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智力障碍学生开展职前指导的思考与策略

2015-09-10徐明华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5年7期
关键词:智力障碍社区资源特殊教育

[摘   要] 轻中度智力障碍的学生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后同样需要就业,特殊教育工作者应该对他们进行人际交往、合作意识、职业道德、工作技能、安全保护等方面的系统训练,使他们具备基本的就业素质,从而顺利就业和融入社会,提高他们的独立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带领智障学生走进社区,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下观察、体验,形成正确的理性经验,无疑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最佳途径。

[关键词] 特殊教育;智力障碍;就业指导;社区资源

智力障碍的学生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后,他们的独立生活水平是检验特教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而轻中度智障生通过系统培训能否顺利从事简单的工作,又是衡量他们独立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核心要素之一。反观当前的学校培智教育,教师或家长囿于安全或面子,仍旧固守室内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程式,采取“圈养”的模式,无疑对智障学生顺利融入社会、独立生活形成了致命的桎梏。

一、对智力障碍学生毕业就业的思考

对于即将毕业的智力障碍学生而言,他们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哪怕是在模拟情境下习得的,到了实际中若不会迁移,仍然不能自动适应社会的要求。同时智力障碍者自小缺少自律以及社会行为的训练,依赖、任性的性格倾向在他们身上得到充分体现,一旦置身于复杂的社会,他们必然手足无措,缺乏适应社会的行为,实现回归社会的教育目标也就成为了空想。

教师应当认真践行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带领学生走出教室,依托社区资源,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在社区实际生活环境中训练学生熟悉社会的知识结构和探究方法,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 [1]不断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使学生人格臻于完善,为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职前指导培训的主要内容

一直以来,不少智力障碍学生在通过一定的学习后都能进入厂企和社区工作,他们能从事简单机械的劳动,并且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通过对这些学生的跟踪调查和科学分析,普遍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对智力障碍的学生上岗前需要在人际交往、合作意识、职业道德、工作技能、安全保护等方面进行系统训练,组织他们走进社区,在实训中获得行为的改变,提高他们基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实现就职社会,从而获得生活质量的提高。

(一)人际交往和合作意识。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各种表达符号。在彼此交往的过程中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取得别人的信赖是生活成功的基础。智力障碍者由于发育迟缓,听觉分化差,导致他们都有不同程度上的语言障碍,具体表现为表达能力差、吐字不清、词汇贫乏等特点。因此就业前主要训练的是在单位中与人交流的能力,其中听懂并执行指令是最基本的要求,在熟悉的环境中训练其发出信息的技巧,不仅告诉他们见到熟悉的人要打招呼,而且要用恰当的词语。[2]

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绝大部分的工作必须通过许多的合作才能完成。在人和人的交往过程中,共同完成任务的经历、成果的分享和责任的共同承担是培养合作意识的有效途径。由于语言表达缺陷、先天性大脑发育迟缓等原因,智力障碍者在能力、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相对于正常人都处于劣势,他们在工作岗位上更需要得到常人的支持和帮助,“合作”就成为他们战胜困难、完成任务、享受成功的必要途径。[3]强化智力障碍者“合作意识”的培养,使他们能够主动配合、分工合作,也就成为特殊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二)职业道德和工作技能。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是对人们思想和行为进行评价的标准,是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教育和内心信念来维持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是:“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对即将走上社会的智力障碍者来说,当务之急是让他们做到职业道德的前两个要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在社区实境训练中,智力障碍者零距离接触形形色色的人和事,让他们身临其境,正确看待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和岗位,确立强烈的职业责任感,以使将来在职业岗位上尽职尽责,认同自己职业的社会价值,这是职业道德的核心和基本前提。敬业才能爱岗,爱自己的服务对象,才能忠于职守、乐于奉献。诚实守信即诚实劳动,守信用,讲信誉。诚信是培养智障学生职业态度的起码要求。

掌握一定的工作技能是智力障碍者适应社会的重要基础。在对他们进行岗前技能培训的时候,教师必须贯彻差异性原则,需要根据每一名智力障碍者的个性差异确定从事何种工作,再进行系统的个别化科学训练,让他们掌握必备的工作技能。

(三)自我保护和心理健康。智障学生的适应行为明显要低于同龄人,在社会互动、情感发育、运动发展等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但是只要他们融入社会就必须与正常人一样体验着社会交往中的情绪和问题。[4] 而认知能力的不足限制了他们对某些环境的适当反应,因而给予他们应有的心理健康教育,让他们学会调整心态,更好地融入社会,成为适应社会、独立自主的人十分必要。所以着眼于适应社会的基本品质和行为,着重培养智障学生的文明礼貌、自信勇敢、辨识善恶等基本从业素质,做到更好地保护自己、解决焦虑和恐惧、避免不必要冲突的发生、对行为后果的预料等就成了岗前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5]

智障教育的首要目标,是使智力障碍学生能自立并为主流群体所接纳(即顺利融入较为复杂的社会)。研究人员发现有一半以上的智力障碍学生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情绪、行为和人格等方面。心理的调节、情绪的控制、对压力的承受以及人际关系的处理是他们是否能成长为社会成员的重要因素。对智力障碍者来说,发展适应性行为、形成健康的人格、改善心理健康水平有助于其上岗后顺利从业。

三、实训活动原则

要使智障学生职前培训指导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只有遵循特殊教育本身的规律,在正确的教育原则指导下,才能实现预定的目标。

(一)主体性原则。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指导、以活动为载体的原则。学生是活动的主体,一切训练活动都要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前提下,通过学生自主参与来实施。

(二)差异性原则。每一名智障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力也呈现出个性化,我们必须根据其现有发展水平来确定训练方法,并且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

(三)成功性原则。实践活动的每一个阶段,都要让学生有明确的、适合自己的努力目标,并鼓励指导他们通过努力获得成功。

(四)民主性原则。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需要、兴趣,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的心理氛围,唤起他们发展的内在动力。

四、操作实施策略

让智力障碍者顺利融入生活,真正使他们能够在社会大环境中“健康生存”,需要特殊教育工作者共同不懈的努力,在真实社区环境中科学全面地辅助他们触摸社会、了解社会、思考社会、融入社会,真正参与社会生活。

学校要将“岗前培训”作为一门校本综合课程来实施,具体运作模式为“机制保障—确定目标—制定方案—建立基地—系统训练—目标达成(结果反馈)”。

(一)机制的完善。要保证“岗前培训”课程的顺利实施,完善相应的长效机制是基础。学校可以成立校本课程实施领导小组、安全领导小组、课题研究小组、实施合作小组,并且邀请社区有关领导和志愿者以及学生家长参与进来,争取得到他们的协助和支持。同时要考虑到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将在社区实践中的安全当成头等大事。因此完善的应急救援预警、责任追究制度必须跟上。

(二)目标的确立。教育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生活质量为指导思想,关注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个性特点和实际就业需要。学校要确立使学生获得必需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岗前培训”课程目标,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就业准备,成为一个“社会人”。 “岗前培训”课程内容可以分为“人际交往、工作技能、职业道德、安全保护”四大板块,整合近九年的学校生活中已经形成的知识经验,制订个别化职前教育计划,组织学生进入社区,以学生活动为主体,通过观察、调查、实践操作和亲身体验,提高他们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三)方案的制订。制订科学的实施方案是确保目标达成的关键所在。在学生毕业前的一学期,学校可以规定每天下午为学生实训时间,分组进入社区活动。开学初由学校校本课程实施小组组织相关老师集体研究,确定每周的具体实训内容,明确目标,提出要求,形成详细的、可操作的总方案。随后由班主任和协同教师讨论制定现场实训活动程序,明确分工和职责。每周五下午再由分管牵头召集参与老师反思一周工作,深入了解目标完成情况,对学生进行客观评价。

(四)基地的建立。要使“岗前培训”课程高效实施,学校应当根据课程四大板块的需求,积极利用社区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在社区中开发和建设实训基地。针对基地的育人功能、教育潜力以及学生生活实际、兴趣追求等要求,与社区卫生所、消防队、快餐店、银行、敬老院、宾馆、干洗店、企业等场所进行积极的沟通,获得他们的大力支持,成为实践基地。合作单位要密切配合,按照学校提出的要求,提供活动所需的场所、交通、人员、经费等支持。

(五)活动的开展。学校要根据培训计划,联系实训基地,可事先由两位负责教师现场考察,与支持单位进行有效沟通,明确需要他们做什么,对他们有哪些要求。等前期准备工作完成后,再组织学生到实践基地体验工作环境,了解岗位职责,形成职业意识,提高工作技能,强化职业道德。同时培养他们与人合作的意识和提高他们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

例如学生在快餐店通过现场观摩,知道了食品从采买、择洗、加工、分餐、打包、外卖等流程,体验到工作人员的辛苦、各流程之间的合作、食物的来之不易。之后学生在师傅和教师的指导下,直接参与快餐全过程的制作,通过反复实训,学生在基本掌握了制作快餐的技能的同时还潜移默化地受到职业道德的教育,如师傅们的辛勤劳动、尊重别人、遵守操作规范、安全生产等。再如引导智障学生自己到社区医务室看病,就是训练他们进行自我保护和人际交往的途径之一。在问诊交流过程中,学生经过多次训练,逐步能够自主地运用恰当的词语问候医生,清楚有序地表达自己的信息(姓名、性别、年龄等)和身体状况。

(六)成果的反馈。通过一定时间的针对性实训后,会有部分智障生毕业后直接进入了社区的私营企业(如电子厂、保洁公司、宾馆、干洗店、宠物店等)从事简单的劳动。学校课程实施领导小组要定期去学生所在企业走访。一般用人单位都会反映他们不怕吃苦、工作兢兢业业、能与他人和谐相处,学生们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也会得到其他普通人的一致好评。而对于表现不尽如人意的学生,学校和教师要予以高度重视,要加强分析研判,采取有效妥当的措施,对学生进行再教育或对工作环境进行再调整。

调查研究表明,智障毕业生,除残疾程度特别严重的外,基本都能妥善就业,这说明依托社区资源,强化对智障学生的职前训练对促进学生就业工作成效显著。

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和调整课程,加强就业所需要的针对性教育,加强校企和社教合作,为智障学生提供必要的就业支持,是新时期特殊教育工作的重点。社区是社会的缩影,有着学校无可比拟的优质资源,是残疾学生融入主流社会的重要场所。今后怎样更好地利用这一资源,夯实智障学生的就业基础,仍将是教师持续思考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刘佳芬.培智教育社区化的达敏实践研究[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59-60.

[2][4]张树伟.智力障碍者就业前家庭准备教育[J].特殊教育,2013,(5):24-25.

[3]刘丹丹.在特色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J].现代特殊教育,2013,(10):57-59.

[5]张晓成.中重度智障学生社会本位课堂的探讨[J].现代特殊教育,2014,(7-8):28-29.

责任编辑 范宏芳

[基金项目] 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期课题“利用社区资源,提高智障学生生活适应学习有效性的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2013JK10-L116)。

[作者简介] 徐明华(1971—),男,江苏如皋人,如皋市特殊教育学校,特教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智力障碍学生教育。

猜你喜欢

智力障碍社区资源特殊教育
有效利用社区资源拓展大班主题活动实践研究
试论提高智力障碍儿童语言沟通能力的措施
让社区资源成为提升幼儿人文素养的宝库
特殊儿童早期教育中的立法制度建设初探
关于特殊音乐教育师资培养的个人见解
新时期我国特殊教育职业学院档案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成都市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现状调查
高中生物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
研究精神发育迟滞患儿智力障碍程度及其影响因素
艺术治疗在智力障碍、自闭症人群艺术教育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