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学交替”过程中五种关系的把握

2015-09-10陈爱午

考试周刊 2015年55期
关键词:工学交替教学计划学生管理

陈爱午

摘 要: 校企合作开展工学交替,可最大限度提高校企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达到学校、企业、学生的多方共赢,逐步成为职业学校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 工学交替 利益 教学计划 学生管理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工学交替”作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之一,是在校企双方联合办学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并与“订单培养”模式紧密联系,是职业学校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其实质是利用学校与社会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把传统课堂教学拓宽到工作现场,产学合作、联合育人,使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直接获取实际岗位工作经验。为使工学交替顺利进行,必须把握好工学交替过程中的五种关系。

一、把握好工学交替与三者利益的关系

企业、学校、学生作为工学交替过程中的三个主体,可谓利益攸关。对企业而言,通过工学交替获得所需人才和潜在开发资源及师资力量,从而加快企业发展步伐。对学校而言,工学交替有利于推进教学改革,弥补课本知识的不足,使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同步,从而把握人才培养导向、标准和质量。对学生而言,可接受企业的管理理念和文化氛围的熏陶,加强对企业的认同感,逐步养成良好的综合职业素养。

二、把握好工学交替与自身定位的关系

对企业而言,首先应意识到“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给企业带来的潜在效益,形成共同培养高素质、高技术骨干队伍的共识;其次应从培养角度给学生灌输企业文化、管理理念及实践经验,并建立起必要的激励机制;再次,应加强对自身员工的教育与管理,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防止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

对学校而言,首先要建立一套完整的适应“工学交替”培养模式的管理运行体系,从各类人员的配备到职责必须充分考虑学生在企业实习的情况,确保处理出现的新情况时有依有据。其次应尽量缩小教学课程设置与企业生产之间存在的差距,防止出现“所讲非所用,所用非所学”的现象。

对学生而言,一是做好吃苦耐劳的思想准备,增强岗位适应能力,不过于看重物质利益,忽视顶岗工作对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性;二是自觉接受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的熏陶,自觉遵守企业各项规章制度。三是加强自身职业能力培养,努力提升自身竞争力,确保“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

三、把握好工学交替与教学计划的关系

如何根据企业生产实际,适时调整教学计划和进程,使其适应顶岗工作的需要,是顺利完成工学交替的保证。

由校企共同探讨,按照职业能力和岗位要求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处理好基础、专业课程学习与企业岗位课程学习的关系,学生基础能力培养与专业能力培养的关系,专业技能训练与行业岗位技能培养的关系。还要考虑与学分制相结合,明确各类课程的培养目标,采取灵活分段方法,安排好教学和实习时间,完成好教学任务,使学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有机结合,分散学习与集中学习有机结合,提高教学实效性和针对性,最大限度满足企业、学校和学生的需要。

四、把握好工学交替与学生管理的关系

学生进入企业后,如何尽快适应企业环境、保障学生人身财产安全、保证学生学业连续性,在学生管理上必须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一是健全组织,完善规章。成立工学结合领导小组及相关职能小组,全程负责工学结合管理和指导工作。对成绩管理、实训考核、教师工作量认定、学生安全保障制度等进行完善和修订,为工学交替的有效推进提供制度保障和操作指南。

二是分工合作,明确职责。做到工作管理企业抓,日常管理共同抓。学生管理应以企业为主,按厂纪厂规和奖惩措施对学生进行生产管理、产品质量管理、劳动纪律和安全管理等,做到与经济利益挂钩,与未来录用就业挂钩。日常管理由校企共管,学校派出教师进驻企业,与企业管理人员一起,解决好学生在实习中出现的工作、生活问题,并负责学生、学校、企业之间的沟通和协调。

三是发现问题,及时疏导。学生进入企业后,存在对顶岗工作的角色定位不准,对工作环境不熟悉等问题,再加上书本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之间存在逐步转化的过程,以及复杂的人际关系,容易产生焦虑心理。校企双方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为学生心理“减负”,确保学生以阳光的心态对待工作和生活。

五、把握好工学交替与教师培养的关系

工学交替能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步伐,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双师型”教师培养提供便利。通过工学交替,让教师到相关企业挂职,在企业实际岗位得到锻炼,让他们了解企业、懂得企业,提高自身动手实践能力;通过工学交替,让教师掌握专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要求,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工学交替,让教师了解一线最新科技及产业信息,参与相应科研项目,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

参考文献:

[1]闫金奎,孙胜利.工学交替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9(06).

[2]梁南丁.校企合作、工学交替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施[J].职业教育研究,2008(12).

猜你喜欢

工学交替教学计划学生管理
《30米快速跑》单元教学计划
“工学交替”在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探索
像历史学家一样阅读:深度学习与启示——以美国《埃及金字塔》教学计划为例
教师专业化视角下的“美国史教学计划”
浅析“四进”制度对班级管理的意义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网络化问题研究
以承接旅游服务外包为特色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计划制订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