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话海归学者:回国搞科研,水土不服?

2015-09-10龙在宇

廉政瞭望 2015年11期
关键词:廉政受访者课题

龙在宇

如 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有机会出国留学深造。他们中的一批人学成之后回到祖国,投身中国的科研工作。

廉政瞭望记者奔赴北京、上海,采访了多名海归青年科技工作者。他们当中除了一名70后,其他都是80后,他们的履历也颇为相似——在北大、清华、中科院等国内顶尖学府拿到硕士或博士学位后,进入美国常春藤名校深造,回国后成为各自领域的技术骨干。

通过他们的经历,外界或许能够感受到中国科学事业近年来的巨大进步,也能更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短板。

他们都很低调,无一例外地提到,不希望自己的名字出现在公开报道中。因此,本文以“受访者”来指代所有接受采访的海归青年科技工作者。

待遇很低,没人靠基本工资生活

廉政瞭望:在常春藤名校深造之后,为什么会选择回国?

受访者: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不好一概而论。但是,学成归国人员会越来越多,这种趋势应当不会改变。这里面有两个原因:首先,出去的人多了,基数变大了,导致国外的竞争异常激烈,纵然在常春藤名校深造,毕业后也未必能在美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另外,国内经济发展很快,投入的科研经费越来越多,几乎到了“不差钱”的地步。

廉政瞭望:虽然“不差钱”,但每一个人又在抱怨自己的待遇低。这是怎么回事?

受访者:所谓“不差钱”,是说国家投入的科研经费增长很快,甚至在某些学科,已经与美国相差无几。但因为分配体制的原因,大多数科学家尤其是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待遇仍然偏低,资源都向少部分知名学者倾斜了。

廉政瞭望:能谈谈具体的待遇吗?

受访者:就说我自己吧,清华的博士生,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深造后回国,去一座沿海大城市的知名高校任教。进入大学之后,必须从讲师干起,几年后评副教授。我当讲师的工资,大概每个月就5000元人民币。而在美国,进入大学任教后大多从助理教授干起,而助理教授的月薪差不多7000美金。

廉政瞭望:对于许多没去过美国的人,5000元人民币与7000美金的购买力究竟差多少,其实并不清楚。

受访者:即便算上汇率的差别,美国的日常消费也不比中国贵。麦当劳里的汉堡,中国卖十多块,美国也就两块左右。至于汽车、手机、衣服,美国就更比中国便宜。美国贵的是房租,在东部地区租一套能住一家人的公寓,得1000多美元。

也就是说,在美国大学当助教,几乎不会有太大的经济压力。1000多美元的房租,加上1000多美元的生活费用,一家人的生活基本没问题。可他拿的工资是7000美元。

我在东部一座沿海城市当讲师,当地一个月的房租就2000多元,剩下的钱用来日常开销,不敢有任何超支。

廉政瞭望:如果评上副教授或教授,经济待遇是否会有大幅提升?

受访者:按照中国的职称评定标准,博士毕业进入大学任教一般是讲师,这时你已经30岁左右。接下来,再用三五年时间升副教授,当上副教授,平均还要五年才能当教授。当了教授,工资也不会太高,普遍来说年薪在15万左右。仅靠工资,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买房都有问题。而美国的教授,年薪是十多万美元,香港大学的教授,年薪是100万港币。

当然,中国的教授没几个拿死工资的。他们收入的大头,就是申请各种科研项目。我刚当讲师的头一年,就帮一名教授做了个项目。年底,教授给了我两万奖金。

一半精力赚钱,一半精力做科研

廉政瞭望:如果做科研项目,既能增加收入,也能累积科研成果,似乎并没有什么不好。

受访者:客观地说,纵向课题的申请、评价都是较为公正的。尤其像国家科学自然基金,关注的都是学术前沿问题。做好了,是能够出科研成果的。但很遗憾,很多科技工作者对纵向课题的兴趣不大,却热衷于做横向课题。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纵向课题太规范了。不仅申报程序规范,而且研究过程中的费用报销也十分规范,对于差旅费、餐费的报销比例,都限定在一定程度,如果要购买大型实验器材,也需要走正规招投标程序。

横向课题就轻松很多,基本是双方谈好一个价钱,研究团队交出成果后,什么发票都能塞里面报销。这里面的灰色地带,就是某些科技工作者创收的重要途径。

廉政瞭望:以你们在美国的经验,美国的教授会做横向课题吗?

受访者:也会做,但比例不像中国这么高。这里面有一个问题,中国的教授工资太低,倾向于创收,美国教授的工资本身很高,不太需要其它的创收途径。

有一次在上海,几名海归同学聚会,有人说自己必须把精力一分为二,一半的时间做纵向课题,为的是出科研成果,另一半时间做横向课题,为的是赚钱。

廉政瞭望:难道拿着高工资的美国教授,就不会去想挣更多钱?

受访者:其实无论在中国还是美国,科技工作者都是知识分子,都有其清高的一面。就我们所了解的大多数来说,别说比照美国、香港的标准,哪怕每年能有个三五十万的固定收入,很多人还是愿意安心搞学术研究的。

把自命清高的知识分子逼得去搞钱,每个人的心里都未必好受。比方说在大学校园里,经常有讲师、副教授乃至教授通过各种关系去找发票,甚至发动自己的学生去找,为的就是用这些票来报销费用。我们也干过这事,真是觉得斯文扫地,尊严都没有了,但又有什么办法?为了出去争取课题,弄经费,一些理工科的博导招学生时,直接问人家酒量如何?这话听在谁耳朵里都不好受。

从另一方面来说,前些年项目的经费构成也有问题。里面设置了各种费用,就是没有科研人员的津贴。就像大家诟病的医药体制那样,医生的医术不被尊重,只好以药养医。近年来,新制度规定了项目经费里可以拿出10%作为科研人员津贴。这是一种进步,但比起美国依然不算高。

内行领导内行,并非包治百病

廉政瞭望:在美国留学时,你们与国外同行的接触机会很多,有什么感受?

受访者:我感觉美国同学不仅读书用功,而且做起科研来十分刻苦。更令人恐怖的是,他们的效率惊人。比方说做一个实验,中国的学生做了两天还没拿到数据,美国学生上去三四个小时就完成。

这大概和美国的教育体制有关。美国学生大概在高中阶段就在按兴趣培养,中国学生几乎都是在高考后才接触各自的专业知识。我是学物理的,班上一名美国同学,从小就爱好物理,学校发现这种天赋后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教育。他在高中阶段阅读的专业书籍,大概就相当于我们大三的水平。

除了提早接触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兴趣。中国有很多物理专业的学生,并不是爱好这门专业,只是高考填志愿时听从老师家长的意见。即便个人真有爱好,接触的机会并不多,等进入大学学习阶段,又发觉当初的爱好只是一时冲动。美国的学生很多是真正爱好这个专业的,把两者放到一起竞争,差别很快就能看出来。

另外,美国人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几乎是与生俱来的。学生写的论文,导师即便想搭个名字,也会羞于开口。纵然开口,学生大多会拒绝。而在中国,这几乎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这就衍生出一个弊端,中国很多教授最后几乎脱离科研一线,实验有学生做,论文由学生写,自己搭个名字发表。

廉政瞭望:你的意思是,美国学生的个性更加张扬?

受访者:除了个性张扬,还有团队精神。美国几个教授组成的团队,加上助理人员十多个人,他们一年的研究成果,往往会超越中国大学里的一个学院。要知道,一个学院可有上百人。

人家能出成果,除了科研底子雄厚,还在于相互的配合默契。可在中国,很少有合作十几年的团队。因为团队中有一、两个人冒出了头,就会想着自己拉一支队伍单干。

廉政瞭望:这大概就是文人相轻吧。

受访者:文人相轻是个问题,如果再掺杂进行政因素就更麻烦。前些年,一所华东地区著名高校的校长是一名德高望重的学者,他的学术水平的确很高,因此对院士头衔志在必得。为了拿到院士,他不仅担任校长,还同时兼任学科负责人。

这就出现一个问题,学校的资源相当程度向这个学科倾斜,其它专业的人颇有微词。甚至到了最后,该学科的教授还纷纷出走。因为他们清楚,校长太想当院士,自己留在这个学校的这个专业,只能充当绿叶,很难出头。

美国这方面做的比较好,校长主要做行政,不会搅合进科研工作。以往我们说外行领导内行不行,现在看来,内行领导内行也并非包治百病。

廉政瞭望:听了你们的话,感觉中国的科研工作还有很多难题要破解。

受访者:这是当然,但也不必灰心丧气。从专业角度来看,中国过去十年科技实力的进步有目共睹,完全可以用飞速来形容。在有些领域,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逐渐缩小;在有些领域,咱们进步,人家也进步,差距依然还在;不可否认在另一些领域,咱们进步,人家进步更快,差距甚至还被拉大。

猜你喜欢

廉政受访者课题
今天,你休闲了吗?
关于安全,需要注意的几件小事
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党的廉政思想“听得懂”
五成受访者认为自己未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廉政之歌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明朝初期的廉政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