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北京四合院文明的回归

2015-09-10雍熹

人民周刊 2015年12期
关键词:四合院通州区街道

雍熹

建设文化楼门、立体四合院的理念,就是要重塑邻里和谐、守望相助的情感价值观。

11月6日,北京市迎来2015年第一场雪,雪后的清晨路面格外湿滑。

通州区玉桥街道玉桥东里幸福艺居小区内的老人们扶着栏杆小心翼翼推开门,却被眼前的一幕感动了——一个个车用防滑脚垫铺在路面上,旁边还立着一块纸牌,上面稚嫩的笔迹一笔一画写着“爷爷奶奶,雪天注意路滑”。

记者从玉桥街道得知,自2007年推广楼门文化以来,小区的邻里之间从以往的“不相往来”到今天的“互帮互助”,孩子们也自发地参与家门口的建设中来,于是便有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老北京传统的胡同文化、四合院文化,是千百年积淀而成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体现。”玉桥街道办事处宣传部长西雪莲告诉《人民周刊》记者,随着胡同和四合院的消失,单元楼必然带来邻里文化的变化。建设文化楼门及其楼门客厅化、立体四合院的理念,就是要重塑邻里和谐、守望相助的情感价值观。

一个楼门单元拥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心统一起来很难”。实践8年来,今天的玉桥街道社区,一家的婚丧嫁娶楼门里的人都参与,年轻人出去一天都把钥匙放在楼门长手里……社区真正做到了“一单元一主题”“一楼门一特色”,彰显了文化社区、活力社区、和谐社区的区域特色。

2007年,时任北京市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岐山来到通州区就新城规划建设进行调研。王岐山说:要发动广大居民参与小区建设,共同创造和谐美好家园。

这之后,通州区从2007年开始建设“楼门文化”。“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通州区社会办副主任周庭桂向记者介绍,在通州区有1万多个“楼门客厅”,10多万户、40多万居民直接参与。

周庭桂说:多年的“楼门文化”建设,让邻居们从互不熟悉、互不往来、互不信任,变成了如今的互相交往、互相帮助、互相依赖,楼房回归成了四合院。

昔日不往来 今日全家福

“我们这个楼门就叫康乐之家,大家都说,走进楼门就感觉到家了。”11月15日,走进通州区玉桥东里幸福艺居小区,《人民周刊》记者推开15号楼3单元的楼门,73岁的楼门长潘淑清用手一指右侧墙壁,一张楼区居民的全家福,在初冬的北京,温暖得如家里客厅一样。

而几年前的幸福艺居小区,楼道里的墙壁上贴满各类小广告,走道里堆积着杂物,有的住户门前摆着五六袋垃圾,夏天楼道里更是气味恶臭,让人望而却步。而这里的邻里关系,也基本上是“老死不相往来”,更谈不上“和谐”二字。

就在当楼门长之前潘淑清除了因为楼板漏水上过一次二楼外,其他楼层根本没去过,她跑了近一个月才逐一敲开各家门,困难时更是“四顾茅庐”。

“潘淑清是玉桥东里社区幸福艺居小区的第一个楼门长。”玉桥街道办事处宣传部长西雪莲向《人民周刊》记者介绍,2007年,玉桥街道决定构建和谐社区,实现居民自治,让居民自己管理自己的社区。然而玉桥街道总共包括17个社区,常住人口近12万户,这么一个大摊子应该如何入手?经过反复商议,最终确定了“一楼一个楼门长”这个切入点。

2008年4月17日,焕然一新的幸福艺居小区15号楼3单元楼道第一次打开楼门举办对外展览,自此之后,这一天也就成了楼门的生日,每年此日全楼的人都会相聚在一起以文艺表演等多种方式庆祝这个共同的节日。

如今,玉桥街道辖区内的楼门已经实现100%的楼门都建成了文化楼门,100%的楼门有“一老一小”楼门长。50%的楼门建成精品楼门,50%的楼门做到家家户户全参与文化建设。

立体四合院回归

“就我们楼门这亲热劲儿,估计我是很难发挥作用了。”通州区玉桥南里社区南区一号楼1单元民事调解员高秀英,从检察院退休以来,发现社区和睦的邻里关系让她“余热”无法发挥了。

谈起这个小区发生的变化,每个住户都似乎有说不完的话。“最开始虽然每个单元都在政府的资助下装上了防盗门、墙体重新粉刷,然而邻居之间还谈不上什么凝聚力。”玉桥街道居民朱先生回忆。

楼门文化的产生并非一蹴而就, “打造和谐社区”的美好愿望,究竟应该如何实现,能达到一个什么程度,没有一个人心里有数。

玉桥街道办事处宣传部长西雪莲介绍,2007年至今的8年里,每个楼门从孤零零的一个楼门长,到治安调解员、政策讲解员、卫生管理员、文化宣传员、生活服务员“五大员”,到小楼门长的诞生,最终延伸至全体居民的全参与。“楼门文化”的雏形在街道、居委会以及所有居民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完成,原本每个人心中“一楼一个家,拥有一个立体四合院”的梦想在每个个体的点滴积累中成为了现实。

在“一长五员”的带领下,自觉参加楼门活动的居民越来越多,让居委会主任杨平印象最为深刻的一次还是建党90周年“康乐之家”推出的绣党旗活动。在举办活动之前,楼门长潘淑清用楼内集资所得的钱买来了所需材料,之后大家以接力的方式,一家教一家,一家传一家,从一楼一直传递到了六楼。

为解决居民实际生活问题,玉桥街道居民自发建设“刘姥姥温馨小屋”工作室,照看放学后小区内家长没到家的学生,为他们提供学习、休息、玩耍的场所,填补了“学生放学了,家长没下班”的看管空白,拉近了邻里关系,增强了相互信任,形成了“与邻为乐、亲如一家”的和谐景象。

小康文明新常态

孩子是民族的未来,是每个小家庭的希望。楼门文化,这一通州区首创的社区文化品牌,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上也动起了脑筋。在一个个看似狭小却温馨的“楼门”空间里,全区数以万计的青少年发挥特长,红红火火地参与到了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

从2007年起,玉桥街道、社区组织未成年人担任“小楼门长”,放手让他们布置自家楼道、维护楼内秩序,共涌现小楼门长1000余名。这些小楼门长又组织发动了更多的小伙伴用智慧和双手精心扮靓楼道,呵护环境卫生。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在“小楼门长”的岗位上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进一步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逐渐养成了热爱劳动和团结互助的良好品德。

如今,还有众多的“环保小卫士、文明小宣传员、文明小引导员、爱心小使者、家庭小孝星”。这些拥有“六小”头衔的孩子已不单是社区温馨大家庭的受益者,更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直接参与者。逢年过节“家庭小孝星”排着队,挨家挨户探望社区内的孤寡老人。

“小康文明在社区这个层面上,体现在居民素质的提高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上。让这两方面相辅相成,文化楼门建设是串连社区各项工作的一条主线。”通州区社会办副主任周庭桂告诉《人民周刊》记者,有健全的楼门长队伍,有楼门文明公约,有楼门文化阵地的要求,100%楼门居民自发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活动,构建精品楼门文化圈,推动楼门文化走出楼门,引领网格服务文化、环境文化、精神文明,形成小楼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的新局面。

“榜样就在身边”,西雪莲告诉记者,楼门文化就是想树立一批榜样,让大家看得见摸得着,让身边“凡人善举”的一件件小事入脑入心。

猜你喜欢

四合院通州区街道
产改进行时——通州区总工会打造全覆盖分层次的三级培训体系
北京乐成四合院幼儿园
热闹的街道
2018年北京市通州区居民吸烟现况调查
北京市通州区空气污染与医院门诊量关系初探
热闹的街道
一套四合院 引母女对簿公堂
街道等
南通市通州区粮油增产模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