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管理“手机”课堂

2015-09-10耿立英彭永东关学敏

考试周刊 2015年99期
关键词:手机密码现象

耿立英 彭永东 关学敏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为了交流的方便,发明了各种设备和软件,手机便是其中一种。就如同任何一种发明一样,手机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亦有弊。一方面手机的确给大家带来方便,可以随时随地地上网交流,处理文件,但是在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负面效应,这种不利对于课堂的学习——尤其是大学课堂尤为突出。经常听到不少老师抱怨:学生只知道低头看手机,认真听课的学生越来越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听不懂,看不进去。这种现象对于对口生源来说比较普遍,这些学生来自于职业高中,所学基础知识并不牢固,有不少人是父母逼着考大学,目的是取得大学文凭后圆父母的大学梦,或者回家托关系找个相对稳定的工作,这部分学生走进大学后再学习理论性较强的学科(比如数理化及相关的学科)时会感到很难接受,听不进课,也听不懂,所以在上课时就会做一些与课堂学习无关的事情,而玩手机是最理想的消磨时间的方式。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经过调查,在高中阶段,有很多学生听高中老师描绘大学生活,经常把大学描绘成非常美好的令人向往的生活:可以快乐地度过每一天,学习很轻松;可以花前月下,和心爱的男(女)生约会;可以自由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参加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不再受父母老师的约束;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压力很小……使很多学生认为经过多年的寒窗苦读,终于熬出头,可是真正走进大学校园后,才发现理想和现实的落差竟是如此之大,在大学里,学习压力还是存在的,课程安排很多,课余生活并不像高中老师描绘的那样丰富多彩,所以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学生选择随波逐流,放弃一些难度较大的学科,成为课堂上的“低头族”。

课堂没有吸引力。有些教师在教学时不懂得运用教学方法,尽管自己的学术造诣很高,知识储备也足够强大,但是在上课时只知道照本宣科,没有将自己的学科研究深入浅出地融入课堂教学,不会列举生动有趣的实例,不会引导学生思考和学习,还是沿用以前的教学方式——“满堂灌”,结果势必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在课堂上玩起手机。

当然,造成“手机”课堂的原因还有很多,最主要的是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较弱。由于从小就依赖父母,一旦离开父母和老师的监督,尽管已经年满18岁,但是心理上还没有真正达到应有的生理年龄,不知道规划自己的未来,看不清自己究竟需要什么,处于迷茫的状态……那么,在人们越来越离不开手机,学生上课时越来越多地成为“低头族”的大背景下,如何让学生放下手机,回归课堂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问题。应该如何应对学生在课堂中玩手机的现象呢?

明令禁止学生上课使用手机。有些老师会直接禁止在课堂上使用手机。尽管很多学校都禁止上课玩手机,甚至将教学区进行屏蔽,但是有很多学生会事先将影片或游戏下载到手机中,所以屏蔽并不是一种理想的禁止手机的办法。因此,有些老师会建议学生将手机放进一个纸袋中,等下课时再领走,但是在现实中操作起来也颇费事,因为下课时间有限,还有错拿手机的现象,所以最好的办法是不允许学生将手机拿出来,如果拿出来后会让学生离开课堂并且减少平时成绩。或者是如果抓住学生违反了手机使用规定,就将手机进行没收,等到学生完全承认错误并且保证下次不再违反规定时再交还给本人。

锁住手机密码或者给学生设定手机密码。在课堂上看到学生玩手机,可以将学生的手机拿过来,如果学生自己设定了密码,则故意将密码输错使手机锁定;如果学生没有设置密码,则给学生的手机设定密码保护,这样学生就不能打开自己的手机,等到下课后再告诉他。

学校出台相关政策。有时候,教师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当整个校园的环境都改变了,那么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现象才有可能得到改善,这就需要由学校出面制定相应的制度以约束学生使用手机的行为,并且成立相应监管委员会。

提高课堂的吸引力,使学生自愿地放弃使用手机。有时候,学生并不是不想学习,而是实在听不进去,这种现象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学习中尤其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变得尤为重要。那么,老师应该考虑如何增强自己课堂的教学效果,如何将学生吸引到课堂中。用一些通俗易懂的故事和实例印证高深的理论知识,加深学生理解,引起学生兴趣,使他们认为学习该课程非常有用。

让手机成为有用的助手。随着手机功能的日益强大,手机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所以有时候在课堂上看到学生使用手机并非完全是坏事,在上课的时候我经常看到学生使用手机,虽然有学生的确在用手机玩,但是大部分学生在用手机拍照。因为大学课堂知识容量很大,并且辅助多媒体和图片,如果边记笔记边听课,那么什么也干不好,所以当老师讲一页新的幻灯片时,学生可以用手机拍下来,回去仔细研究,而在课堂上专心听课就行,这样就摆脱传统听课模式,在更短的时间内学习更多的学习内容,同时省去大量记笔记的苦恼。

总之,“手机”课堂现象在大学校园普遍存在,尽管带来方便,但是更多的是给学习造成负面效应,如何充分利用手机,使不利因素变为有利因素是一个非常伤脑筋的问题,也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手机”课堂的问题,必须教师、学生、学校、教育系统乃至整个社会全面合作,同时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短时间内不能解决。

猜你喜欢

手机密码现象
密码里的爱
密码抗倭立奇功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苹果手机黑产案件侦查与法律适用研究
例谈没收手机引发的师生矛盾冲突
关于高校体育课堂“手机”现象的思考
手机锂离子电池充电电路的设计与实现
密码藏在何处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夺命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