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化学教学中环保意识的灌输

2015-09-10孙莉

考试周刊 2015年55期
关键词:灌输实验老师

孙莉

在化学课上老师做化学实验是学生特别感兴趣的一件事情,学生自己去实验室做分组实验的时候,也异常兴奋。但在做完实验的时候,学生将废液随意倒入水池中的现象很常见,可见学生还没有意识到有害物质对自身和环境有多大危害。因此,向学生灌输环保意识非常必要和迫切,这不仅是对现阶段的化学学习有用,从长远来说对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也相当重要。如何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向学生灌输环保意识呢?

第一,可以从日常的化学课堂教学入手。在课堂教学中要告知学生哪些实验会产生哪些有毒、有害的物质,并阐述这些物质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危害和影响,引起学生对环境保护的重视。比如在讲述SO的制备和性质的实验中,可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形象地让学生了解:SO被人体吸入,将会产生支气管收缩,引起或加重呼吸和心血管疾病;SO被植物吸收,便形成亚硫酸、亚硫酸盐,然后氧化成硫酸盐,若超过一定限度,植物生长将会受到危害;SO在空气中遇到水会形成酸雾,产生酸雨,会污染大气层和水源,直接危害植物生长和人体健康,还会危害工业产物,等等。在了解了SO对人体、大自然的危害性之后,可以与学生一起探讨防止污染的措施和方法,可以利用烧碱溶液进行尾气吸收、净化处理。另外,卤素、硫、氮、磷、炼钢、炼铁、苯、甲苯、二甲苯、煤、酸、醛、酮等内容,都是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好教材,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又巧妙地将环保知识灌输给了学生,加深了学生对环保的重要性、必要性的理解。

第二,将中学化学中能产生有毒、有害物质的实验加以改进。中学老师在课堂上做演示实验,大多是在敞开或半封闭式的条件下进行实验,存在对课堂环境的小污染,并直接危害师生的身心健康。所以,对必须做的又涉及有毒、有害物质的化学实验,若要保证师生的安全和环境不被污染为前提,化学教师就应研究、设计改进这些实验装置,使之既消除污染、保证原实验的效果,又操作简单。首先,可以将有毒、有害气体的反应放在封闭的体系中完成,使气体不向外逸散,达到控制污染、保护环境目的。比如以往做铜与稀硝酸反应制NO气体时,由于是直接将铜丝放在敞开的大试管中的稀硝酸里,生成的无色的NO很快就被O氧化成红棕色的NO,现象不明确,NO污染了环境。针对这一问题,利用所学知识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发现之所以很难见到无色的NO气体,是因为装置中的空气未被赶走,NO一生成就变成红棕色的NO。可以在一个U型管中倒入一定量的稀硝酸,一边塞入底部插入螺旋形铜丝的橡胶塞,另一边塞入普通的橡胶塞,然后倾斜U型管,将铜丝这边的空气全赶到另一边去,拔掉没有铜丝一边的橡胶塞,铜丝这边的稀硝酸液面会下降,产生无色不溶于水的气体,过一段时间,塞上普通的橡胶塞,将U型管向没铜丝的一侧倾斜,空气进入铜丝那边,无色气体迅速变红棕色,证明一开始生成的无色气体是NO,现象明显,有毒气体也没有泄露。其次,对于不便设计成封闭体系的实验要想办法减少污染。比如CO尾气的处理,大多数学生认为可以燃烧掉,但有的学生从节能循环方面进行改进,认为也可以用气球或集气瓶将其收集,这样既防止CO对空气的污染,又充分利用CO,在这一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将环保意识灌输给学生。最后,课堂上要多开展微型实验,将实验装置微型化,既节省时间,又使得消耗的试剂量大大减少,实验效果却并未打折扣,但产生的有害物质相当少,这就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最现实的教育。比如可以让学生自己找药品用完后的包装板,利用其各个小孔穴代替试管作反应器,不加热的固—液、液—液反应均能使用它。其实还有很多实验我们都可以探讨、设计它的微型化,这样既适合学生分组实验的开展,又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化学原理控制、消除环境污染的途径和方法,更直接灌输环保意识。

第三,随着工农业的迅速发展,废气、废水、废渣的排放量日益增多,严重危害人类生存的环境,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化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很多化学实验就是化工生产的一种模拟,废水、废气、废渣在实验过程中都可能产生,此时也是教师现身说法向学生灌输环保意识的最佳时机。因此,对实验后的废弃物也要妥善处理,绝不能随意倾倒,造成环境污染,使学生养成自觉保护环境的行为,有的还可以变废为宝。

第四,化学课堂固然是灌输环保意识的主战场,但仅仅依靠课堂上的理论传授是不够的。为了更结合实际,有条件的话可以现场教学,比如可以带领学生去化工厂参观,了解工厂在处理化学污染做了哪些具体方面的工作,用什么样的设备解决污染,还可以指出有哪些不足之处,让学生开动脑筋想出解决办法。通过现场对比,丰富学生环境方面的知识,结合已学的知识,开展有关环境污染与保护知识的问答。这样动在环保第一线,把平时所学的化学知识用到实处,真切体会到环保任务的艰巨性,有利于学生把被动地接受环保知识转为自发主动地培养环保意识。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向学生灌输环保意识,正是为了促进学生了解环境问题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并在直接或间接参与解决环境问题、改善环境的行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使其能信心满满地面对未来,才能使这个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在二十一世纪,社会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为了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新课改提出了教育要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小学生而言,由于课堂是他们学习的主要平台,因此他们学习的效果主要受教师课堂教学的影响。笔者认为,为了满足新课改的要求,课堂也应有所创新,以用创新的课堂带动学生的创新。

一、创新课堂教学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好的氛围,同样在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也需要轻松、积极、民主的教学环境。然而这一教学环境的营造主要取决于授课教师,首先老师不要过于严厉地对待学生,要保证学生能够在相对轻松愉悦的状态下学习知识、思考问题。只有在轻松的状态下才能保证学生的思维活跃,思考起问题来也比较多元化。其次老师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在思考同一个问题时,每个同学都会有不同的思维模式,想问题的角度也不同,同时老师也要鼓励学生勇敢地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犯错误,真理都是从一个个错误中积累出来的。

例如在遇到“鸡兔同笼”这类问题时,老师就要多鼓励学生积极进行思考,不要局限于一种方法。可能这类问题对于一些学习成绩稍差或者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些困难,但是这类问题可以从很多方面得出结果,是值得学生进行思考的,对于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很好的作用。之后老师要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思考结果说出来,可能有的学生的想法是错误的、是得不出结果的,但是没有关系,老师要针对每个学生的想法漏洞加以分析、论述,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创新教学理念,教师转变课堂教学的角色

老师在创新教学的理念下要保证课堂教学氛围的轻松、愉悦,其关键因素在于老师对学生的态度。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下,大多数老师总是严厉地对待学生。老师总是对一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特殊对待”,以至于同学们很害怕犯错误,思维慢慢变得僵化,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由此建议老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转变自己的角色,要做学生的“朋友”,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老师们要保证在学生犯错误的时候能够耐心地进行讲解,在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不要给学生太大的压力。要做到“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不要轻易、草率地否定学生的想法,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三、创新课堂教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1.创新情境教学

情景教学法这一概念是近几年才引入我国教育中的,情景教学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方面有着突出的作用,因此老师要充分利用情景教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老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兴趣爱好进行情境的创设。其次,老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进行情境创设,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已配备了多媒体教学系统,但是很多地区的多媒体教学系统成了“摆设”,因此要想高效地进行情景教学还需要老师对多媒体教学手段加以利用。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稳定性与应用这一课程时,很多学生会感觉三角形的稳定性不是很容易理解,也不知道三角形在具体生活中的应用,因此在学习这一课程时,应用多媒体教学效果是很理想的。这时老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系统从网上找一些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图片,学生会看到钢结构的拱桥里边有三角形的存在,会看到高纵入云的埃菲尔铁搭里边有三角形的基本图形……也可以从网络上边找一些关于讲三角形稳定性的视频,通过受力分析的过程洞悉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原因。

2.创新趣味教学

对于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学习中有几大难点与困境,这个时期的孩子总是很好动,没有定性,对于一些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不感兴趣,也记不住。相反对于一些有趣的、生动的东西有着较高的热情。所以老师要抓住学生的这一特定,“投其所好”地进行教学。

小学生都喜欢看动画片、动漫,还有很多的学生喜欢看韩剧,等等。这些都是孩子们的爱好,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加入这些因素,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肯定会大增。例如在学习百分数时,老师就可以引入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故事进行问题的创设。首先在老师讲课之前,先给学生讲一个故事:“懒羊羊一天想去买一个青草蛋糕,但是被各个商店的促销广告高昏了头脑,商店一说他家的青草蛋糕打九折,而商店二则说他家的青草蛋糕比原价便宜百分之九十。”老师说:“不想当懒羊羊这么笨的小羊就好好学习今天的课程吧!”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定会大大提高。

3.创新合作学习

创新教学的关键在于学生有极其丰富的想法,不能思想僵化。但是课堂教学在考虑到时间、效率等问题时,不可能允许课堂上的每个学生都发言,因此就需要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之后得出较合理的答案。这就是创新合作的学习方法。

老师可以将同学们按照学习成绩,同时兼顾就近原则进行分组,保证每个小组内都有学习好的同学,也有学习成绩稍差的同学。在进行小组讨论的时候,老师要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说出自己的想法,并让学生在组内部将正确的想法选出来,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对于大家都否定的想法,要帮助那位同学弄明白,在不能帮助其弄明白的时候要告诉老师。

例如题目:“鸡和兔子放在一个笼子里边,其中有94只脚,35个头,问有多少只兔子?有多少只鸡?”其实这道题有很多种解题思路,老师就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有的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会利用已经学过的二元一次方程组进行求解,也有的同学提出了比较新颖的算法,不利用方程也可以解出来。首先假设所有的兔子都抬起两只脚,那么应该有70只脚,但是实际情况下是有94只脚,多出来的24只脚是兔子的,所以有12只兔子,那么就有应该有23只鸡。还有的同学说:“我们知道鸡有一个头,两只脚,兔子有一个头四只脚,假设笼子里边都是鸡,那么会有47个头,实际有35个头,每只兔子的脚数是鸡的两倍,所以就有12只兔子,23只鸡。”……还有很多种解题思路,在小组讨论时每个学生都会听到新颖的想法,这对于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有很大作用。

四、结语

在新课改背景下,为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教师应注重课堂教学的创新,为学生营造创新的学习氛围,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吕玉霞.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课堂创新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3,26:180.

[2]齐笑行.新课程改革下小学数学的课堂创新探究[J].电子制作,2015,01:202.

[3]顾建斌.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创新模式探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4,36:136+138.

[4]周超.浅议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J].科技创新导报,2014,10:97.

[5]林军芳.浅谈新课改理念下小学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J].大众文艺,2010,15:263.

猜你喜欢

灌输实验老师
记一次有趣的实验
做个怪怪长实验
教育是能力的培养 而不是知识的灌输
衰老是被灌输的概念
6-year-old girl uses lemonade stands to help fellow students
NO与NO2相互转化实验的改进
实践十号上的19项实验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