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博:历史不只是一碗“鸡汤”

2015-09-10王皎

北京青年周刊 2015年40期
关键词:清史鸡汤乾隆

王皎

Q&A

顺治去哪儿了?雍正夺位!讲你不知道的清史

Q:怎么和《百家讲坛》互相来电的?

A:2011年8月16日,在午休的时候,突然接到一个神秘莫测的电话“你好,唐博,我是央视《百将讲坛》编导魏学来,看了你的书,希望你来参加我们的节目”。我的第一反应觉得不会是骗子吧,随即问他看了什么书。“《我们的戎马生涯:清朝疆臣回忆录》写清朝封疆大吏。希望你来讲一讲清朝的边疆问题,在清朝前期,统治者是如何开疆拓土,奠定我们近代中国版图的这一段历史。”因为讲这个会涉及边疆民族的一些敏感话题,在电视上讲,我心里并没有底。我还是希望讲讲大家都熟悉的话题。后来学来让我想想主题,因为博士期间我是研究近代中国经济史的,讲讲商战,如何用市场经济的渠道把丧失的经济主权收回来,近代民族工业的春天,对励志、对国家建设都有正向影响。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我试讲了这个题目“清朝中叶的世界首富伍秉鉴”,领导们觉得不错,但问题在于大部分人都不熟悉,挺难和观众之间构成兴趣连接点。

Q:可是熟悉的话题,阎崇年、纪连海都讲过了,你怎么找新鲜的?

A:后来我想讲清官,也自己录了一段发给节目组,他们认为清官故事太平淡,缺乏起伏和悬念,最后我们商量决定,还是讲悬案。最后我去台里试讲的案例是“甘肃通省冒赈捐监案”这是清朝前期牵扯官员最多,涉案金额最大,隐瞒时间最长的集团腐败案。那天现场有观众,讲完之后,他们都来找我签名,说“我们在这里听了一个月了,你讲的这个最有意思!听过挺多清史的故事,但你这个没有听过,但是与现实又有连接点。”这也是我想要的效果,可以与老百姓熟悉的东西有连接。

Q:你在人物的选择上也有创新,不只是讲朝廷里的大人物,也有老百姓的故事,比如杨乃武与小白菜?

A:没错,有大人物有老百姓,组合起来,实际是清代各个阶层整体生活的画卷,更让人理解清王朝是什么样子,把宫廷延伸到整个社会。

Q:从《百家讲坛》到书面化的《清案探秘》,创新点还不止上面说的那些吧?

A:我也注意生疏结合,讲法创新,比如讲雍正,阎崇年的讲法是把所有学术观点摆出来,没有结论,我则完全打乱这个做法,只说一个,我认为他是夺位,把故事讲出来,并用现在史料自圆其说。在标题上也有变化,比如第一讲是顺治出家之谜。编导认为只说出家有些狭隘,24岁的顺治是死了还是出家了?那我干脆改为“顺治去哪儿”,一个皇帝丢了。当然也要努力地贴近现实。比如贪腐案与国家和个人都有关联,比如如何看待兄弟之情,兄弟反目的案子不鲜见。同时,一个案子的背后难道仅仅是凶杀吗?慈禧为什么高度重视杨乃武、小白菜这些小老百姓的案子,这背后有担心地方割据,调查曾国藩背后的势力,削弱湘军,重新加强中央集权的考虑。除了讲法上生疏结合,内容上注意各种人物的展示,每一个故事,我也会附一则启示,相当于读史心得。除了是什么,为什么,我们还需要知道应该怎么样。这不是鸡汤,因为都有血淋淋的事例,不仅正本清源,还要以史为鉴。

Q:你提到,自己是讲坛里的异类?

A:从身份上,我是为数不多的公务员,其他讲者大都是大学老师,老师更关注学问中的是什么,我更关注与现实的连接。另外,我是年轻人,更知道年轻人需要什么,比如乾隆长寿,告诉年轻人现在就要打好底子,大家关心房子,我会讲那个时代炒房的故事,有的人二次创业,那么对现代人如何守住财富,再做创新都有启示。

Q:看来,前辈并没有给你造成太多的压力?

A:压力肯定是会,比如最开始编导就说我紧张,语速刻意放慢后面把握不住又越来越快了,我也会和其他人学习,同时保持住自己的特点。今年一次出差,单位领导还在跟我说,看了“甘肃通省冒赈捐监案”大为感慨,让我好好努力。后来还有不少同事问我甄嬛是不是乾隆的亲妈?我就正经讲了册封熹妃,以前是熹妃钱氏,后来就成熹妃钮祜禄氏,因为生了乾隆,变更满姓,我只能说熹妃是乾隆的亲妈,这没有问题。

想告诉雍正,你不孤独谁孤独?

Q:小时候怎么萌发的对历史的兴趣?

A:我小时候常在爷爷家看书,比如《中国历史小故事》还有一些通俗普及的史话,拿到一本故事性强的书就一遍遍看,不知不觉中就都记住了,后来中学阶段学习的历史内容没有超出我小时候的阅读范围,加之老师善加指导,解决考试没有问题,成绩好了,兴趣也大了。写文章借用历史故事,素材库充足。那会,课外我连《中国历史大辞典》也看,大学时,老师推荐国内外专著,也倡导读原典,我在大四时就把《资治通鉴》读了一遍,包括《清史录》。历史是非常有趣的,比如有这样的著作《乳房史》,大家不要带着颜色来看,书中的内容牵涉女性意识的变化,女性对于身体看法的变化,这对于我们探讨中国古代和近代家庭生活女性的地位变化都是有价值的。

Q:听说你高考的时候历史是全省第一?后来硕士毕业你当了北京五中的历史教师,有没有好好传授你学习历史的经验?

A:我上学是在河南,人口大省,当时高考结束关于选择好学校还是热门专业也有过短暂犹豫,最后还是从兴趣出发,三个志愿都填报的历史系。其实成绩出来我是全省63,郑州金水区第一,是河南省的历史单科状元,当时在对答案估分的时候,我就开玩笑地跟家人说,这答案不会就是照着我的卷子来写的吧,点全踩上了。兴趣是兴趣,但是到了大学发现就业却是个问题,很难找到高薪水的工作,于是硕士毕业时有了工作机会,我就去了北京五中。那里不是我职业的终点而是起点,我很感谢在那里的锻炼,我以前表达能力不强,一站起来就紧张脸红,在中学,教研组长有意训练我说话的规范性,我现在上台讲话就克服了曾经的紧张。

Q:在给学生讲课时,你也是个异类老师吗?

A:我绝对摆正定位,高一历史不是主课,我不给学生制造太多负担,很少留书面作业,但是有一道是一道,希望达到认真效果,毕竟文科不能用题海战术。调动学习情绪反而更关键,比如讲到百团大战,既要有故事,还要有知识点的要素,我找了一幅动画地图,标出路线怎么打,怎么破击?男生有兴趣,而聂荣臻救养了一个日本小姑娘,之后还把她送回日本,很多年后那个小姑娘回到中国看望救命恩人,战争也有温情,女同学感兴趣。后来学校开发选修课,我就报了清史,高一300多人,其中80多人都报了我的课,很高兴,后来好几个学生高考选了历史系。

Q:当老师只是一个阶段,你后来又回到学校,读了戴逸教授的博士,听说这里面也有故事?

A:我在中学当老师阶段,还兼修清史,那时一位社科院的教授对我说“人家赵薇都考上研究生了,你也得把学历给读到头去。”可是读谁的呢?我已经离开大学两年了,大多数博导都有自己的硕士,我在招考时没有优势。有个老师建议我报没人敢报的博导,就是戴逸教授。戴老师德高望重,从1999年之后,就没有再带过博士生,大家也都不敢报。正好戴老师的长子跟我在一个项目组,就帮我给老爷子打了招呼,戴老师和我也打过交道,知道我基础不错,后来跟我聊了聊,他说“欢迎来读,你来当我的关门弟子,专业课没有问题,但是英语必须及格。”后来听说戴老师亲临改卷现场,而他已经十年没有出现在这里了,大家都知道他来关照我的卷子。他问改卷组长“唐博的卷子能给多少分?”组长说“您的学生您可以定”那时大多数的卷子都改完了,最高分是90分,于是他给我画了85分,这都成了传奇了。其实我答得非常认真,三道论述题答满12页,像写了三篇论文。

Q:如果拥有时光机,你最想见到的历史人物是谁?

A:我想回到清朝,和雍正、乾隆见面,劝雍正,干工作不要太玩命,同时注意保密,毕竟你是孤家寡人,你不孤独谁孤独?如果在位时间长,推行的改革更彻底,会给乾隆盛世打下更坚实的基础。乾隆是很重感情的人,他的结发妻子去世后,成了他政治的转折点,他初年宽仁为政,之后歇斯底里起来,重新变为刚猛为政,唯我独尊,发动了很多文字狱,大家不敢创新。我想劝他,这辈子应该报以一以贯之的为政作风,同时,盛世背后有很多危机,需要解决。有机会看看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变化,要与时俱进,不要躺在功劳簿上。也许说这些会被杀头,那我也想说说。

自己的书

《清案探秘》系列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近三百年的历史长河里,既有波澜壮阔,也有风云诡谲,既有盛世华章,也有屈辱经历。有许多故事至今仍众说纷纭,悬而未决。

清朝商人伍秉鉴号称世界首富,怎样靠外贸起家?张元隆拥有亚洲规模最大的远洋商船,怎样迅速衰落的?地产大王徐润是怎样炒房发家的?红顶商人胡雪岩的兴衰,给我们怎样的启示?杨乃武和小白菜的悬案为何竟然惊动慈禧?《清案探秘·百姓故事》,展现了清朝最为惊心动魄的几次商战,让我们看到剪不断、理还乱的政商关系。

书房主人

唐博,历史学博士,财经专栏作家。《百家讲坛》首位“80后”学者。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师从戴逸教授,主攻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城市史,曾参与国家清史纂修工程。

唐博推荐

(美)斯塔夫理阿诺斯

《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美)保罗·肯尼迪

《大国的兴衰》

推荐理由: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需要跳脱国别限制,站在全球视角,把握宏观大势,以世界眼光勾勒大国兴衰,汲取历史智慧,走中国特色的强国之路。

戴逸

《乾隆帝及其时代》

张宏杰

《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

推荐理由: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它推动清王朝走向史无前例的繁荣,戴逸教授全景式的展现了乾隆时代的盛世画卷;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它推动清王朝朝着空前危机亦步亦趋,张宏杰博士重点关注盛世背后的新问题、新困境,以及由此带来的盛极而衰的历史教训。对比阅读,会对乾隆时代有更全面的认识。

(法)阿兰·佩雷菲特

《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

茅海建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推荐理由:用更权威的史料、更通俗的话语、更新颖的观点、更耐人寻味的话题,真实呈现1793-1842年中英两国长达半个世纪的碰撞与互动,探讨近代中国是怎样失去主动融入世界发展潮流,最终陷入悲剧深渊的。

(德)弗兰克

《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的东方》

(美)彭慕兰

《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

推荐理由:分别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白银流向和发展路径作为切入点,努力纠正植根于西方世界的“西欧中心论”,强调清代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鲜为人知的独特地位和作用。

猜你喜欢

清史鸡汤乾隆
乾隆眼中的木鱼石
乾隆:来尬诗吗
郭影秋与清史编纂
呆雏配忠犬,鸡汤对狗粮
DIY鸡汤
王锺翰教授与清史研究
美国“新清史”的集成之作——评罗威廉《中国的最后帝国:大清》
乾隆为何对香妃一往情深
鸡汤热线
新清史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