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

2015-09-10王金兰

考试周刊 2015年3期
关键词:山雨导语自然段

王金兰

课堂教学起始阶段的好坏,一定程度上维系课堂教学过程的结果,一堂课若能在开始时,先声诱人,引人入胜,就可以奠定这堂课的成功基础。教师应讲究课的开头、结尾及其发展的起伏。导语把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聚拢到教学内容之中,将知识的传授融会到兴趣的智力活动中,师生自然而然地投入教学,从而达到预期教学效果。一个成功的语文老师,在导语往往下一番工夫,有的善于将传播知识与兴趣活动结合在一起,有的善于制造悬念吸引学生,有的善于在导语中设疑。上课开始时,课间活动的余波犹存,学生处于无意注意之中,教师应在短暂的几分钟内,通过精彩的导语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对新颖的、变化的、有疑问的事物特别感兴趣,如果在教学开始时,创设问题情境,就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期待、探索的心理,唤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和有意注意,从而全身心地投入教学,起到提高学习效能的作用。由此看来,导语艺术在语文课中非常重要。语文教师应该在导语上精心设计,因为它——导语艺术作为教学讨程的一个起始环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节课的成效。

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以微笑面对学生,以赞美的语言,给学生带来极大鼓舞。人们之间的相互期待,一定会给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期待事实上就意味着信任,信任是人的精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对人格的肯定和评价。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赞赏学生的学习成果,让学生从成功中增强自信,享受成功的快乐。学生的成绩一定程度地取决于教师对学生能力的信心,每个人都希望成功,希望得到赏识,这种激励可以激发学生积极而热烈的情绪,使他们克服一切困难,攻克一切难关,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每位学生都有表现自我的机会,有施展才华的平台,明白老师对他的器重,都能认识到成功的喜悦及自身的价值。学生只有对学习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学习动力并取得成绩,消极的情感不仅会影响学习的效果,而且会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教师要对学生满怀希望、充满期待,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德、智、体等诸方面会逐步得到完善。每个人都有被别人信任的希望,学生一旦得到这种满足,就会受到鼓舞和振奋,就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强化信心。教师要应用积极的、乐观的眼观和态度来估计学生的天性,多关注学生身上具有的那种自我提高和完善的内在需要和倾向,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可以造就的,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因而对教育好每个学生充满信心。

运用投影、动画、录像、录音等手段辅助教学,改变了以往传统较单一的教学模式,具有化动为静、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的作用,使教学内容更形象生动,让人有如临其境的感觉。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计算机已经在绝大部分学校得到普及,多媒体信息量大和速度快的优势帮助教师传递大量的信息,它几乎包含所有的传统媒体,把文字、图像、影像、声音、动画等各种信息集中在一起,随时调用。有些学校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语文课的辅助教学,已经取得较好的效果,一些有条件的学校更是利用先进的多功能闭路电视教学系统和多媒体教室,实现微机进入课堂和教学资源的共享,使得语文教学手段不断丰富,逐步现代化。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和教学实际的需求将使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使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教学活动,多媒体计算机也必将给语文课的教学带来深刻的影响。例如在教学《山雨》这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导入新课,启发学生想象:我们都看见下雨,下雨前后山林的景色是什么样子的呢?这样创设山雨情境,揭示课题:“瞧,下山雨的情景。今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场奇妙的山雨。读读课题,欣赏了这场山雨,也许你对雨会多一份新的感受。”为学生营造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多媒体这种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最终实现教育现代化。

学生探究性阅读模式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教材的特点进行认真分析,灵活运用。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规定预习包含的几个板块,具体内容则由学生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发挥其能动性地书写,鼓励学生将预习中不懂的地方标出来,大胆质疑,提出疑难,同桌互相交流,展示预习中的好作品,以提高预习质量,为课堂阅读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教材主要以文本的形式呈现,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通过文本这一中介实施对话。在课堂教学中将这一提问引入,激发学生的探求欲,在热烈的讨论中解决这一问题,明白对故事寓意的理解可多样化,对文本空白的探究还引导着学生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和情感的交流,并对生活有所启示,但其中有一种是最切合作者的本意的,既联系时代背景,读懂作者,又需读出自己。探究性阅读强调阅读能力要在阅读实践中培养,强调让学生在直接阅读课文及课外读物的过程中,形成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等阅读能力,鼓励学生查工具书以解决生字新词,查阅作家作品的相关知识和读物涉及的其他学科知识、文化常识,鼓励学生自己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需要的信息和资料。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中华少年》时,我先让学生读第1自然段,思考“雪莲”、“乳燕”、“雏鹰”、“山丹丹”各喻指什么?接着默读第2、3、4、5自然段,思考是什么哺育滋养了中华少年?得出是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再读第6、7自然段,感受四个“不”句和四个“要”句的鲜明对比,它们表达了怎样的情感?那是中华少年建设中祖国的坚强决心。最后齐读第8自然段,体会诗歌首尾照应的表达方法。学生思考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学生交流对诗句含义的理解,诗句的表达方法及内心情感体验。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能读出内心的自豪,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推行探究式阅读教学,改变了以往将学生视为知识容器的陈旧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也让阅读成了学生的生活方式之一。

猜你喜欢

山雨导语自然段
一阵山雨
导语
山雨印象
阳光
秋天
王哲勤作品
本期专栏导语
导语
鹿野骋作品
美丽的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