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蒋介石被“斩首”

2015-09-10张薇

廉政瞭望 2015年3期
关键词:威权铜像台独

张薇

2月27日,社交网页上疯传开这样一张照片:一名黑衣男子头戴面罩,左手执疑似刀具,指向一颗头颅。“遇害者”是基隆市狮球岭公园的蒋介石铜像,黑暗中,用油漆染红的断头雕像诡异恐怖。

照片上方配有“基隆,他的228,代号:实践正义!”的文字内容,可以判断是激进分子为“二二八事件”纪念日的“献礼”。

蒋介石成了“死靶子”

“二二八”前夕,全台刮起破坏、丑化蒋介石铜像的旋风。包括基隆惨遭“斩首”的蒋介石铜像在内,至少有31座蒋介石铜像遭到喷漆、泼墨的厄运。

即使在严加保卫的中正纪念堂,蒋介石铜像仍是在劫难逃。2月27日上午10点过,数个台独团体趁卫兵交接结束,突然冲入中正纪念堂大厅,向蒋介石铜像投掷墨汁水球及鸡蛋,并高喊“杀人魔王蒋介石”、“没有真相没有原谅”,现场一片混乱。

同日,在北一女中校园里,蒋介石铜像受到垃圾袋套头的侮辱。校警巡逻时发现,校内蒋介石铜像头部被套台北市专用垃圾袋,上面用签字笔写着“何须纪念中正庙”、“杀人魔”等字眼。此外,铜像被胶条封口勒颈,碑文上张贴“威权遗毒,立即拆除”的刺眼大字报。

每年“二二八”前夕,台湾民众破坏蒋介石铜像,实际上已成为惯例。最近几年,日益发展成岛内独派和部分青年学生“反威权、求独立”的“风尚”。

“民主化”后,民进党大力推动“去蒋化”,大量蒋介石铜像被拆除。特别是2000年政党轮替后,铜像遭到官方的大规模“清洗”。2007年,陈水扁发布命令,将军队、学校、公园里的众多蒋介石雕塑销毁移除。

在这种情况下,国民党执政的桃园县主动将各地拆除的2000多尊铜像收来,选出其中艺术水平较高的140多尊,建成“慈湖纪念雕塑公园”,却一度被讥笑为“铜像收容所”。

“反蒋”背后的政治意涵

在“威权统治”时期,蒋介石被塑造成神一样的伟人。当时的台湾学校被深深打上“蒋公”烙印,小学课本里不乏“蒋总统”少年英雄的励志故事,有的學校还会在蒋介石生日当天摆上寿桃、寿面,学生们齐声高唱祝寿歌:“领袖的脸上微微笑,快乐的诞辰在今朝……”

1975年4月5日蒋介石病逝,台北故宫博物院请专家为其铸造一座全身铜像,加上座台高近6米,参观的人要仰头才能看得清楚。此后,为蒋塑像渐成风尚,当政者乘机发动一个大规模的“蒋公铜像捐献运动”,鼓励民众自发性地“一人一元”捐钱塑造蒋铜像,安放在各地公园、学校、路口、公司等公共场所。

兴建“蒋公”塑像登峰造极时,全台共有4.5万余座大小不一的蒋介石铜像,按照台湾的面积计算,几乎每平方公里就有一两个。

这些蒋介石铜像,后来成为了象征“威权统治”的政治符号。人们戴着不同颜色的眼镜去解读,让它服务于自己不同情境下的需要。

以清除铜像的方式“反蒋”,普通人反对的是专制与威权;台独团体反对两蒋对台湾独立意识的压制;民进党则是从选举政治的实际出发,利用“反蒋”煽动人们的悲情和仇恨,将怒火引向两蒋遗产的继承者——国民党。

“二二八事件”既是台湾独立意识的起点,又是国民党执政时期的政治污点。蒋介石被认为是事件的元凶。民进党利用二二八纪念日高举“反蒋”大旗,目的不是死了的蒋介石,而是活着的国民党。一方面利用“二二八事件”的悲情戏码催化“台独”意识,另一方面抹黑和打击竞争对手国民党。以一石二鸟的计策,制造本省籍同外省籍之间的对立,筑起仇恨的高墙排斥政敌。

台湾解禁后,走下神坛的蒋介石被解构、祛魅,却没能还原成真实的凡人,而是受到妖魔化对待,走向另一个极端。从历史的迷雾中走出,倘若不及时反思,又将走入另一片迷雾。蒋介石铜像的命运沉浮,今日台湾的乱象纷然,根源恐怕就在此处。

桃园县慈湖雕塑公园里,那尊最大的蒋介石坐像本身,就是关于正确历史态度的绝妙注脚。这尊铜像在高雄被破坏分解为117块,艺术家刻意用不完整的方式组合重建,取名为“伤痕与再生”,意在记取历史的伤痕与教训,走向族群融合的重生。

猜你喜欢

威权铜像台独
斥“台独”狂人
威权人格的起源与演变——一个社会演化论的解释
“周恩来”号机车铜像悬挂方案设计研究
圆明园马首铜像回家
威权领导、员工沉默行为与员工绩效关系研究
认清五大类“台独”真面目
台南孙中山铜像被拉倒 国台办:“台独”不得人心等6则
环境威权主义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