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持久性阅读,语文教学不容忽视的新指向

2015-09-10褚玉琴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5年11期

褚玉琴

[摘 要]阅读是阅读主体主动构建意义的过程。只有掌握最基本的阅读策略,关注永久性阅读方法,才能让学生形成终身阅读的能力。语文阅读教学要从整体着眼,在连结中联系文本;深度关照,在质疑中挑战思维;异质转化,在联想中揣摩印证,从而让学生形成持久性阅读能力。

[关键词]持久性阅读 整体着眼 深度关照 异质转化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1-042

有人曾经通过读书调查发现,能够坚持长线阅读和深度阅读的学生所占的比例非常有限。归根结底,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阅读初期的阅读环境和阅读教学对持久性阅读关注的缺位。阅读作为阅读主体主动构建意义的过程,只有掌握了最为基本的阅读策略,并在分享、实践中实行,才能为学生真正掌握,从而形成终身阅读能力。

一、整体着眼,在连结中联系文本

文本内部的信息众多,但都借助一定的网状脉络彼此勾连,真正有效的阅读不仅要看到散落于文本中的内容信息,更要引领学生透过文本的血肉,联系自身的实际生活,实现文本内容与生活经验的呼应。这就是终身阅读必须具备的连结阅读策略。

例如,在教学《谈礼貌》一文时,教师首先引领学生聚焦文本内部信息的连结,让学生紧扣第一自然段中“礼貌待人……优良传统”一句发散全文,思考:为了论证这一观点,作者选用了哪些事例?当学生概括出三个事例之后,教师逐一引领学生回归中心句进行诵读印证,从而感知事例与中心的内在联系。随后,教师让学生尝试去除三个事例中的任何一个,从而发现每个事例所承载的独特价值,体悟作者选用事例的典型性。

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引出四年级已学习的《说勤奋》一文,并让学生在整体观照的视角下发现两篇课文在内部连结中的共同点,从而借助学生已经储备的认知经验,为新课文的学习提供了积极的比照资源,在经验共享的基础上丰富了知识体系。

阅读全新的文本,要以之前阅读的其他类型文本为基石,并在寻找两者之间对应联系的基础上拓展、丰富学生的认知。这样,学生的阅读之旅才能呈现螺旋上升之态,持久性阅读能力才能形成。

二、深度关照,在质疑中挑战思维

一般性的阅读,学生完全是被动式地吸纳,文本写了什么就读什么。学生这一只限于“读懂了”的阅读过程无法让其享受到阅读的愉悦体验。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大胆质疑文本,并在自主探究式的研讨中形成认知,在空前的思维张力下形成强烈的愉悦体验,夯实学生的阅读成果。

这种具有思维张力的质疑可以是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类的问题。例如,在《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文的学习中提出问题:“爱因斯坦究竟是不是个伟大的人?”不管学生有着怎样的认知结论,都需要依据文本的内容,通过阅读主体思维的整合处理,对文本呈现出来的信息进行感知、分析,才能将文本内容作为佐证自己认知的有效证据。这样的质疑,有助于学生从理性的视角感知文本、解读文本,甚至是超越文本。

高质量的质疑还可以是评鉴性的问题。例如,在教学《二泉映月》时提问:“你对阿炳创作出举世闻名的《二泉映月》这首二胡曲怎么看?”这一问题关乎锡山“二泉映月”的景色特点、关乎阿炳从小的生活经历,更关乎阿炳成人之后的悲惨遭遇。只有在文本内容中拾级而上,逐层体悟,才能真正将这一评鉴性问题攻克。

有了这些自主质疑的问题,学生的阅读就不仅仅是悦纳的过程,而是经历了一场强烈的思维风暴。这种畅快淋漓的阅读感受怎能让学生丢下心爱的书本呢?阅读的持久性也就能得以保持了。

三、异质转化,在联想中揣摩印证

当下,阅读教学中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使用充斥着整个课堂。诚然,多媒体课件以其形象生动的视觉效果,对于学生准确理解文本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阅读教学中多媒体的超前介入,使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揣度机会丧失殆尽。鉴于此,笔者以为多媒体画面的介入应该滞后于学生对文本语言的生发与体悟。小学生尚处于形象性思维阶段,在阅读文本语言之后,教师可以采用多种途径让学生将文本意欲呈现的形象展示出来,可以通过绘画、语言描述、想象体悟等手段加以揭示,而在最后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对学生的再现进行印证。

例如,在教学《九寨沟》时,高低不同的阶梯下形成的水流瀑布究竟是一幅怎样的情境呢?教师让学生在品析文本语言的基础上通过简笔画的方式呈现出来。这一呈现的过程就是学生悦纳文本语言的外显过程,也是教师评析学生感悟文字情况的有效反馈过程。而多媒体信息在之后的及时出示,为学生自行调整思维认知,准确理解文本语言,感受语言表达的精确程度奠定了基础。

总之,阅读之于生命个体而言是長期工程,只有在阅读教学中关注学生永久性阅读方法,才能大幅度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学生终身阅读奠定基础。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