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2015-09-10毕鸿

考试周刊 2015年55期
关键词:审美教育审美能力培养方法

毕鸿

摘 要: 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就是审美教育,通过美育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审美情操,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力、鉴赏力、创造力及鉴赏力。引导学生感知美,调动学生的审美情趣。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提高其审美能力。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 审美能力 培养方法

美育,就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是促进素质教育健康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内容。语文教育有其鲜明特征,它既是语文教育又是人文教育,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化的积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语文教材中所选文章大都是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他们的情感需求审美兴趣有关,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基础问题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将审美教育融入到具体的语文教学中,通过美育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审美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积极的审美观念,培养他们理解美与鉴赏美的能力为目的。在审美教育过程中,教师引导帮助学生练就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剖析美的本质属性,了解美的现象与本质的关系,从而获得对美的正确认识和理解。如《林黛玉进贾府》中的王熙凤,她是曹雪芹成功塑造的典型形象之一,是中国古典小说中最丰富、最生动、最深刻、最光彩的女性典型。她的第一次出场很具个性特点,是先闻其声后见其人,给黛玉的第一印象就是放诞无礼。她的打扮亦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这样一个美貌女子,宠爱她的贾母率先称她为“泼皮破落户儿”、“凤辣子”,她平时的为人可见一斑。我们又从“会见黛玉”、“回王夫人”等场景的语言、行动的描写中不难发现她那善于机变逢迎、果断能干的性格。她是一个精明能干、机巧善变、惯用权术、八面玲珑的人。学生通过对人物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分析对这个人物形象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从中也充分领会了作者既赞她又恨的复杂情感。

文学作品丰富的内涵形成浓郁的人文氛围,将美渗透进精神世界,可以促使学生发展为健全的个体。作家以敏锐的眼光洞察社会,犀利的文笔把强烈的社会意识融入文章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最后的常青藤叶》中作者告诉我们生命只有一次,应懂得保护生命、珍爱生命,生命是美丽的。人要有意义地活着,只有不懈追求、锐意进取、时刻燃烧着的人生才能获得不朽的生命。

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大都是经典之作。作者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塑造了一系列美的形象和意境。从雄奇险峻的三峡到恬静淡雅的荷香月色,无不展现大自然的迷人景色。国破家亡天涯沦落时的“凄凄惨惨戚戚”的如泣如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时的豪迈奔放,“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人生感悟,“良辰美景奈何天”的青春感叹,无不充满震慑人心的艺术魅力。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美的特点,捕捉形象进行分析,运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向学生展示作品描绘的生动画面,帮助学生开启心灵的窗户,使他们感知美,热爱美。

要激发审美情趣,不只是让学生停留在感知外露的显而易见的具体形象上,而是要引领学生走进作品。以讲授《警察与赞美诗》为例,这是一个可笑的故事。作者用轻松幽默的笔调描写了苏比这个流浪汉为达到自己可笑的目的而作出的可笑的尝试,令人觉得不可思议、更为可笑的是警察先生们对这些违法的举动并没有予以惩罚,反而显示出了一种“宽容”。当苏比放弃了自己原先的想法时,“宽容”的警察却逮捕了什么也没干的他,这真是一个绝妙的讽刺。由此,可笑变成了可怜、可气、可悲、可叹。小说通过夸张、比喻、拟人、反语等修辞手法,使语言达到幽默的艺术效果。有些幽默语言看似轻松,实则沉重。“幽默”是这篇小说语言的最大特点,轻松的语调却包含深刻的讽刺意义,它为内容服务,表现了作者对人物的情感倾向和事件的态度。这是“含泪的微笑”。审美教育从根本上讲,它不只限于对美(优美)这一形态的审美对象的欣赏和创造能力的发展,还包括对崇高、悲剧性、幽默、丑、荒诞等多种审美形态的欣赏和创造力的培养。培养优美感不是美育的唯一目标,审美教育也是人道主义教育。

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离不开语文基础,学生在欣赏作品再现生活美和作品的艺术美的过程中,必须依赖于对字词句章和语法、修辞、逻辑等知识的运用分析及相关知识实现。

《我的空中楼阁》是一篇写景美文,作家以诗一般的语言,把一座建在山上的平常而普通的小屋幻化成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品。作者穷尽笔力写自己心爱的小屋,在描写中处处渗透着作者的主观感情,使各种各样的景物带上强烈的主观色彩,寄寓着作者的主观志向和情趣。这些外在景物实际上是作者内在精神的体现,所谓小屋、绿树、花、山,它们的活力、轻灵、自由、开放,无不是作者自身精神外化了的景物特征。“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我“往返于快乐与幸福之间,哪儿还有不好走的路呢”?由此不难看出,作者的“空中楼阁”寓含深刻的象征意蕴,寄托着作者冷寂中的挚切追求与憧憬,是作者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的追求与向往,是作者的精神家园。学生在学习欣赏了作品的语言美意境美的同时是体会到了人格的完美在于精神的独立之美。

总之,语文教学不能脱离审美教育,美育可以使语文教学充满美的情趣。

数学是一门具有很强应用性的学科,其中的一些概念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当前由于知识的深入及难度的加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不能及时指导学生,就会使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生活。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适应当前的新课标改革,积极倡导素质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其中开展初中数学兴趣教学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设计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按照学生的特点设计教学方案,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抓住学生对任何事情的好奇心,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新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愿望,让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激发。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针对重难点问题设计一些有趣的提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在课堂上产生学习兴趣,收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学到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先提出疑问,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让学生对身高和两臂平伸的长度进行对比,判断自己的手臂长和身高的比,等等,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疑问中产生好奇心,产生求知欲,产生学习这一内容的兴趣,更好地掌握这一节的内容。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学生好具有较强的好胜心理,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让学生在竞争中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学生进行诱导、鼓舞,尽可能地帮助学生获得成功,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乐趣,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提高。

二、讲求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

初中数学知识本身具有较强的逻辑性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认识到这一点,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兴趣进行激发,并将这种激情和兴趣长久地维持下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遵循数学知识循序渐进的特点,从简单的着手,这样就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减少问题的出现,并且可以自己解决问题。例如在讲授“-”的概念的时候,这个符号在初中教学中的含义更丰富了。在小学阶段这仅仅代表的是一个运算符号,代表减,但是在学习到实数的时候,它就代表的是一个性质的符号,可以是代表一个负数,也可以代表一个相反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先将这一个符号通过小学的减法引出来,减法越减越小,所以它也代表一个小的数字,再将负数及相反数的定义引出来。这样就将新旧知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学习数学,使学生很容易地理解数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教师教学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自我学习的过程,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用心设计每一节课,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这样才能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使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发。例如在讲数轴的概念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拿一个温度计到课堂上,对温度计的组成部分进行详细介绍,温度计上有零点、零上和零下。温度计是测温范围的,而在一条直线上,将零点、正方向及单位长度标注出来以后就是数轴,并且在数轴上的点代表的实数,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这样就可以使学生通过对温度计的了解调动起课堂气氛,然后在良好的气氛中对数轴进行学习,使学生感受到直线的神奇,并且轻而易举地掌握和接受,使学生在有趣的情景中学到知识,从而将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同时,可以通过实践活动丰富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并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习知识。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习惯可以让学生终身受益,在数学学习中,做练习是必不可少的一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让学生陷入题海战术之中,引导学生做题要有一个度,讲求效率,要求每个学生在做完题之后,让学生对题目进行核对,分析错题,对错误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将其记录在一个本子上,使其可以随时复习,可以温故而知新。在做完数学题之后,不要着急去做下一个题目,要思考一下这个题是不是还有其他做法,让学生理解这一题考察的是什么内容,让学生总结学到的知识,会比多做几道题更有效,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方面更加扎实,达到做题的目的,长期坚持下去,这将成为一种习惯,在学习数学的道路上成为一种无形的财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养成不懂就问的习惯,例如学生如果在课堂上知识掌握得不扎实、不清楚、不全面的时候,在做题过程中,将会出现一些问题,这样就可以鼓励学生提问,问同学、老师都是可以的,这样通过交流是会使学生产生灵感,从而使学生恍然大悟,形成自己的见解,进而使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所提高,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注重数学教学的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生活中用到数学的地方是非常多的,所以需要我们去探究,将初中数学教学与生活结合起来,这样不仅更切合学生生活实际,而且可以引发探究数学的兴趣。所以数学教学应该不断地生活化,教学内容取材于生活,将数学和生活之间的联系凸现出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将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进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感悟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现在及将来的生活都离不开数学,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紧迫感,让学生明白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这样可以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对其进行分析、解决,在生活中寻找数学规律,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学习的兴趣得到激发。例如,在解方程应用题中,经常会出现怎么选更划算的问题;又如学生在过春节的时候都会收到压岁钱,学生对这部分钱的处理就会涉及数学知识,存入银行的话利息是多少,如果买东西又要怎么分配等;再如家人的手机费的交付,该选哪个套餐更划算,家中房屋的面积该怎么算等,这些都是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可以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学到的这些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将生活和数学结合起来,达到教学目的。

六、结语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地为学生服务,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尽可能通过各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学习,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感受到生活的存在,在生活中感受到数学的存在,使学生可以从实际出发,从兴趣着手,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

参考文献:

[1]梁西宁.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兴趣教学分析[J].赤子(上中旬),2014,20:229.

[2]赵桂芳.浅谈初中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J].学周刊,2015,08:53.

[3]樊彥芳.初中数学兴趣教学之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1,25:72.

[4]赖顺发.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J].成功(教育),2011,24:74.

[5]袁少英.浅谈初中数学兴趣的培养及开放式教学[J].科技创新导报,2012,30:190.

猜你喜欢

审美教育审美能力培养方法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小学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初探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艺术体操教学中提高审美能力的途径探索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个性化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