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绵城市让我们不再“城市看海”

2015-09-10钱敏

人民周刊 2015年12期
关键词:内涝海绵雨水

钱敏

近年流行“城市看海”

“雨季一来,城市看海”是不少城市的通病。近年来,广州、武汉、北京、杭州等城市频繁遭遇强暴雨袭击,引发严重内涝,几乎“逢雨必涝,遇涝则瘫”。

2010年5月7日,一场“史上最强”的暴雨让广州35个地下车库变身“水库”,发生在中海康城附近的河涌水倒灌导致小区近400辆车被淹。随后,连续不断的降雨让广州水漫金山,严重的内涝让广州付出了惨重代价,损失高达100多亿元。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深圳也曾被淹得一塌糊涂,连到访的外国元首都不得不让人用小船把自己从大酒店救援出去。

2011年6月,武汉市连续遭遇5轮暴雨袭击,尤以6月18日~19日的大暴雨为烈,期间全市日平均降雨量达194.4毫米,88处地段渍水。6月18日,武汉1个小时内降雨约3亿吨,相当于两个东湖的水量。瓢泼大雨倾泻而下,城区积水严重,江城变成了真正的“江城”,被网友戏称“东方威尼斯”。微博上,武汉大学被戏称“海洋大学”“水上乐园”和“武汉水族馆”,更有好事者叫卖“门票25元一张”。当时,去往武大考场参加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考生不得不趟水进入。

2012年7月21日,特大暴雨侵袭华北,给京津冀地区造成重大影响。当天,北京降雨量达到自1951年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最大值。90座立交桥下的凹坑出现积水点,甚至有人因此殒命。暴雨给京津冀地区带来巨大损失,据报道,仅北京一地遇难人数就达79人。

2013年9月13日的一场暴雨让杭州主城区瞬陷汪洋,之后台风“菲特”的登陆再度使杭州暴雨倾城,多名网友在微博上发出水淹杭城的图片,其中西湖区被网友评为“受淹最严重”的城区之一。10月8日,运河、新开河、新塘河等多处河道及西湖水位全面超警戒,杭州西湖水位超过7.45米警戒线,湖水多处漫堤,出现历史上罕见的西湖漫水现象。

早在5年前,住建部就对全国351座城市进行过内涝情况调研,调研发现2008~2010年三年间62%的城市发生过内涝。“街上游泳”“路边捉鱼”“汽车变船”“地库泡水”……诸如此类的新闻不时见诸报端,不仅妨碍居民正常生活,城市形象也因此大打折扣。

海绵城市概念应运而生

一面是大量城市在雨季时面临内涝的窘境,一面却是我国有300多个城市属于联合国人居环境署评价标准“严重缺水”和“缺水”的尴尬现实。一“涝”一“缺”之间,考验的是城市管理者的智慧。

传统城市建设模式下,城市里到处都是硬化路面,一旦下雨,地面就会出现积水,每逢大雨,则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据了解,中国99%的城市都采用快排模式,雨水落到硬化地面后只能从管道里集中快排,许多严重缺水的城市就这么让70%的雨水白白流走了。以北京为例,这个内涝严重的特大城市其实年均降雨量只有五六百毫米,但这些珍贵的雨水却多数留不住。作为严重缺水的城市,北京在南水北调江水入京量突破5亿立方米的当下,仍存在不小缺口。如此多的用水靠从区域外抽调发人深省。

有人想,何不把城市建得像海绵一样呢?于是,海绵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顾名思义,海绵城市就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实现雨水在城区的积存、渗透和净化,提高雨水资源化水平,保护生态环境。

海绵城市建设已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从概念的提出到技术指南的出台再到试点工作的开展,政策的落实推进不断加快。国务院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提出力争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的目标;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上述目标要求。我国计划3年内投资865亿元,建设面积450多平方公里。目前,全国有130多个城市制定了建设方案,其中重庆、武汉等16个城市被列为试点。

来自德国的经验

“海绵城市”的概念并非凭空而来,国际上也有很多类似提法,比如英国的可持续排水系统,美国强调城市开发对自然要干扰最少的LID(Low Impact Development),也叫低影响开发,还有澳大利亚的WSUD(Water Sensitive Urban Design),又叫水敏感设计。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自然条件好,城市密度低,有大片林地、绿地,所以他们特别注重雨水的管理,针对蓄存,有一套完整的法规体系。当然,不管怎么提,其理念都是相通的。

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副秘书长王岚指出,海绵城市最主要的内容有两个,首先要把雨水保留下来,其次要做好处理。在雨水管理方面,德国走在了世界前列。德国城市都拥有现代化的排水设施,不仅能够高效排水排污,还能起到平衡城市生态系统的作用。德国的雨水利用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屋面雨水集蓄系统。收集的雨水经简单处理后,可作为家庭、公共场所和企业的非饮用水;二是雨水截污与渗透系统。道路雨洪通过下水道排入沿途大型蓄水池或通过渗透补充地下水;三是生态小区雨水利用系统。小区沿排水道修建可渗透浅沟,表面植有草皮,雨水下渗进入雨洪池或人工湿地,作为水景或继续下渗。

来自德国的特别关注于水元素的戴水道(Ramboll Studio Dreiseitl)将先进的雨水管理理念带到了中国,7年来积累了不少成功案例,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天津文化中心项目。

文化中心位于天津市中心城区河西区,毗邻天津市政府,占地96公顷。在该项目中,戴水道采取了生态水环境整体解决方案,具体包括两部分运营机制:雨水收集系统和中心湖循环及净化系统。照此方案,场地上(包括屋顶)超过80%的雨水通过沉淀管井的预处理、蓄水模块的调蓄、湿地的净化等一系列流程收集进入中心湖或调蓄外排入市政管网,整个系统可利用雨水解决湖体每年补水量总量的40%,节约了大量水资源。同时,还大大节省了周边市政的管网改造费用。据戴水道(Ramboll Studio Dreiseitl)中国区负责人孙峥介绍,生态水系统的工程建设投资额为8000万元,相比传统雨水管网升级改造的费用可节约近1.2亿元。

得益于整体水环境系统的削峰功能,进入场地的径流峰值可以从13m3/s削减至2m3/s左右。此外,中心湖还对场地雨水起到最终的调蓄作用。经过蓄水沟和中心湖的调蓄,场地内的洪水风险能得到有效控制。该项目于2012年5月20日交付使用,7月26日适逢天津遭遇近65年一遇的强暴雨袭击,城区多处被淹,交通瘫痪,天津文化中心成功经受了此次考验,同时论证了生态防洪的可能性。据当地出租车司机讲,在建成天津文化中心之前,该区域是地势低洼的游乐场,每年一到雨季都会被淹。

作为天津过去十余年间最重要的城市再开发项目,天津文化中心被天津市政府授予“杰出设计”荣誉奖项,它为中国城市如何在城市发展中进行雨水管理、区域开发的整合设计提供了宝贵的解决方案。“不同城市有不同的情况,降雨量、土壤质地、地下水位等条件都不同,应该根据自身情况因地制宜,不能照搬别人的经验。”谈及中国正如火如荼开展的海绵城市建设,孙峥提醒,“每个地区都应按照自己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技术策略,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将海绵城市的有效性、生态性体现到城市建设当中去。中国正面临世界级的生态修复及生态建设阶段,如何借鉴世界上已经经历生态建设地区的经验很重要,如果我们不能科学地、多学科地看待此次生态水环境建设,就会出现其他领域的环境问题,甚至社会问题。综合地、多学科地解决城市内涝只是海绵城市具备的最基本的功能共识,生态恢复、河流修复、宜居环境构建,最终才能使海绵城市与城市发展形成有效互动。不要为了海绵而海绵,而要为了环境而海绵,为了城市而海绵。”

猜你喜欢

内涝海绵雨水
农事 雨水
2021年1—6月日本海绵钛产销数据统计
解读“海绵宝宝”
超级海绵在哪里?
如果雨水先唤醒清明
海绵是植物吗?
神奇的雨水
国外应对城市内涝的智慧:从“驯服”到“巧用”
雨水
城市内涝的形成与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