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增容阅读量是提升高中生人文素养搭建高中历史学习的有效平台

2015-09-10姜信周

考试周刊 2015年55期
关键词:历史学习人文素养阅读

姜信周

摘 要: 从高考试题的案例中引申出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增容阅读量是提升高中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通过文化常识的普及、读物的选择、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和构建学科粉丝群等手段,使高中生的人文素养得以提升。

关键词: 阅读 人文素养 历史学习

在指导高三学生复习备考时,笔者常为学生的孤陋寡闻所困扰,看似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常识,一问三不知,便萌发如何增加高中生阅读量的想法。现从一道高考题引出问题。

2013年高考文综新课程版第41题如下: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图1 东汉十四州示意图 图2 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

比较图1、图2,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此题一亮相,一片哗然,吃惊、迷惘、质问……但人们很快回归到理性的轨道上,学者评价甚高的文章或报告如海如云,认为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2013年课程标准实验版的考纲中,指出“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是“获取和解读信息”的三大途径之一,且列于卷首。意料之外,师生没有想到往年第41题是开放类试题,即对所给材料的观点进行评价;而今年陡然转身为从历史地图中获取文字信息。新情境和新思维,打破了师生模考训练中的常规思维。师生为之感叹,以往付出的心血付之东流。但细想,不是那么回事,命题者独具匠心,把我们引入如何有效解读历史地图的新情境中。唯有与时俱进,变以往的复习套路,全新适应新思维方为上策。笔者查阅了一下,这两幅历史地图均选自周振鹤先生著的《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发行,1991年11月第1次印刷)一书的第32页《东汉十三州图》(命题者稍作改动)和第89页《唐代十五道图》。《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是任继愈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中的一种,在当年主要是让中学生及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的读者掌握中国文化史的基本知识,属普及文化知识的读物,不到6万字,32K纸设计,131页码,难度不大。但遗憾的是,如今阅读知识日渐匮乏的高中生,怎能知道如此样的知识呢?过去了二十多年的东西翻出来,学生直呼难上加难,就不难理解了。由此,自己便以“阅读增强人文知识——谈史料分析的技巧”为主线,分析时下高中生的历史学习中的一些情况。

不论高考还是高中历史学习,史料的分析成为教师和学生绕不过去的一道坎。由此引发出如此场景:课堂教学中数段整篇的史料通过多媒体屏幕显示出来,多本数册的教辅资料简直成了史料的存放资料库……在“提升能力”的标签下,挖掘史料中的所谓有效信息,使师生疲于奔波在字里行间。毋庸置疑,学生的处理史料能力提高了。但在分数提升的背后,还似乎欠缺什么,人文知识的缺失无疑是这一话题的首要答案。政史地老师常常抱怨,学生的常识性知识不足,影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呼唤着增大阅读容量,以企解决学生人文知识日益贫乏的困境,要不,知识的荒漠化将日趋扩大。

一说到文化常识,人们自然而然就具体到文学作品。不错,古今中外的文学巨著,是时代变迁的浓缩“铀”,它把历史的精华收集于某一小说人物或事件之中。比如从普希金、列夫·托尔斯泰到肖洛霍夫,从奥斯特洛夫斯基到艾特玛托夫,从《日瓦戈医生》到《阿尔巴特街的儿女们》,一幅幅俄国到苏联的美丽、曲折画卷呈现在世人面前。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苏俄红军的国内战争,斯大林的高压统治,赫鲁晓夫时期的“解冻”……小说反映的内容,无不与我们学习的历史有关。人们不禁要问,学生哪有时间涉猎到这些文学巨著呢?过重的课业负担成为阅读路程上的绊脚石。这就给教师提出一个严峻课题,精选平时作业内容,腾出一定时间扩容高中生的阅读量,成为当务之急的大事。之所以选用小说作为阅读的对象,主要是考虑到,小说的情节扑朔迷离、扣人心弦,故事和人物的经历耐人寻味,它能把枯燥的历史事件演绎得绘声绘色;现在的高中生受网络小说和新生代文学影响,“快餐文化”在他们的阅读量中占相当大的比例。致使高中生生活的虚拟化现象突出,甚至认为经典小说犹如白开水,还是那种老掉牙的手法……社会中“漂浮”的因子在他们身上有所折射。静下心来,要完成人文素养的原始积累,看来相对难度大一些。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制订寒暑假阅读计划,推荐阅读书籍,布置阅读体会任务。同时,教育部门和学校要有长远的阅读规划,并把它纳入近年弘扬传统文化的范畴,使小学和初中学段具有一定的阅读基础。

普及文化常识需要有文化载体——读物。这种符合高中生心智年龄的作品,尽管有,但大多只是书架上的摆设。上世纪70年代末起,为了补救青少年的文化知识短缺需要,出版社相继推出青年文库系列的中国史世界史常识、《上下五千年》、《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等文化普及读物,它们对提高青少年的人文素养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但近年来,高中生的书桌上被各种名目繁多的复习备考资料占据,闲暇时间愈来愈少,更难谈上文化常识的普及之事;好在国家和社会及家长认识到孩子的人文素养的缺失,试图通过各种渠道补救高中生的人文素养。传统经典诵读、汉字书写大赛、高考试题中贯穿的人文学科知识之间渗透,比如2013年新课程版高考题中,语文阅读中的“飞虎将军”陈纳德、文综试题中历史人物韩愈的古文运动评价等,就是一两个典型例子。这种用行政手段推动文化常识普及的应急办法,能否把学生从成堆的复习资料重围中引出来,是值得教育工作者探究的。急功近利的升学心态,不但对解决人文素养缺失于事无补,而且会饮鸩止渴。大学老师反映,现在的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知识缺乏,就从一个侧面反映功利心态带来的后果。文化常识的普及,它是一个综合工程。它既需要学科之间的配合,更需要社会大环境的营造,阅读要从自发上升为自觉,是一个化茧成蝶的艰难过程。在学校成立高中生读书会,交流读书体会,定期举办成名成家讲座或讲坛,扩大文化普及范围和影响;开展“大手拉小手”活动,用高中阅读活动带动初中和小学,使人文素养的提升低年级化,去行政化而强学术化;国家引导家长观念的调整,用家长的社会生活体验深的经验指导学生,相信部分家长会领悟人文素养提升的好处。

构建学科粉丝群,在高中历史学科专业性上提高人文素养。我们不企求每位高中生考上大学的历史文化学院,但我们会在班上发现一些历史学科爱好者,刻意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一则开展以地域文化为依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让学生从地域文化的书籍中扩充自己的阅读量(县志、地方志、年鉴、地方上的党史事件及人物传等),用这种文本式阅读方式,以减少虚拟文化容量;同时亦可开展一些安全系数较高的文化遗存户外探寻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真实感。在研究性学习开展当中坚持“三结合”,即课本内容和地域文化结合,教师的引领与学生的自主活动相结合,理论知识与实际活动的结合。二则教师指导历史学科爱好者,在历史专业书籍阅读上有突破,如《全球通史》、《中国通史》、《中国历史地理简论》、《历史教学》中的一些文章等。教师设计一些专题性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专业书籍,如运用全球史观对一些历史事件的再认识,文明史观如何解读中国近代史,等等。实际上这些问题在近一两年的文综高考题中均有体现。在此我们不是用高考题指导学生阅读什么,而是从阅读中水到渠成地轻而易举解答一些问题,决不能被高考绑架学生的阅读。史学大家钱穆、侯仁之的成长过程就是日积月累的阅读,厚积而薄发,终于修成正果,这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我们不希冀也不可能造就一个个大家,但我们倡导并使阅读成为文化行为的阅读,它可提高人的涵养;阅读,永无止境,阅读增量,肯定能提升高中生的人文素养,成为高中历史学习的平台,因为读万卷书可行千里路。

参考文献:

[1]2010—2014最新五年高考真题汇编详解.西藏人民出版社,2015.

[2]2013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文科·课程标准实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3]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4]上下五千年.少年儿童出版社,1984.

[5]历史教学.历史教学社.

猜你喜欢

历史学习人文素养阅读
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基于自我意识唤醒下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途径研究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
初中历史教学中比较法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