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朱熹教育思想对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的启示

2015-09-10郑荣恩

语文教学之友 2015年9期
关键词:朱熹课外课文

郑荣恩

《语文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参与教学改革,研究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笔者试图从大教育家朱熹的教育思想中寻求一些方法,以求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朱熹是中国近古一位百科全书式人物。他的教育思想,特别是读书法,历来为学者所借鉴。我们应当认识、了解朱熹的教育思想,并将其丰富的教育思想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来。

一、“熟读精思”对预习指导的启示

朱熹主张熟读精思。他认为,读书“须先熟读,继以精思”。熟读,要读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精思,要思到“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他说:“读书须读到不忍舍处,方是见得真味。若读之数过,略晓其义即厌之,欲别求书看,则是于此一卷书,犹未得趣也”。朱熹强调读书必须坚持不懈、反复阅读,才能掌握书中义理。若浅尝辄止,就决然不能掌握义理、获得知识与能力。

熟读精思首先应该读,其次才是思,在预习过程中,读尤其重要。只有对作品语言反复阅读、理解和感受,对名篇佳作诵读、熟记、背诵,才能增加审美感受,增强思考意识,逐步形成语文能力。在课文教学前,我总是强调熟读,要求学生至少读上三遍(初读——再读——三读),并在班上开展了课前预习活动,引导学生自拟预习提纲,明确预习内容与要求,将精思要求贯穿这一过程。如在预习《智取生辰纲》一课时,指导学生拟定以下预习提纲:⒈初读课文及注解,自学生字词;⒉再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⒊三读课文,结合课后“思考、练习”,从文中找答案;⒋读后,将疑问写在预习本上;⒌查阅《水浒》,了解杨志、吴用等人物故事。这样,学生预习不仅有明确方向,而且也培养了阅读与思考能力。经过几次实践后,他们便初步掌握了预习方法。在此基础上,立足于课堂教学,进一步教给学生深入的预习方法。如怎样在朗读中感知、体验,怎样在文中圈点批注,怎样把握课文脉胳,怎样抓关键词联系上下文品味语句、理解课文主旨,怎样查阅资料帮助学习,怎样提问等。学生在掌握了方法后,在预习中便可得心应手,逐渐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二、“感物道情”对情景导入的启示

朱熹在论“乐”之起源和本质时说:“诗者,人心之感物而形于言之余也。”他认为,《诗》是“感物”的结果,而“感物”活动产生于“人心”,是创作者审美情感、意蕴的建构过程。《诗》就产生于创作者“感物”之上,形成于“道情”之中。这为正确理解《诗》提供了一个理论前提,也给我们课堂导入带来了启发。

导入是课堂创设意境的突破口,尤其是情景式教学导入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教师登台,就采用生动的导语,或是配以多媒体的音乐和画面,在和谐的氛围中酝酿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或情绪,学生则会由此产生一种情感反射,形成一种与教材内容相契合的情绪氛围和情感体验,为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在教学李清照《武陵春》一词时,我开始便用一张春天风雨过后落花遍地的幻灯片,配以钢琴曲《暮春之吟》,再深情朗诵《葬花吟》一词:“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导语的情与眼前的景诱发了学生的主观情感,这种情感渗透到诗歌教学中是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的情感交融,共鸣升华,形成了一个“暮春”的情感意境,这样就很容易使学生进入学习的氛围。因此,感物道情式情景教学对培养学生情感,启迪思维,发展想象,开发智力等方面确有独到作用。

三、“示始正终”对问题设解的启示

朱熹曾说:“师友之功,但能示之于始,而正之于终尔,中间三十分功夫,自用吃力去做。”他认为,教师的任务在于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教师对于学生,只是起引导、启示、指正、释疑的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做学问要靠学生自己,应该让他们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自学、实践上;当他们有疑问时,教师与他们一起商量,当他们引路人和证明人。这就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先要独立思考,待自己寻求不到答案之后再问老师,这时教师应给以详尽的解答。对于教师来说,我们应给予发问者充分的肯定与鼓励,不可用成年人的思考水平和思维习惯来评价。当然,我们也不能消极地等待学生发问,所谓“问则对,不问则述”,如果学生不问,教师就可以采取“启发问对”的方式,以激发学生思考积极性。现在,不少语文教师提出“主问题”式阅读教学理念,通过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来带动全篇文章阅读的教学模式,这无疑是阅读教学的新举措,对语文阅读教学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躬行践履”对课堂训练的启示

朱熹说:“为学大抵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他教育学生,读书要实究其理,行己要实践其迹。在他看来,读书穷理是手段,躬行践履是目的。

之于课外,躬行践履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掌握和情感价值观的建立,对于增强其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之于课堂,躬行践履也包括课堂上文本情境的再现。如在教《我的叔叔于勒》时,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等,看起来似乎已经没什么可学了,我忽然灵机一动,让他们表演一个课本剧。表演之前,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依照选定的情节,组长安排好演员,大家共同提炼台词,设计动作;表演时,其他小组成员观看,并做好观摩记录;表演结束后,小组先自评,然后小组之间再进行互评。结果同学们热情高涨,他们以出色的表演将几个人物表现得栩栩如生,既增加了才能,又锻炼了想象力。像这样的课,想必学生印象是比较深刻的。此外,躬行践履还包括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解析语句、语段及文本时要重视语法知识的渗透;指导写作时要重视表达方式、修辞方法的训练与运用等。

五、“以类而推”对课外拓展的启示

朱熹把从已知中推论出未知的方法,叫做“以类而推”、“推类以通之”。他认为事物的规律具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只有在认识同类事物的一般道理时,再认识个别事物的特殊道理,才算真正认识了这类事物。这种将知识进行演绎与归纳的“以类而推”法,为我们进行课外拓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常言道,语文学习三分靠课内,七分靠课外,得法于课内,发展于课外,这充分说明了课外拓展的重要性。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应要有意识地抓住课内与课外中存在的联系点引导学生阅读写作。在阅读上,可引导学生阅读相关主题的文章,领略其他作家演绎出的不同风貌;阅读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辨识其前后创作风格上的异同;阅读相同文体的作品,强化已掌握的文体知识和阅读方法。在写作上,可选取精彩语段,引导学生进行仿写;可结合文章留白,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扩写情节;可结合课文的行文格式,布置相同文体的习作等。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以类而推的做法。

总之,要搞好语文教学,就要不断思考探索,总结经验,寻找一条真正适应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或许,这就是朱熹带给我们最大的启示。

(作者单位:尤溪县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朱熹课外课文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春日
EnglishReadingTeachingBasedonSchemaTheory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朱熹治足疾
取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