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班会活动营造德性生活

2015-09-10徐建珍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5年7期
关键词:班会选题目标

[摘   要] 德性生活,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教师要利用班会课给学生创造一片“德性生活”的绿荫,通过系列引领、问题引领、主题引领,多方触动找选题;在班会目标设定上回归生活,在设计立场上站在儿童视角,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较强生活能力的健康人。 

[关键词] 班会;德性生活;选题;目标;设计

德性,道德品性,指人的自然至诚之性。语出《礼记·中庸》:“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德性生活,是特级教师冯卫东首创的一个概念。冯老师这样描述“德性生活”:既有一定的理想性,有其“高于生活”的一面,又有“源于生活”和“为了生活”的另一面。它不是一种唯有品德高尚者乃至极少数“圣人”才能拥有的生活,而是大众通过一定的道德努力即可达到,具有较强亲和力,未必人人已有却为人人可有的一种生活——符合或在一定程度上超越基本道德伦理要求,有益于个人或群体实现幸福体验。

就像冯老师说的,我们的班会课是要给学生创造一片“德性生活”的绿荫,这片绿荫应该是一片脚踏实地、落地生花的实景,而不应是凌空踏虚、天花乱坠之谈的虚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较强生活能力、较浓生活气息的健康人、和谐人,这就是“德性生活”的目标。

一、选题来源:多方触动

综观时下的班会课,普遍存在着“剑走偏锋”的现象。一些班会课总是穿着华丽的“德服”,将德育捧上神坛,承载太多的“使命”。班会课要么成了批斗课、总结会,要么是教师拿着教案“依样画葫芦”,这些离开了本地、本校、本班土壤的选题,是难以营造“德性生活”的。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班会课的选题必须贴近实际教育教学的需要,贴近班级发展的需要以及学生的需要。这种需要往往来自于多方面的触动。

(一)系列引领

主题是班会活动的灵魂。学校的整个教育活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内容连贯,体现德育要求的逐步提高。在学校月主题的引导下,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自己的周主题。如,笔者所在学校将每年的二月份定为“规范月”,笔者根据自己班级发展的实际需要,制定了符合学生需要的周主题。班上学生普遍家庭条件较好,过年期间得到的压岁钱少则几百元,多则上千元甚至上万元,如何让这部分钱用得恰到好处,笔者基于这种考虑制定选题——“我是小小理财家”。另外,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还选定了两个主题“勤俭是咱传家宝”“好习惯·坏习惯”。学校整个教育活动就是一个有机整体,教师在选题制定时要考虑到班级主题与学校主题之间的连贯性,并符合实际教育教学的需要。

(二)问题引领

很多主题班会就像一台小型联欢会,一会儿演小品,一会儿说相声,一会儿讲故事。学生玩得起劲儿,课堂却没有起到多大的教育效果,究其原因,在于班会选题过于大、空,针对性不强。笔者看过一篇《班会,帮助学生真实地成长》,里面讲述作者通过两堂班会课帮助学生成长的故事,很好地诠释了“有触动才会有行动”这句话。首先,班会主题的选定是基于班上学生抄袭现象严重的实际,开展“审判抄袭”班会;经过第一次班会,学生对诚信的认知提高了,但诚信素养尚未提高,针对这种情况又开展了第二次班会。

教师在举行主题班会前必须做好调查研究,把握学生的关注和需要,同时紧密关注班级动态,营造积极健康的班级舆论导向。去年开学,笔者新接了一个班。这个班学生和其他同年段的班级相比,不管从成绩上还是其他竞赛方面都远远落后,全班除了个别尖子生,大部分学生抱着“破罐子破摔”的心态,对学习缺乏自信。笔者抓住这个教育契机,在班上开展以“张开隐形的翅膀”为主题的班会,组织开放的组团活动,故意在过程中设定“意外”,由“一个学生因为看不到自身的优点而无法找到自己的团队”引出主题,借鉴“韦尔奇的故事”,让学生融入故事场景中,与人物共同经历,共同体验,同时跳出问题看问题,寻找自己的闪光点。

(三)主体引领

人的能力来自于实践。组织主题班会,可能会出现很多问题,但不能因噎废食,让学生失去锻炼机会。去年开学初,笔者所在学校面向全校教师、学生、家长发放了一份调查问卷“影响孩子人际关系的习惯”,得票最多的选项是“缺乏宽容心,不善于主动和解”,这种现象在笔者的班级尤为严重。例如,两名学生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事闹得不可开交,大打出手,甚至绝交。针对调查问卷反映的问题,为了调整学生的心态,笔者在班内开展了一系列影响学生人际关系习惯的活动,发动全体成员出谋划策,共同参与设计一堂以“退+让=宽容,有容乃大”为主题的班会活动。这节班会其实是前期所开展的关于“影响孩子人际关系的习惯”调研的延伸。由于班会主题贴近学生实际,且活动都是学生亲历亲为,所以他们在“成长感言”中发自内心地说道:“宽容=退+让。”“宽容=友谊+快乐。”“宽容就是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这些是对宽容的真实感悟,也是情感的自然流淌。

二、目标设定:回归生活

德育的目标有若干子系统,包括道德教育素质目标、法纪素质目标、心理素质目标、思想素质目标以及政治素质目标。这些子系统又包含各项具体的要求,便于操作衡量和评价。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往往过于浮华,承载了太多的“使命”,这种现象在主题班会中尤为突出。在这里,笔者引入两节同是以“爱家乡”为主题的班会课:《知我家乡,爱我家乡》和《我骄傲,我是温州人》,以做对比。

[主题班会一]《知我家乡,爱我家乡》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经历参观、访问、调查,全面研究大石乡的山山水水、今古传奇、民风民俗,以及当地人们的理想,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和建设家乡的意愿,锻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社会活动的态度,提高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

3.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奉献精神。

4.引导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参与社会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主题班会二]《我骄傲,我是温州人》活动目标:

1.通过成果展示和现场调查,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温州的巨大变化。

2.在学生自由讨论的基础上,分析温州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增强建设家乡的决心。

3.以此为契机,让学生讨论建设家乡的做法,制定本学期的目标。

乍一看,《知我家乡,爱我家乡》立意高、奇、全面,但仔细琢磨不难看出,如此多的目标很难在一堂课里落实到位,这不就是我们常说的假、大、空吗?教师面对的是孩子,不能以成人的标准要求他们,否则说者言不由衷,听者无动于衷。而《我骄傲,我是温州人》一课,着力于生活中的细节,与学生生活贴近,在细节之处触动学生。影片《列宁在1918》中有一句话:“面包会有的,牛奶也会有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就是这么平凡的一句话,激起苏联人民排除万难建设家园的决心,远远胜过一些看似崇高、动听的口号。班会目标也是一样,应回归生活,回归学生。

三、设计立场:儿童视角

好的班会课设计应该是引导和促使学生回归天性,站在儿童的视角去设计“德性生活”,给他们一个展示“真我”的平台,说自己的话,引领学生在道德的“最近发展区”里“跳一跳,摘苹果”。反之,那些远离儿童世界的班会课,实则是成人假借孩子的名义上的说教课,此举犹如隔靴搔痒,不可能在儿童心湖里荡起一丝涟漪,反而面临“话语失效”的尴尬。例如,某地一位大学生暑假赴边疆支教,中途不幸遇难,某小学四年级以此设计了一堂“我向英雄学习”的主题班会,课后,一学生疑惑发问:“向英雄学习,是不是我也要死?”不管这节班会课的最终效果如何,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它的设计立场远离了儿童的价值观。班会设计需要与儿童的精神、生活紧密相连,触及儿童的心灵,这样才能引领儿童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进而营造适合儿童的德性生活。

参考文献

[1]丁如许.探寻新形式——打造魅力班会课[J].班主任,2010(11).

[2]郑学志.小学主题班会设计与组织[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李贵妃.有效开展主题班会的案例反思[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

责任编辑 张淑光

[作者简介] 徐建珍(1981—),女,浙江青田人,青田县实验小学,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班会选题目标
班主任如何有效开展主题班会
初中生主题班会创新策略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谈诗词的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主题班会共话中国梦
微班会:管窥班会的现实与未来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