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信的孩子未来生活品质更高

2015-09-10边玉芳

中华家教 2015年7期
关键词:归因小明条件

给予孩子无条件的信任和悦纳

很多家长在接纳孩子方面存在误区,认为自己很爱孩子,但是表现出来的方式却让孩子觉得:“爸爸妈妈是不爱我的,至少,爱我是有条件的”。究其原因,是因为父母在爱孩子的同时,无形中附加了很多条件,并且父母更关注这些条件的结果,而忽略了过程。

无条件接纳,是指父母对孩子传达的爱、关注、支持和激励是无条件的,是不附加任何外在条件的。积极心理学认为,父母无条件地接纳孩子,能满足孩子的情感需要,给孩子挑战困难的勇气,有利于激发孩子的积极性和成就感,从而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家长日常的话语中,“只要”“只有”“如果”等句式,都是父母增设的条件,用这些条件去跟孩子讨价还价,似乎向孩子传达一种信息:“表现好”是父母爱孩子的条件,孩子满足不了这个条件,就得不到父母的爱。

这种附加条件的爱,非常不利于孩子自信心的培养。它会让孩子也学会通过这些“条件”来衡量自己的价值。比如有的孩子会认为:一旦我考试没能让爸爸妈妈满意,我就是个没用的人,爸爸妈妈从此就不喜欢我了。

如果长期达不到父母设定的条件,就会让孩子怀疑自己、否定自己,认为自己是一个“无能”“无用”“失败”“被父母抛弃”的孩子,因此丧失自信心,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我们倡导家长要学会将“孩子行为”和“孩子个人”区分开来看待,给予孩子无条件的信任和悦纳。也就是说,无论孩子的“行为”如何,父母是否赞同,都应该一直关爱、激励、接受孩子这个“人”。这样,才能让孩子不管遇到什么挫折困难,都能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注和支持。

区分“表现良好”和“感觉良好”

很多家长有一个疑惑:“我平时都是无条件接纳孩子的,经常表扬孩子,很少批评孩子,为什么孩子还是不太自信,总觉得自己比不上别人呢?”

“无条件接纳孩子”不是一味地表扬,不是一味地让孩子“感觉良好”。那些建立在单纯感觉良好的“虚假自信”不是真实的自信,对孩子发展弊大于利。

比如这个案例:小明经过刻苦训练参加学校橄榄球队员选拔赛,可惜表现欠佳,只接到一个球,而且一次也没有实现传球成功。爸爸看到他难过,一味地说“我相信你是最棒的”“我相信你和其他人一样好”。听了爸爸的话,小明的闷闷不乐并没有缓解。

这个父亲本来怀着一番好意,看到孩子内心受到伤害,想去安慰他,想让孩子“感觉良好”。像许多父母一样,他选择无条件称赞的方法来提高孩子的自信心,但该方法起了反作用。我们能感觉到,这个父亲忽略了客观事实,一味地称赞孩子的表现,让孩子觉得父亲没有真正理解他,在欺骗他。父亲毫无根据地称赞,只会使小明更加气馁,也降低了他的自信心。

我们建议这位父亲这样做:尊重、理解孩子由失败带来的负性情绪,给予孩子充分的理解,和孩子一起共同接受失败这一事实;待孩子情绪平复后,和孩子一起分析造成失败的原因,帮助孩子下次“表现良好”,从而让孩子真正获得成功带来的“感觉良好”,而非追求空洞的“感觉良好”。

孩子无谓的感觉良好并不是真正的良好,会造成虚假的自信,导致孩子过分乐观,不利于孩子发展。过于乐观的孩子往往对现实困难估计不足,对自己的能力往往拔高估计,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从而造成“眼高手低”,一旦遇到真正挑战,仍然会遭受挫败,影响自信心。

因此,父母要学会合理称赞孩子,认识到“表现良好”是“感觉良好”的根基,让孩子在表现良好之后通过获得成功体验去建立自信心。这样的自信才是真实的、长久的。

引导孩子学会恰当地解释

父母和孩子对成功或失败的归因方式,直接影响孩子自信心的建立和发展。心理学家花费20年的时间,通过对50万名儿童和成人进行研究,发现了人群中存在悲观解释风格和乐观解释风格。自信的人面对成功和失败往往有着乐观的解释风格,而缺乏自信的人往往有着悲观的解释风格。

如果孩子习惯将不好的事情视为“有时候”“最近”等特殊情况下造成的结果,是短暂的、可以改变的,而习惯将好的事情视为“总是”,认为由于自身努力学习或讨人喜欢才使好事发生,那么,孩子是乐观解释风格,更容易获得自信心。

如果孩子习惯将不好的事情视为“永远”或者“从不”,认为是永久的、不可改变的,而习惯将好事视为“有时候”或者“偶尔幸运”等特殊情况下出现的,那么孩子是悲观解释风格,更容易丧失自信心,需引起父母的关注。

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归因倾向可以训练,通过训练一个人的解释方式可以提高自信心。一个男孩一直被同伴排斥,如果他认为“我从来就没有朋友”“没有人喜欢我”等,那么很容易造成人际交往中的自卑。这个时候父母可以引导孩子形成乐观的解释方式:“他们只是今天对我很凶”“他们生我的气”“我最近对他们的行为也不太好”,帮助孩子认识到现状可以改变,从而帮助孩子建立信心。

学会怎么解释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非常重要。不同年龄的孩子有不同的归因特点。例如,学龄前的孩子容易因为一件“负面”的事情而全盘否定自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青春期的孩子比较重视同龄人的看法和对事情的解释,家长有乐观解释风格,孩子也更容易采用乐观的解释风格。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的自信心主要来自于重要感、自我胜任感和外表感三方面。家长学会无条件接纳孩子,就是要让孩子获得“重要感”。家长让孩子在“表现良好”中获得“真实自信”,就是要让孩子获得“自我胜任感”。让孩子学会恰当的解释风格,其实跟“重要感”和“自我胜任感”都有密切关系。

(边玉芳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

猜你喜欢

归因小明条件
有限制条件的组合应用题
有限制条件的排列应用题
班主任引导高三学生考后积极归因的探索
虐待对儿童归因风格的影响
积极归因方式:当船漏水了
小明系列漫画小明篇
为什么有些人喜欢把成功归因于自己 把失败怪罪给别人?
做不到
做不到
为什么夏天的雨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