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鼓励质疑,形成问题,实现创新

2015-09-10陈其盛

考试周刊 2015年55期
关键词:质疑历史教学创新

陈其盛

摘 要: 质疑是探究历史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注重对学生质疑、探究、求解的精神和富于创造的性格的培养,对于推进学生历史认识的深入与拓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形成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因此,历史教学如果鼓励学生质疑,使学生有效地产生问题,进而形成解决历史问题的意识、习惯和能力,进行创造性历史学习,将会使他们终生受益。

关键词: 质疑 历史教学 创新

问题是指需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疑难。“创新”是指通过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使他们乐于、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和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基础。所谓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

一、转变观念,构建民主开放型的教学模式。

我们正在向以知识创新和知识迅速转化为技术引导的知识经济时代。教师和学生会经常面对谁也不知道的答案和问题,谁也不知道如何创处的情境。如果我们培养的学生面对教师没讲过不敢想,教师没教过的不敢做,那么这样的学生就会成死念书的人;如果学生只习惯于接受,而不习惯于独立思考与证实和证伪,就不容易培养出具有创造性,有独立见解、开拓进取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七年级历史教学的起始阶段,刚开始布置预习要求时,学生的质疑量比较少,质量差。绝大多数学生习惯问“什么是,……;为什么不……”等教材中没有交代清楚的问题,甚至提不出问题,只是做了知识的整理(如列出教材中的标题)。这是因为学生已经习惯死记硬背的方式,对于新的学习方法一下子很不适应。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有信心和耐心指导他们学习预习和质疑。我在教学中采取了如下做法:第一,对学生的问题(包括超出课本范围或过于简单的问题)都不直接的回绝,根据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方式,肯定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第二,对提不出问题的学生不批评,转为老师提问,学生回答,旨在引导学生质疑。第三,及时抓住学生思维中的火花,全班表扬,并分析问题的价值,进行具体指导。教学中曾有位学生,第一次预习时,他什么问题也提不出;第二次预习时,他提出“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既然反对斯图亚特王朝如加强王权,但为什么能接受克伦威尔实行军事独裁”,教师立即进行全班表扬,并指出这个问题好,不仅看到专制王权和军事独裁在形式上有类似之处,而且注意观察两者实质性的区别。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学生逐渐学会了质疑。第四,对少数预习不认真的,“造假”的学生,以假当真。正面表扬和鼓励,使他们以后不再造假(当然不可能杜绝造假)。实践证明,广大中学历史教师只有树立现代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构建主体参与、师生互动、平等和谐、民主开放的教学模式。摒弃那种教师垄断课堂、教条主义的课堂教学模式,克服重知识传递转能力培养、重记忆轻质疑、重标准答案轻独立思考的弊端,把思考的过程还给学生,培养学生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不囿于传统的求新求异、永不满足的批判性思维。

1.树立新型的师生观念,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树立从培养依附人格转变为培养独立人格的教育理念。《学会生存》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的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的鼓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外,他越来越成为一名顾问者、一位交换意见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面真理的人。”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位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这就告诉我们:教师的职责不仅仅体现在与知识体系的传递过程中,更体现在与学生共同开展的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的接受者、记忆者,而是实践者、研究者、发现者。为此,我们应树立师生平等、尊重个性的教育观,允许学生思想的发挥和智慧的不同展现,引导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个体自信的心理品质。

2.鼓励质疑,标新立异,培养批判性思维。马克思指出:“辩证法不是崇拜任何东西,按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教材内容并非无懈可击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免出差错。为此,我们提供质疑,欢迎对教材的不同见解,欢迎发表教师的不同意见,欢迎上课质疑。对学生的质疑问难,要有极大的耐心、宽容和尊重。当学生批评教师时,教师应当闻过则喜,表扬学生的批评性思维,宽容学生在探索中出现的错误,尊重不同的见解尊重与保护学生质疑问难的学习环境,互相补充争辩,师生互动,共同商量,把他们的质疑探奇诱导到科学的轨道上,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学生对教师质疑,是对教师的考验,可以促进教师更深入地钻研教材,提高教学水平。所以,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用科学的怀疑态度和批判精神面对学习中的疑问,教导学生敢于摆脱传统习惯、思维定势,不崇拜、不迷信、不盲从,执著追求的独立性,通过自己的思考、判断,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提出自己的设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要鼓励学生解放思想,敢于向教师说不,向教材说不,向权威说不,对权威、对理论、对教材、对教师、对社会和学校教育提出质疑。因为一切伟大的突破创新都是源于蔑视传统和现状“反叛者”。如果没有自主判断和选择,盲目服从,这无异于扼杀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联系实际,榜样示范,激励质疑,启发创新。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切文明和进步都不是从对于天经地义的成规的怀疑开始的。对于权威的无限崇拜只能窒息人类的创造性的智慧。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中应宣传杰出人物的质疑创新典范,学习他们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这种宝贵的科学怀疑精神,在怀疑过程中进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科学地解决问题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如在讲有关“科学理论的创新”的内容时就告诉学生,科学的发明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的,从解疑入手。普朗克当时提出的量子理论,本来可以及时解决“红外光灾难”和“紫外光灾难”的重大课题,为现代物理学理论奠定新的基础,但是由于他对权威过于迷信和盲从,当他的新理论遭到经典物理学权威们群起攻之的时候,他便惴惴不安,终于放弃自己的科学性假设,听凭新的科研成果被扼杀在摇篮之中。而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创新,从而实现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和创新。通过对比引导学生悟出以下道理:世界上的问题本来没有绝对不变且完全一致的答案和结论。真理都是相对的、发展的,理论必须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一切以实际效果评判,不受任何教条的束缚。这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质疑创新意识,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各种框框,敢于进行大胆的怀疑和探索,从而为学生发扬创新精神树立榜样。

三、培养问题意识,学会研究探索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勇于探索去发现真理,疑即问题,是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种,人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是思维的触发剂,启发总是针对问题而言的,只有学生开始有疑问了,他才会思考,而思考本身就可以拓展思维广度、加深思维深度。李政道说过,中国的传统是做“学问”,你们为什么老是做“答案”?学生没有自己的问题,就永远没有创造,所以必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指思维的问题性心理)。教学中的创造性,更是起始于问题,收获于问题,学生对问题产生困惑是创造性教学的前提,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掌握一个问题更可贵。因为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视角审视司空见惯的问题,需要有对问题的感知力和创造性的想象力。创造应该从问题开始的,我们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提出问题。哲学家波普尔说:“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展知识、去观察、去实践。”学贵有疑,质疑的过程实质是积极思维的过程,是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教学中既要设疑,更要透思。启发学生发现疑点、提示矛盾,要比学生按教师的思路解难题更有价值,更可贵。优秀的教师会以学生质疑为突破口善于设置疑难,捕捉“智慧火花”和教育契机,把着力点设置在创造力的培养上,从而启迪学生的智慧或者鼓励学生多问,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1.自读思疑,尝试自解。质疑是创新之母,古往今来的许多大学问家都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智慧,大概无异的是问号,而生活的伟大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问个为什么。”是否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是衡量一个学生是否学有长进的重要标志之一。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质疑情境,在讲读前质疑挖掘学生思考的兴奋点、活跃点、沟通点和碰撞点,激发学生的逆向思维和求异思维的品质,让学生发表“逆”的意见,在课堂上要有多种思维和方法的交融、碰撞和整合。如学生在学习高二经济史中“洋务运动”这一节时有的学生在预习时就提出问题质疑:洋务运动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学生的质疑,促进了他们对教材的深入理解。这时教师应抓紧“愤悱”之机,巧设思维支点,或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书籍,或类比新旧知识,或联系生活经验,使问题在教师的巧“启”之下得到解决。

2.反向质疑,多向解疑。质疑是学生在对教材深层理解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有价值的新问题的求真、求异的思维过程,它蕴含学生的创新意识。为此,我们应根据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疑问精心设计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各种问题情境,或形成环环相扣的问题链,或聚集为牵动教学的敏感区。例如在“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设置台湾府”的教学中,我鼓励学生质疑,大胆发问,发现问题。学生从某些看似矛盾的地方提出问题:“既然充分肯定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功绩,又肯定清政府攻入台湾摧毁台湾郑氏政权,设置台湾府,是否子相矛盾?”教师及时肯定了学生敢于向教材挑战,善于质疑权威的精神。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教材的矛盾处质疑,并给予点拨,使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更进一步,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提出有研究价值的新问题。这时学生思维活跃,情绪高涨,从不同的角度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有些独到见解,这是教师始料未及的。这样学生在课堂上不断生疑,敢于发问质疑,辩论、讨论释疑登堂入室,使课堂上处处闪烁着创造的火花,进入新的认知境界,发展学生的思维。而教师的重在点拨,开拓学生的思路。又如在“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引发认知冲突,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质询反诘:“为什么元朝不搞文化专制?”这就涉及蒙古族、元朝和草原文明的一些问题。由于教材的滞后性,它关于草原文明的阐述还是一个空白,为此,我启发学生通过报刊、网络等了解,之后展开讨论,把草原文明的文化水平、民族性格、文化特征等有关内容纳入古代民族关系史的教学中,经过质疑、探讨,使学生辨出教学内容的新异滋味,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的思维批判性、探索性得到应有的开拓。这种对质疑的处理,给这节课添了“彩”,激发了学生的“不唯书、不唯师只求实”的探求精神。

质疑、探索,蕴含着学生的创新意识,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精神的提升和体现。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实现学生主体能力的发展,这适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和历史课程改革目标。

参考文献:

[1]朱永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能力[N].江苏教育报,2011.

[2]陈纪梅.琐谈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N].学知报,2011.

[3]周建清.浅谈学生质疑能力的探索与实践[N].朔州日报,2005.

[4]邹丽英.浅论历史新课程改革[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32).

[5]张国全.浅谈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02(10).

猜你喜欢

质疑历史教学创新
对《老人与海鸥》的一点质疑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