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绵阳一座城,科技三代人

2015-09-10张薇

廉政瞭望 2015年11期
关键词:九院老九胡天

张薇

“1965年8月20日,我与家人从沈阳前往贵阳,任务是创建新厂,协助航空第四设计院做初步设计。我们能在山沟里建工厂,也能生产出更好的产品,为空军提供更好的装备。”

成都建川博物馆的三线建设分馆,展示了一位名叫王兴航的老中航人的日记。他响应国家支援三线的号召,穿越大半个中国,从东北老家前往大西南,最后扎根贵阳。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千千万万个王兴航如同候鸟从东往西迁徙,成为难以复制的一道“景观”。时代的磁场改变了这些人的人生轨迹,他们作为西部开发的先锋,打造出一条条军工生产线,后来成为这些地区的现代工业血脉。那个时代和那时的人,筑就了一座座西南丰碑。

今天的中国科技城——绵阳,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老九院人的精神

走进绵阳跃进路,就好像步入时光机,来到另一片时空天地。

红砖小楼的窗户开向人行道,家属院里水泥地板的篮球场空空荡荡,二三老人坐在小卖部门口的椅子上,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天。

这里植满了法国梧桐,足以怀抱的梧桐枝叶纵横交错,落下层层叠叠的阴影。十字路口的拐角处,坐落着小有名气的“百号楼”。依然是红砖砌成的房子,楼的三面分别用凸出的砖块制出“大海航行靠舵手”“四川很有希望……”等标语,显得十分醒目。

从跃进路往东走上十分钟,就来到涪江边上的滨江广场。对岸山上矗立着一座造型独特的电视塔,塔的另一头,就是大名鼎鼎的科学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简称九院),就在其中。

在科学城九龙宾馆的小会议室里,记者见到了80岁高龄的胡干达老先生。胡老曾任九院办公室主任,还曾在“两弹元勋”邓稼先身边做过秘书。对于老九院的人和事,胡老一讲起来总是滔滔不绝。

1958年,23岁的胡干达被分配到北京二机部九所,就是九院的前身。

同行的,有许多和他一样年轻的北大、清华等高校才俊,还有邓稼先、王淦昌等大名鼎鼎的归国专家。他们从西北的荒漠,到西南的山林,再到绵阳涪江边上的高地,辗转千万里才终于扎下了根。九院在绵阳落户,使得中国科技城的称号名副其实。

如今,80岁的胡老回忆往事,仍然习惯称呼自己的单位为221。九院承担的任务是制造原子弹等核武器,代号221厂。当时,大多数人都不清楚等待他们的将是怎样的国家使命。

“科研人员陆续到位。机关处级以上干部腾出住房给他们住,自己却搬进露天帐篷。即便如此,科研人员的居住条件还是很简陋,不少人住的是上下铺。”

老九院人把事业看得比生命重要。胡老回忆起一件事,他曾代表组织劝于敏好好休息,不要再服用对身体有害的安眠药。“于敏跟我说,他在研究氢弹期间,吃饭、睡觉、做梦都在想氢弹,神经衰弱睡不好。为了不影响工作,必须靠安眠药,戒不掉了。”

坚持的学术民主是老九院人事业成功的助推器。据胡老回忆,邓稼先常说,搞科研靠的是集体智慧。大科学家和普通科研人员都是平等的主体,晚上开交流会,老中青三代科研人员畅所欲言。

和平年代,藏身深山显然不利于九院的发展。90年代九院整体迁移到绵阳,作为我国唯一的核武器研制生产单位,它是中国科研院所中神秘、低调,又不容忽视的存在。老九院人的精神,也已作为今天九院人的精神基因延续下来——为祖国的国防事业迎难而上的决心,始终不曾改变。

风云跃进路

“‘百号楼’是407给职工修的单身宿舍”,长虹老职工李德海在跃进路住了大半辈子,对这里的一切如数家珍,“305的厂房也拆了,街都变了样。”

李德海口中的407、305,就是涪江有线电厂和长虹。当时为了军工生产的保密性,厂名就用企业信箱号代替。

时钟拨回1958年,204、305、203、407相继动工,四家军工企业在跃进路上先后诞生。后来,增建101设计院和404职工医院,形成了跃进路“四厂两院”的格局。

绵阳建市的首位市长、长虹第七任厂长王金城,就是大学毕业分配来厂的技术员。他后来回忆,人们住在临时搭建的草房里,为弥补建厂需要的材料,他和长虹200多名员工一起到深山砍树,扎木筏沿着涪江漂流回绵阳。

204建厂之初,设备运力不足,科室人员到火车站用最原始的滚木法,十几人用力拉,硬是把几十台大设备拉到工厂。当这些设备运转起来,所有人都兴奋地拍手相庆。

走过白手起家的艰难,跃进路上的军工生产线上一片红火。四家企业拥有上万名员工,工厂的福利待遇优渥,当时的绵阳姑娘最乐意嫁个跃进路上讲普通话的小伙子。

然而,80年代文革结束,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军工订单大量减少,跃进路上的工厂迎来转型寒冬。历经艰辛的“军转民”,长虹(305)成为世界知名企业,九洲(203)继续做大做强,华丰(204)被长虹合并重组,而涪江有线电厂(407)则完成破产清算。

对绵阳有着特殊意义的跃进路,经历了历史的风云激荡,至今依旧是绵阳产业发展的发动机。随着长虹、九洲工厂搬迁,今天的跃进路已然不是从前模样,但那一代跃进路人激昂奋进、坚守不屈的精神,不会丢失。九洲1958高端楼盘对面,“百号楼”还安静地守在街角,提醒后来之人,不忘辉煌过去,不惧艰险未来。

科技城里的年轻人

九院六所的吉方一开口,记者忍不住询问他是否就是北方人,这个皮肤黝黑的汉子立马笑了:“不是,我出生在南方,地道的南方人。”

吉方的父母都在九院工作,作为九院的“院二代”,他从小生活在科学城。“九院人天南海北聚在一起,以东北、北京的为多,久而久之大家都说一口‘九院普通话’。”

在九院,像吉方这样的“院二代”并不少见,他们继承了父母衣钵,从事高端技术研发工作。如今,已有“院三代”陆续走上科研岗位。“九院子女很多选择学理科,最后也是从事科研工作,不能不说是受到九院环境的影响。”吉方说。

环境对人的影响显而易见。绵阳作为中国唯一科技城,良好的科研氛围和科研环境,激发了众多年轻人投身科研。

胡天链,西南科技大学毕业后留校。大学时,他加入大学生机器人校队,带队参加全国和国际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分别获得冠亚军。

这个80后小伙子,发自内心地喜欢研究各式各样的机器人。他和机器人校队的伙伴们,渐渐在圈子里小有名气。“既然这么喜欢设计机器人,为什么不考虑自己创业,把机器人投入产业化生产呢?”胡天链这样想。

2009年12月,胡天链联合另外4名机器人校队的朋友,筹资100万元,创立了福德机器人公司,5人都是“80后”。

“创业很艰辛。”胡天链感慨说,公司成立之初,没有叫得响的产品,接到的订单很少。“我们考虑过做家庭机器人,但因市场不成熟而放弃。于是另辟蹊径,选择研发应用在工业流水线上的机器人。为打开市场,我们既要当技术员,也要当业务员。”

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这个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年轻团队,曾经创下过打败美国机器人的纪录。2009年,广东番禺发生卡源事故,室内温度高达1200多摄氏度,美国排爆机器人进去后不到10分钟,芯片就被烧坏。这家企业找到胡天链团队,排爆机器人很快被设计出来,事故得到成功处理。

电子科大毕业后,郭伟如愿进入位于绵阳的电子九所,他对自己的工作、生活状态都非常满意。“绵阳很适合搞科研,这里科研基础好,而且少了大城市的浮躁,让人平心静气。”郭伟觉得,绵阳的生活没有压力,能够踏踏实实地呆在实验室里做项目。

郭伟的同事,不少是从外地来到绵阳。和被时代召唤的前辈们不同,今天的年轻科研人员,都是在自由状态下做出的自主选择。当被问到对绵阳的感觉,河北人陈路微笑回答:“我喜欢这里,这有我热爱的科研工作,还有舒适体面的生活,我很知足。”

猜你喜欢

九院老九胡天
Order Allocation in Industrial Internet Platform for Textile and Clothing
“九院”元勋周毓麟的数学人生
“九院”元勋周毓麟的数学人生
湖州33月龄男童不慎9楼坠落上海九院对接“空中120”成功救治
老九的房子
是谁撒谎
胡天成教授治疗小儿厌食症经验撷菁
北斗闪耀中国芯--九院772所元器件国产化攻关纪实
Reliability Allocation of Large Mining Excavator Electrical System Based on the Entropy Method with Failure and Maintenance Data
Generation and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ushroom-like vortex generated by a submerged round laminar j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