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科学“物质的变化”单元教法探究

2015-09-10石晶华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5年7期
关键词:记录观察证据

[摘   要] 通过“物质的变化”单元的学习,让学生学会细致观察并实事求是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获取足够的证据;能自己设计对比实验进行验证,有初步“假设─检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思维方式;有一定的证据意识,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得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

[关键词] 观察;记录;追问;证据

一、注重课堂引入

六年级下册科学“物质的变化”单元满足了学生做一个小小科学家的探究欲望:一个个亮晶晶的烧杯试管,一个个未知结果的科学实验,一个个等待解决的科学问题……充满了形形色色的令人惊奇、迷惘、感叹的现象和过程。

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要把学生牢牢吸引住。

《我们身边的物质》作为单元起始课,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质和铺垫性质。教师可以创设一系列的情境,在活动中有意识地渗透物质变化的观念,让概念在活动中自然地呈现。例如,通过“魔术”导入、观察改变等引发孩子们的兴趣。

1.神秘的信件:事先准备好一张白纸,用淀粉写上几句悄悄话,让学生想办法让白纸上的字显示出来。课后让学生互相写几句悄悄话,晾干后送给自己的好朋友。

2.神奇的变色:混合无色透明的白醋和酚酞溶液,溶液迅速变成红色。把白醋滴入紫甘蓝水变成红色,洗洁精滴入紫甘蓝水变成蓝色。这些“魔术”隐含了“两种物质混合后产生了新的物质”这一概念,而白醋又成为学生探究的材料之一,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美妙的饮料:把去皮的橙子榨成汁,加少量水和糖做出的橙汁饮料属于物理变化,而用少量柠檬酸、一小勺小苏打、两勺糖做成的会冒泡的柠檬汽水则运用了刚刚学过的化学反应。

这些实验牢牢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在课堂上分工合作、细致观察、发散思维,充分体验到了物质的变化,激发了他们探究物质变化的兴趣和欲望。

二、细致入微的观察是实验的基础

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探究为主的学科。在以观察和实验为主的探究实践活动中,观察是实验的基础,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伴随着实验的每个细节。

1.观察变化与否

观察到“没有明显变化”跟观察到“明显变化”的现象同等重要。

教师提供“混合前—混合后—分离后”各一份样品,让学生仔细观察。大多数学生能观察到沙子粘在豆子上,沙子变碎了,豆子表皮有摩擦的痕迹等。提问指向物质的本质是否发生了变化,这是观察的核心。从而让学生明白,一方面要细致地观察,不放过一个细节,另一方面不要纠缠于一些细微的变化,而是要思考产生这种变化的关键原因。

2.带着目的观察,实事求是记录

“求实、客观”是培养科学过程技能的基础,更是科学精神的精髓。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伴随着实验的每个细节。

在观察加热白糖之前,教师循序渐进地安排了“火柴燃烧—蜡烛燃烧—加热白糖”实验,让学生学会带着目的观察,并留足了记录的时间,让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像“摄影机”一样记录下来。

这样有目的的观察和客观完整的记录,提供了足够多的证据,为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科学结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以便重新进行检验,或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的发现。

3.综合运用观察方式

学会综合运用感官进行观察,即用眼、耳、鼻、舌、手(皮肤)去直接感知自然事物的特性。它能提高学生大脑皮层的分析、综合活动的功能,从而大大增强观察效果,也有利于获得更为丰富细致的信息。

在剧烈的化学变化面前,学生发出了惊奇的感叹,同时脑子中也有大量的问题亟待解决。

善于发现问题,会提有价值的问题是具有科学思维的表现。由学生质疑,引出了新课研究的内容,引起了学生研究的兴趣,学生的科学思维活动也是从对这一个现象的质疑开始的。

三、教师通过设计问题提升学生的思维空间

探究活动只是科学探究的外在形式,而科学思维才是探究的灵魂和本质,是科学学习的核心。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梯度的问题,并根据学生的思维进度生成问题,以画龙点睛式的有效追问,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从而构建一架适合学生来“爬”的思维梯子,到达教学所要达到的思维“彼岸”。

1.《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师追问:是否产生了新的物质?

“火柴燃烧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火柴头还能再被点燃吗?火柴梗变成了灰和黑色的炭,还是木条吗?”

“白糖熔化成无色透明的液态白糖后,停止加热,你有什么发现?继续加热,你看到了什么?黑色的物质还是糖吗?”

“变成紫色的米饭你敢吃吗?变成了蓝色的米饭还是米饭吗?蓝色的物质是碘酒吗?”

“生锈了的铁还是铁吗?你能设计什么实验证明铁锈不再是铁了?除了表面的现象,还有什么更有力的证据?”

“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溶液的颜色为什么变淡了?铁钉上的红色物质是怎么来的?没有浸入溶液的铁钉没有附着红色物质,说明红色物质是溶液中析出的,它是铁吗?”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关注学生反思、质疑精神的培养。反思、质疑引发了深层次的思考,能打破原来思维的平衡状态,出现活跃的不平衡,促发强烈的探究欲望,去寻求事实证据来证明自己的想法。

2.科学思维是一种实证思维,科学是讲求证据的,要以事实说话,结论必须建立在大量的事实基础上。

师追问:产生了什么新的物质?

小苏打和白醋混合的现象明显,让学生体会到了化学变化的奇妙和有趣,学生从剧烈的反应过程中,推断物质的变化是否产生了新物质,然后寻找各自证据验证自己的假设,从而达到提升认识和思维的目的。

师:刚才在实验中大家都看到白醋和小苏打混合以后会产生气泡,气泡里的气体会是空气吗?

生:不是,水里本来没有气泡,小苏打倒进白醋里才开始冒泡的,气泡里有空气产生。(把燃烧的细木条伸入玻璃杯,木条立即熄灭。)

生:这种气体能灭火。

师:像这样往下倒,是什么把火灭了?

生:有气体倒下来了,这种气体能灭火。

师:你看到这种气体了吗?

生:没有,但是它有点像水一样,会往下流动。

师:很好。这种气体与空气比较,你觉得谁重?

生1:比空气重。

生2:比空气轻,会飘上去,或者保持在空中。比空气重,会流下去,把火焰扑灭。

师:你想一想,如果是个氢气球,比空气轻的东西,它会往上飘还是往下沉?

生:往上飘。

师:密度比空气大的呢?

生:往下沉。

师:那我们这个实验,会把火熄灭,这种气体是往上飘还是往下沉呢?

生:往下沉。

生:这种气体比空气重。

师:实验后的白醋还是白醋吗?

生:不是,它的味道变了。

师:怎么知道它不是了呢?我们可以再加一点小苏打试试看。看看还冒泡吗?这说明了什么?

生:有点冒泡,再加就没有冒泡了,因为小苏打有沉淀了。

师: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新的物质,它是一种化学变化。

在这里,学生经历着一个个的矛盾冲突,经历着一次次的“头脑风暴”,经历着一次次的逻辑推理,他们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进行着理性思考,学生的思维显得全面、周密、严谨,理性思维意识得到了充分的培养。

3.用足够的证据证明猜想

铁钉生锈是本单元一个需要持续观察的实验。教师提早一周指导学生设计对比实验,保证每个对比实验有两个小组同时进行,及时记录。课堂上,教师让学生针对不同的现象进行自主分析,得出初步结论,经过交流分析,最后得出科学的结论:铁生锈是空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

通过“物质的变化”单元的学习,学生经历了一系列“猜想—设计—观察—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这是一个推理的过程、实证的过程和质疑的过程。让学生在规范实验操作的基础上进行实证意识的训练,让所有的争论最终靠科学实验来验证,用事实数据说话,学生的科学思维得到了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了提升,在学生的心底种下了一颗科学的种子。

责任编辑 满令怡

[作者简介] 石晶华(1974—),女,浙江新昌人,新昌县南明小学,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关注生本课堂,注重学生科学思维的发

猜你喜欢

记录观察证据
对于家庭暴力应当如何搜集证据
如何评价一堂体育课
从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看记录者应担负的责任与情怀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研究
提升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研究与探索
秦秀英:自己“记录”自己
“大禹治水”有了新证据
手上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