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5天的平均时间更合适吗?

2015-09-10张建明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2015年10期
关键词:常理用书平均数

张建明

近日,笔者教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93页《练习二十二》第2题时遇到了困惑,题目如下:

学生在独立审题后解答,答案出乎意料的一致,都认为7:42(即提前18分钟)合适,更有甚者认为7:40(即提前20分钟)出发合适,给出的理由也都相同,都认为按前面周一到周五提供的数据来看,提前18分钟可以确保不迟到,而提前20分钟更保险,还有2分钟的休整时间用于课前准备,而如果按上面第(1)小题计算出的平均数16分钟来看,很有迟到的可能,迟到和老师平时的守时教育是相悖的,是不能允许的,全班竟没有一人认为7:44(即按平均数提前16分)出发是合适的。

笔者为此特意去查看了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在第188页上找到了如下表述:

很显然,教学用书给出的答案是“用5天的平均时间更合适”(即提前16分钟,7:44从家中出发合适),全班学生无一正确。当笔者告诉学生用平均数16分钟合适时,全班学生均很茫然,表示不解,开始和老师争论,提前16分钟有迟到可能,该如何处理?笔者一时间也无法说服学生,只能表示要和其他老师讨论后再定。

下课后,笔者就该题和12位任教数学学科的同事逐一讨论,老师们皆认为“合适”一词的首要意义应该是不迟到,提前18分钟出发更符合生活常理,更合适,可确保不迟到,在这里和平均数16分钟的关联度并不大。

学生和老师的选择与教学用书提供的答案发生了巨大偏差,问题出在哪儿呢?

“平均每天上学要花16分钟”这在第一小题的计算中是一个确定的、排他性的答案,具有唯一性,我们把这样的答案可以看成是具有严格“数学意义”的理解形式。

而第二个问题“肖扬什么时间从家里出发合适?”“合适”一词给了人们相当大的理解空间,“合适”不具有唯一性,可以有个性化的理解,它在本题中和数学有关,更多的是和生活经验有关,和生活常理有关,不具有唯一性。

所以笔者认为,本题的教学,第一问意在巩固平均数的计算是没问题的,第二问“需要结合时间的计算解决问题,目的是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平均数的含义”的设计初衷在实际教学中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相冲突,用数学思考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意义不大。

建议:

方法1:学生回答7:42或7:40(即提前18~20分钟)从家里出发都是可以的,但是对于体会平均数的含义的作用已经不大了。

方法2:将第二问改为:“肖扬每分钟步行约走80米,她家到学校的距离大约有多少米?”

因为每天步行的时间都是不一致的,选择哪个时间去乘以速度更合适呢?学生经过思考比较后,自然会将目标指向平均数16分钟作为最佳选择,从而避免原来第二问中出现的与生活常理不符的情况。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教育局教研室   311100)

猜你喜欢

常理用书平均数
你永远不知道身边有多少快乐源泉
是谁对书不敬
吃书与用书
常理
不一样的平均数
An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the Textbook New Senior English for China(Student’s Book One)
关注加权平均数中的“权”
平均数应用举隅
说说加权平均数
Blurring 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