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流人物”花落谁家

2015-09-10钱忠福

考试周刊 2015年15期
关键词:风流人物沁园春文本解读

钱忠福

摘 要: 文章从“去泛政治化”、“知人论世”、“还原本位”三个维度对《沁园春·雪》中的“风流人物”进行了解读,这既是对教材教参“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注解的一种质疑,又是对词作者的一场“翻案”,希望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还毛泽东一个“风流人物”的伟人形象。

关键词: 风流人物 文本解读 《沁园春·雪》

自从教改以来,语文课堂的重心在不断转移,由最初的关注学生,以学生为主体逐渐向文本转移,深挖文本,钻研教材就成了时髦的专业术语。但是,对于文本的解读,究竟要秉承一种什么样的思想宗旨呢?我认为要尊重文学本身,还文本、还作者一个清白。笔者以《沁园春·雪》为例谈文学作品的主旨解读,有不当之处,还望有识者斧正。

笔者在讲授《沁园春·雪》时,将“风流人物”解读为毛泽东本人,遭到质疑,质疑者认为“风流人物”应该是“广大人民群众”,应该是“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如果解读为毛泽东本人,未免有损伟人形象(1945年本作发表后蒋介石就说毛泽东有“帝王思想”)。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材也是这么注释的,对此,我存有疑虑。

首先,对于文本的解读,不宜落入“政治化”的俗套,用“政治”的眼光审视文学作品。1945年10月,重庆谈判结束之后,毛泽东的这篇词见诸报端。蒋介石看到后非常生气,认为“毛泽东野心勃勃,想当帝王称王称霸”,遂命幕僚陈布雷组织国民党御用文人对毛泽东的这种“帝王思想”展开批评。于是山城上下,引发了一场持续月余的《沁园春》“填词大战”。据不完全统计,毛泽东的词刊发后不长时间里,国民党控制的《中央日报》、《和平日报》《文化先锋》、《益世报》等报刊,刊出以唱和为名,以相骂、歪曲为实的《沁园春》近30首[1],而发表在重庆各报的唱和之作就有300多首[2]。作为政治敌手,蒋介石的眼光是犀利而独到的,但我们不是蒋介石,更不应该只看到作者的“帝王思想”,更何况,这首词创作于1936年2月,离发表之时已有九年之隔。

其次,知人论世也许是了解作者情怀的有效途径之一,更是有效解读文本的重要途径之一。《左转·襄公二十七年》所记赵文子对叔向所说的“诗以言志”大概是最早提出的关于诗与诗人情怀的关系论述,《尚书·尧典》中尧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也就是说,“诗是言诗人之志的”,这个“志”的含义侧重于指思想、抱负、志向。毛泽东是非常认可这个观点的,他也是这么做的,他写的“诗言志”的书法作品可以佐证。

毛泽东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深知底层百姓的疾苦。他读了很多史书,深谙中国历史上成王败寇的“因果游戏规则”,更善于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他又较早地接受西方思想、接受马克思主义,故以拯救天下苍生于水深火热为己任,自然就成了他的理想。毛泽东青年时期的思想对其一生都有巨大的影响,或者说毛泽东一生都在为实现青年时期的理想而奋斗。这种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决定毛泽东的一生是不平凡的。早在少年时期,毛泽东就有过“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的诗句。如果说当时的毛泽东借鉴了清末安徽名士程正鹄的诗句的话,那么他青年时期所做《沁园春·长沙》则一定是发自肺腑的。时年32岁的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面对反动势力的疯狂镇压,工农革命运动却在蓬勃发展,体现出“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态势,毛泽东感慨万千,中华民族的命运将走向何方,谁将成为主宰发展方向的力量?于是“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流泻于胸。十年后,瓦窑堡会议的召开,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地位。次年,毛泽东带领红一方面军东渡黄河,取道山西,奔赴河北抗日前线。东征前夕,毛泽东在陕西清涧县袁家沟视察地形,筹划渡河时,眺望茫茫北方的大雪一口气写成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十年前,还在“万类霜天竞自由”,十年后已是“欲与天公试比高”。可以这样说,《沁园春·长沙》和《沁园春·雪》有着天然的互证关系,“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也许是“问苍茫大地,谁主浮沉?”最艺术的回答[3]。

再次,对于文本解读,应该遵从文本,尊重作者,从文本出发,又回归文本。词的下阕中抒怀对历史英雄的惋惜。虽然作者对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这五位帝王的褒贬不一,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在作者看来他们都是不完整的英雄,“惜”、“略输”、“稍逊”、“只”等字可以佐证。“惜”肯定了他们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又委婉地提出这些英雄的不足,批评他们短于“文治”。试问,作者的这种“批评”的力量源自何处?我想这与他青少年时期就已经具有的豪迈气概和坚定的信心是分不开的。但作者为什么偏偏选取这五位帝王?历史上可以称得上“英雄人物”的可谓数不胜数,他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内在关联呢?笔者认为原因有三:其一,这些人物都是“草根英雄”,都是从社会的底层发展起来的,这些人物都有很好的“群众基础”;其二,这些“草根英雄”都曾称雄于宏大的空间,是宏大空间的主宰者,都是历史的创造者,都是某个朝代的开创者;其三,这些英雄都是一代代相继崛起的,他们的崛起是建立在对前任的彻底推翻,他们是众“英雄”中的一个个体。在个体的作用下发挥群体的效应,这个群体的价值才能得以体现。下文的“俱往矣”又不动声色地对那些英雄个体予以全盘的否定,因为历史的将永远成为历史,我们要着眼于当下,当今的“英雄”应该是比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更伟大的人,不仅有“武功”,还有“文治”,所以把这样的人物称为“风流人物”。当然,这个风流人物群体也是需要一个像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这样的一个个体来领导的,而此时的毛泽东正好具备这个条件。因为此时此刻的毛泽东,已经今时不同往日,他在党内的领导地位已经确立,作为党内领导人,此“风流人物”非他莫属。在特定的创作瞬间,激情成就了一个傲视一切的“不可一世”的毛泽东。我们在阅读时,读出了毛泽东豪迈的气概和强烈的自信。

最后,文本解读在很大程度上受历史阶段、主流文化及文艺思潮的影响,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解读。《沁园春·雪》主要经历了三个解读时期。1945年至1949年期间,国共双方及进步人士围绕着“风流人物”是否是“帝王思想”展开辩论,这是政治的需要。1949年至1978年,又将“风流人物”普遍理解为“无产阶级”。1978年至2010年开始进入本体化的解读,语文界更趋向于把“风流人物”理解为“毛泽东本人”。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钱理群先生在《名作重读》中对《沁园春·雪》的全新阐释,他认为“今朝”的“风流人物”当是“毛泽东自况”,词作抒发的是作者早年立下的“集豪杰与圣贤于一身”的大志[4]。《语文教学通讯》刊有数篇文章,对人教社课下注释“风流人物”的质疑,认为此处的“风流人物”应该是作者自况。

千言万语,只想说“诗言志”应该还诗人一份自然。

参考文献:

[1]钟声.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赏析[J].阅读与作文,2008(03).

[2]黄小平,谢智香.《沁园春·雪》的互文性分析[J].时代文学,2012(03).

[3][4]林中港.文本解读的六个层次——以《沁园春·雪》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2010(06).

猜你喜欢

风流人物沁园春文本解读
喜迎建党百年书法: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沁园春·赞中原
千古风流人物 故宫博物院藏苏轼主题书画文物精品述略
沁园春
沁园春 ·春朝送暖
风流人物
语境层面的文本解读策略
读毛主席《沁园春》感怀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