了33~61.5cm,相对应建筑的墙体深埋于街面以下,常年的自然潮湿,首先使檐墙墙脚受潮酥碱,而殿内彩塑神台全部是紧依墙身用土坯、抹泥塑成的,自然潮湿的破坏导致抹泥层脱落、土坯坍塌成为必然。这是彩塑酥碱的直接原因。墙身相对埋得越深,彩塑受潮程度也会越重,现在北侧彩塑较其他两面彩塑严重酥碱已说明了这一点。

2.神台内部

土坯粉化、坍塌,外表砖空鼓、变形后,导致其上木板层及彩塑倾斜。

3.彩塑自身的肢体及器物的残损、折断,根据现场分析

大部分应该是人为的破坏(元始天尊像胸部剖开即是如此)。

彩塑塑成至今近七百年,其屋顶虽然进行过“屡葺屡修”,但在瓦顶残破期间雨雪水的下渗(漏),也会对彩塑造成破坏;另外,由清代晚期至今,随着道教信仰的淡化,正殿的门窗隔扇通常处于封闭状态,殿内空气流通不畅,潮气不能有效外排;这两种因素也是导致泥塑受损的原因。

(七)彩塑自身材料老化的影响

彩塑胎体为泥质掺杂一定比例的麦秸,一方面是黏土自身粘性降解,加之室内潮湿水分变化及遇水膨胀,空气相对干燥又产生收缩,使土胎强度减弱降解,同样胎土中麦秸也自然老化,减少了其在胎土中的拉力,这是彩塑存在严重酥碱的重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彩塑表面颜料中含有一定比例的动物胶或植物胶作为胶结材料,此类胶结材料为有机物,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在光和湿度等因素的作用下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老化、收缩变形,使得颜料层产生起甲、褪色甚至粉化脱落等病害。

(八)表面积尘、空气污染等影响

由于表面灰层覆盖较厚,物理吸附性能很强,具有复杂化学成分的灰尘其化学活性也会得到加强,同时灰尘又是大气污染物的载体和催化剂,微生物及霉菌很容易附着在灰尘上。因此,灰尘对彩塑既有物理损伤,也有化学破坏,还有生物破坏。灰尘聚集在颜料层之上,使色彩发暗,甚至模糊不清。空气污染物对彩塑造成的损害也是非常严重。如:硫化物沉降到彩塑表面,随着二氧化碳的释放会生成新的硫酸钙物质。在酸性潮湿环境中可增加其溶解性,硫酸钙随着环境温湿度的变化反复结晶,导致颜料层脱落,彩塑、壁画胎体或者颜料层中的碳酸钙成分接触硫酸物,体积会成倍增大,使颜料产生疱疹、粉化、最终脱落。硫酸物还会使颜料发生变色,如:铅丹、铅白遇到硫酸物会转变为黑色的硫化铅,石青变为硫化铜等,使颜料色彩及品质发生变化。

(九)温湿度的影响

在影响彩塑的诸多因素中,温湿度是最主要的因素。因为构成彩塑的材料为泥土、胶料、颜料等,对水都非常敏感,颜料层本无渗水性能,潮湿的空气渗透,特别是漏雨影响更大。如长时间处于潮湿的情况下,有机颜料易分解变质,还会使颜料发生化学反应而变色。温湿度周期变化的影响,颜料层、胎体均会热胀冷缩,导致彩塑、壁画空鼓、龟裂、粉化、酥碱、开裂等。

四、预防性保护措施

彩塑与壁画的保存环境非常重要,因为土质文物,对水、盐的运移特别敏感,也就是可溶盐是土质文物最大的敌人,也是酥碱病害产生的主要原因。所以,彩塑的保护工作应该在保护方案获批的前提下,依据方案要求,进行科学的修复保护,修复保护后应严格控制存放处环境的温、湿度,创造一个适宜文物稳定的小环境,这是长久保存的前提。适宜温度应控制在18~22℃,常规湿度50%±2%。

因此对土质文物保护后应该解决和保持文物存放环境,通过在正殿增设通风设施,应有计划地开放通风等多种调节手段调节殿内温湿度等,做好文物本体的日常保养工作,保证存放环境稳定,是彩塑延年益寿的根本问题。

三官庙在今后开放后应适当控制人流量,并对殿内的温湿度实施常年监测,通过季节变化的监测,确定一个适合三官庙文物保存的科学数据。为同类文物的保护提供一定的参考。

[1]李燕飞,赵林毅,王旭东等.山西介休后土庙彩塑病害机理的室内实验室研究.敦煌研究院,2009(6).

[2]张赞勋,付林森.北山石窟风化产物可熔盐形成的水文地球化学机理[J].工程勘察,1996(2):37-42.

[3]刘晚香.初论山西省几处寺观彩塑病害及其病害产生原因,黑龙江科技信息[J].2013(23).

K928.72

A

刘俊(1983-),男,河北武强人,文博助理官员,现在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从事文物保护及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彩塑胎体颜料
一种缺气可继续行驶充气轮胎
打翻了颜料瓶
在颜料中乘风破浪
超细CeO2粉末对铁基合金工具胎体组织性能的影响
泥彩塑:天地之美
WC添加对热压铁基预合金粉末胎体性能的影响
基于混料设计的WC基复合胎体性能研究
颜料抹在了脸上
颜料打翻了
遥远的永恒——赵杰的彩塑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