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穿古诗

2015-09-10高文彬

考试周刊 2015年99期
关键词:隐者做学问韵律

高文彬

摘 要: 古诗极富美感,对小学生来说学起来很有点难度。如何用简单的方法帮学生快速进入诗歌描绘的情境,与作者心灵交汇,相互融合,产生共鸣?作者尝试使用“五读古诗”法,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摘 要: 小学 古诗教学 “五读古诗”法

古诗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因此,古诗文的积累会增强儿童对美的鉴赏力,从优美的诗句中感悟人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小学语文新大纲在“附录”中推荐了80首小学生古诗词背诵篇目,这些诗有的寓意深刻,有的富有哲理性,有的寄情山水……总体而言,古诗表达形式重含蓄,诗文讲究凝练,充满画意。

由于古诗的形式体制、遣词造句等与现在的语言习惯差别很大,因此,古诗学习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如何创新古诗文教学方法,在学习古诗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古诗文教学走出困境?如何让学生进入诗歌描绘的情境,与作者心灵交汇,相互融合,产生共鸣,从而陶冶学生灵性,让学生真正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走进文学殿堂感受语文的魅力,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读准字音,读通古诗

这是所有课文教学都必须做到的,要求学生读准每个字的字音,然后把古诗连贯地、流利地读下来。

二、读出节奏,读出韵律

古人作诗讲究有板有眼有韵律,所以读诗要读出节奏、读出韵律,这也是古诗韵律美的体现。

如何给古诗划分节奏?对小学生接触到的古诗一般按以下方法进行:一是根据古诗的自然声律节奏划分;二是按意思划分。粗略地归纳,一般五言就是二三或二二一或二一二,七言的多数是二二三或者四三。当然,具体情况还要具体对待。

要想读出韵律,还需注意平仄。孩子还小,可以简单讲解、简单要求,如平声拉长,仄声短促。这样让孩子们初步感知古诗的韵律。

三、读懂题意,了解诗人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在古诗身上同样适用,有些题目就显示或暗示了古诗的主要内容或者诗人的主要思想感情。如“寻隐者不遇”,读这个题目,要先读正确:寻/隐者/不遇;然后理解“隐者”,再来理解题意——诗人拜访隐者而没有遇到。这就是这首诗的主要内容。还可以设疑留问:为什么要去拜访隐者?之后进入古诗学习。

要理解古诗,必须首先了解诗人的生平与经历。因为每个诗人所处的时代与人生经历不同,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也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语言风格。只有理解了这些,才能更好地体会出作者的感情。如学习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如果不了解诗人的经历,又怎能理解诗人的“喜欲狂”?

四、直译句子,读通诗意

对小学生而言,很多古诗都比较直白,借助一定的工具书都能自己读懂。老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用好工具书,之后用自己的话通顺地说出诗句的意思。

五、读出画面,感悟诗情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确,在小学生接触的古诗中,精练的语言背后常常藏着一幅幅画面。只有理解这些画面,才能理解诗人的情感。所以,在学生读通诗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找诗中有哪些人、哪些景,找出画面,之后老师引导学生品字析词,赏析语言,进而理解诗人的情感。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引导孩子们展开联想:想想相关成语、古诗句、作者的想法、语气……这样做,一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完成相关积累;二是有助于对诗人和诗歌的理解。

我这样教学《冬夜读书示子聿》这首古诗:

1.(在直译诗句的基础上)下面,请大家再次自由朗读这首诗,思考:读着每一句诗,你会想起什么?可以是成语、有关联的故事,可以是古诗句,也可以想象当时的情景。

生自读、想象。

2.交流(预设)

要求:先读诗句,说说这句诗的大意,之后说自己想到的。

第一句:古人学问无遗力。

生:(读诗句后)古人做学问“不遗余力”。

引导:“无遗力”让我想起了一个成语:(“不遗余力”)

师:做什么事不遗余力?”(做学问:读书、学习)

师:理解到这儿,你有什么感受?

生:古人学习十分勤奋、十分刻苦、孜孜不倦,不遗余力……

师:我记得我们学过很多描写古人刻苦学习的成语,谁来说几个?

(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借光、十载寒窗、闻鸡起舞、夜以继日……)

师:同学们积累的成语真不少,谁能简单讲一讲这些成语背后的故事?

(学生选一个说)

小结:古人读书做学问真是不遗余力、孜孜不倦。

再齐读第一句。

第二句:少壮工夫老始成。

生:(读诗句后说大意)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会取得成就。

引导:这是一个多么漫长的过程。这就告诉我们:学习需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锲而不舍、滴水穿石……)

师:是啊,真所谓“书山有路勤为径……”(生:“学海无涯苦作舟。”)

师:“读书破万卷。”(生:“下笔如有神。”)

(学生可能还会说出一些诗句……)

师:只有经过努力,方有所成,否则就会:“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师:让我们记住这一句:少壮工夫老始成。

过渡:看来,做学问真是一件苦差事,我还有一个问题:下了工夫一定能取得很大的成就吗?(可能不一定)因为:……

第三、四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师:“纸上得来终觉浅”,谁来告诉我这句诗的大意?(生说)

师:记得我们曾经学过这样一个有关历史故事的成语。(生:纸上谈兵)

师:主人公谁?结果如何?为什么?(赵括,四十万大军全军覆没)

师:再读!(生读这句)诗句的大意是:(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究还是不完善的)

师:那该怎么办呢?

生:绝知此事要躬行。

师: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通过实践才行,这样才能真正掌握知识。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老师、医生的成长:学校毕业,没有经验……

(师以自己为例,简述)

当然,赵括更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如果赵括来到我们眼前,你会怎么说他?

(要求用上“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师:是呀!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通过实践才行。“实践出真知”呀!让我们再一起读读这两句(生读)。

三、结语

我们好像看见在那个冬天的深夜里,陆游读书时突然产生强烈的感触,于是,他立即叫来自己的儿子,把他想到的语重心长地告诉他的儿子。让我们语重心长地读这首诗!(学生齐读)

陆游一番话让我们明白了?(生:实践出真知……)

这样教学既能深入理解诗句,了解诗人情感,又能借这一首诗学习、积累很多相关联的知识,可谓一举多得。

以上是我概括的“五读古诗”法,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变序。如在学生想象画面,深入理解诗句之时再介绍诗人的经历,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

总之,“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古诗教学必不可少的方法。情是古诗的魂,渗透在字里行间,与事、景交融,诸如爱国情、山水情、儿女情、朋友情、母子情等。教师只有带领学生尽情地读,一步一步、层层深入地诵读,引导学生认真体味,学生才会体会出作者的情,并产生共鸣,展开一定的联想和想象,从而真正读出自己的理解。

猜你喜欢

隐者做学问韵律
寻隐者不遇
《寻隐者不遇》续篇
写散文从做学问开始
寻隐者不遇
春天的韵律
基于阅读韵律的高中英语默读朗读教学实践
韵律之美——小黄村
做学问与搞创作
寻隐者不遇
韵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