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遗产看临汾(连载)

2015-09-10翟耀文

文史月刊 2015年12期
关键词:制陶平阳临汾

翟耀文

师旷,字子野,春秋时期“晋国杨地人”,晋国的“杨地”指的就是现在的洪洞县。现在洪洞县曲亭镇师村东有师旷墓,传说师旷死后被葬在那里。汉唐时期,人们在墓西侧又建了师旷祠。到清代中叶,祠墓已达到占地十亩的规模。可惜后遭破坏,现在仅剩十几株古柏与古墓相伴。

师旷是晋国的音乐大师,主要活动在晋悼公、晋平公执政期间,大约为前558—前532年间。师旷精通音律,对乐器、音律有极高的理解,曾创造了五音六律,对中国的音乐发展贡献极大,后人尊他为“乐圣”。

师旷自称是“瞑臣”,即盲人。史载他靠耳朵辨音,师旷的耳朵十分敏锐,辨别音律十分准确。他是一位重于艺术、敢于直言的音乐家。他不仅精通音律,而且琴艺十分高超。传说师旷弹琴时,马儿会停止吃草,仰起头倾听,觅食的鸟儿会停止飞翔,翘首迷醉,丢失口中的食物。

师旷是我国声乐文化的创始人,他著作颇丰,据《拾遗记》记载,师旷曾“撰《兵书》万篇”“述《宝符》百卷”,可惜大多流失。至今保存有《禽经》一卷、《阳春》《白雪》《玄默》等。师旷把音乐传播和道德联系在一起,他认为“靡靡之音”是亡国之音。师旷说音乐是通过各地风谣的交流传播德行的,应该使音乐传播的教化无处不到,使德行传播的既广又远。用音乐来咏唱德行,用礼仪来节制德行,只有这样才能使远近无处不归化。这是我国正统音乐观点的最早反映,也是我国早期声乐文化的精华所在。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中蕴藏着大量的传统声乐文化宝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师旷无疑是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最早的歌——击壤歌与诗歌文化

我国是诗的泱泱大国,最早的歌,大家公认的是击壤歌,传说这是远古时期的第一首歌。

在临汾城东北五里处,有一个村庄叫康庄。康庄村东头曾立有一块石碑,上书“击壤处”三个大字。系清康熙年间所立。民国期间,山西督军阎锡山巡视临汾时见原碑破损严重,曾复制一块立于原处。据说击壤歌就产生在这里;晋代皇甫谧在《高士传》记载:“帝尧之世,天下大治,百姓无事,壤父年八十余而击壤于道中。观者曰:大哉帝之德也,壤父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这就是传说中最早的击壤歌。也有人叫“壤父歌”“尧民歌”。汉王充《论衡》有记载,清人沈德潜在《古诗源》一书把它列为首卷。民国癸酉年重修的《临汾县志》记载:“平阳击壤遗风亭,今平阳邑张诺建,故址无存,今有击壤处三字,在城东康庄,给事杨二酉所书也”,进一步证实了尧民击壤而歌的可信度。

在帝尧时期,还流传许多歌谣,如赞颂尧的《康衢谣》:“立我丞民,莫匪尔极。不识不知,顺帝之则。”传说尧所作的座右铭:“战战栗栗,日谨一日。人莫踬于山,而踬于垤。”和他所作的《神人畅》:“清庙穆兮承于宗,痫祷进福求年丰。百寮肃兮于寝堂,有景在坐敕予命,钦哉昊天德不隆,承命任禹写中宫。”虽然这两首歌谣是不是尧亲自所作还需要进一步考证,但这足以证明,在帝尧时期歌谣已很盛行,且临汾就是我国诗歌的发源地。

最早的鼓“威风锣鼓”——尧王嫁女与鼓乐文化

鼓乐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悠久的鼓乐文化中,有一种震天动地、气势磅礴的锣鼓,就是威风锣鼓。

据史料记载,威风锣鼓产生于帝尧时期的临汾。传说,尧的两个女儿嫁给舜,舜居住在洪洞万安神里村,帝尧二女娘家在洪洞甘亭的羊獬村。每逢农历三月初三,万安村婆家总要敲锣打鼓把二位娘娘送回娘家,叫“送娘娘。”羊獬村也敲锣打鼓迎接,叫“接姑姑”。农历四月二十八日,羊獬村娘家也要以同样的礼节把二位姑姑送回婆家。万安村也敲锣打鼓迎接。由于接迎娘娘都以锣鼓相送,以示威风,从那时起就有了威风锣鼓。“接姑姑送娘娘”礼仪流传至今。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和四月二十八,洪洞县这两个村都要搞两次“接姑姑、送娘娘”活动。规模宏大,热闹非凡。尧时期国泰民安,生活在黄河流域汾河两岸的人们,为了举行祭祀以及庆祝五谷丰登、婚丧嫁娶活动和庆贺新年佳节,就创造了自己独特的鼓乐——威风锣鼓。

鼓乐文化产生于临汾还有一个佐证,在陶寺遗址出土的文物中有土鼓6件,其中5件出在尧早期的5座大墓中,另一件出自大墓近旁的一座早期中型墓。土鼓为泥质陶,呈灰色或青灰色,陶质坚硬,叩之有声。临汾的威风锣鼓之所以流传如此悠久,大约有4500多年历史,是因为它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浓厚的乡土气息为广大群众所喜爱。在平阳大地,几乎村村都会打威风锣鼓。临汾的威风锣鼓曾出席首届农民运动会开幕式、第11届亚运会开幕式,在天安门广场参加国庆四十周年大型庆典,轰动了全国,震撼了世界。现在临汾的威风锣鼓已威震四海、名扬五洲。在临汾尧庙陈列着一面直径3.11米的牛皮大鼓,已被载入吉尼斯世界记录,被称为“天下第一鼓”,供中外友人观赏。

应用最广泛的诗韵——平水韵与诗词文化

临汾是《平水韵》的诞生地,《平水韵》的“根”就在临汾。

诗界广泛应用的《平水韵》是因金人平水书籍王文郁和刊行者南宋平水(今山西临汾市尧都区)人刘渊而得名。

宋淳佑年间,平水人刘渊增修了《壬子新刊礼韵略》,在《广韵》的基础上,把206韵合并成107韵。刘渊所编的《壬子新刊礼韵略》实际上早已失传。我们现在看到和沿用的《平水韵》,是由同为平水人的金代平水书籍王文郁所编《平水新刊礼部韵略》,共106韵。分为:上平声15韵、下平声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平水新刊礼部韵略》为金代礼部科举取士所用的官韵。实际上,金人王文郁所编《平水新刊礼部韵略》是在金正大六年(1229年),比南宋刘渊所编《壬子新刊礼韵略》早23年。刘渊在宋淳佑年间的壬子年(1252年)编《壬子新刊礼韵略》时,金已被蒙古人灭亡18年。有专家考证,刘渊所编《壬子新刊礼韵略》同王文郁所编《平水新刊礼部韵略》大同小异,只是把上声的迥、拯分开成为107韵。

王文郁生卒年月不详,是金代著名的出版家、韵学家和诗人。据说其父为宋刻书之人,金兵占领宋都汴梁(今河南开封)后,王文郁父亲被金兵虏往北方,随后在临汾落户。王文郁就出生在平阳(即现在的临汾)。他子承父业,在担任“平水书籍”后整理编辑了宋代官方公布的《礼部韵略》,广泛征求意见后,请著名诗人、韵学家许古为其写序,于金正大六年在平阳正式出版了《平水新刊礼部韵略》。这就是《平水韵》的鼻祖,一直流传至今,被全球写格律诗的人广泛应用。

格律诗,也叫近代诗,是自唐代以来形成的一种主流诗体。在用韵、平仄、对仗上都有严格的要求。特别是经临汾人王文郁、刘渊编修的“平水韵”,成为古代“以诗取仕”的官韵。在当今社会,以平水韵为“正声”的诗词文化,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成为联结海内外炎黄子孙的桥梁和纽带。

最早的木版画——木板年画与雕刻文化

木板画是民间颇为喜爱的一种张贴年画。它始于唐宋,盛于元明清。据有关专家论证,位于黄河中游的古平阳是木板年画的最早发源地之一。

《中国古代印刷史》称平阳木板年画为版画“始祖”。《中国古籍印刷出版史志》《中国版画史》称“版画之头,平阳启之。”这是因为,平阳是中华文化和华夏文明最早的发祥地。木板年画是和古老的岩画文化、彩陶文化、雕刻文化一脉相承的。在临汾尧都区下靳村发掘的4500年前的古墓群遗址和襄汾县陶寺遗址出土的彩陶片、玉器、彩绘木案、蟠龙纹陶盘,说明在远古时期平阳就有了雕版彩绘技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平阳一带雕刻印技术已十分发达。上世纪五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在临汾的洪洞县坊堆村发现有商周时期的羊甲骨文片,上面有朱红文字和针形刻画的象形符号。上世纪六十年代,在侯马又发现铁线纂文《庚儿鼎铭》、朱砂书写于石片上的《盟书》,还有在侯马新田晋国遗址出土的古铜印章,都证明在商周时期到春秋战国时期,平阳雕印技术已经发展到一定水平。到了宋金时期,平阳刻印业已发展至鼎盛。据史料记载,北宋雍熙三年(986年),平阳已有了官刻本。金代平阳曾“设局二十七,役工五百有奇”的雕刻印刷规模,“成为11世纪至12世纪中国北方刻书中心”。今人发现并搜集到的有五代至宋初时期平阳雕印的佛经书籍和佛图版画《文殊菩萨佛图》《药师琉璃光佛图》《神农采药图》等,和金元时期平阳印刷的《四美图》《东方朔盗桃图》《关羽图像》已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特别是《四美图》,由金代平阳姬氏雕印,版画高2.5尺,宽1尺,画面印有我国古代四美人为汉代王昭君、班昭、赵飞燕和晋代的绿珠。画中四美人身姿绰约、风流华丽、洒脱庄重、神采奕奕、栩栩如生。这是我国目前保存的最早的木板年画,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据说《四美图》曾被一个俄国人盗走,藏于亚历山大三世博物馆,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有关部门通过外交途径才从前苏联复制回来。

最古的陶——宁封子制陶与制陶文化

中国的陶器是怎样产生的?这么多年来,众说纷纭,一直是个难解之谜。但临汾是古陶产生最早的地方确是不争的事实。传说在黄帝时期有一个制陶能手叫宁封子,曾被任命为“陶正”,即制陶的技术总监。宁封子被后人尊为陶神,建庙祭祀,这就是临汾襄汾县的“陶寺”。当时制陶业的发达,制陶的先人们集聚在一起,生产了大量的陶器产品,由于要进行陶器上市交换,于是就行成了“陶邑”。在陶寺遗址出土的大批陶制器皿,充分证明了古平阳是大批生产陶器比较集中的地方。帝尧号称“陶唐氏”,这说明古尧部落是和制陶有密切关系。经考古专家考证,在帝尧时期制陶技术已经很成熟,陶器制造业也已经很发达。“陶唐氏”一脉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一直沿袭着制陶遗风,也一直引领着最先进的制陶技术潮流。实际上我国的制陶业还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期,在临汾翼城县北撖乡,考古工作者在1991年发掘了一块面积约2万平方米的“枣园遗址”,从这里发掘出的居民遗址和大量的陶器及石器等生产工具,证明这是典型的仰韶时期特征,生活在这里的是7000多年前的中华先民。这就说明早在7000多年以前,在临汾一带已经有了制陶业,中国的制陶业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制陶业的发展,产生了制陶文化,从“枣园遗址”出土的陶器来看,当时已有了彩陶图案,早期陶器上面加绘了圆点、宽带、叶脉等图案,后期制作甚至还出现了植物花卉图案。陶器的出现是中华文明形成的标志,从枣园遗址出土的陶器种类来看,有不少形式多样的小平底钵、敛口高领双耳小平底壶、折沿盆、三足盂、深腹夹砂罐、釜等。可以看出,在当时我们的先民们已经摆脱了生吃野喝的生活,已学会蒸煮谷物、烹制肉食,这是中华文明之光的具体体现。

最早的剪纸之乡——平阳剪纸与剪裁文化

剪纸在我国广大农村流行非常广泛。它是刺绣的底样,也是表示喜庆、节令的艺术装饰,是农村最普遍、最原始、最单纯的美术创作。剪纸艺术来源于剪裁艺术,我国剪纸起源很早,临汾就是中国最早的剪纸之乡之一。

据说中国的第一剪为周成王,周成王在古唐地——临汾的翼城“剪桐封弟”,成就了晋国六百年基业,不过那时周成王剪的不是纸而是“桐叶”。

临汾的侯马市素有“皮影之乡”的美称,其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时期。“自唐末始,侯马就有皮影戏,至金代兴盛一时。”皮影就是用皮子剪裁出来各种人物图案,是剪裁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汉时期蔡伦发明了纸,使剪裁艺术得以在纸上发挥。魏晋南北朝我国的剪纸进一步兴起。唐、宋、元时期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兴起,我国的剪纸艺术进入蓬勃发展时期。明、清时期剪纸艺术更加普及和大众化,剪纸成了人们喜庆节日甚至婚丧嫁娶必不可缺少的重要物件。

民间剪纸在临汾民俗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乡下农村女孩懂事后老人就教她学剪纸,剪纸成为女孩子必修之课。春节剪贴窗花,结婚剪贴喜字,儿童过生日满月、老人过寿都要用,剪纸喜庆已成为当地人们不成文的习俗。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平阳剪纸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临汾的浮山、霍州、蒲县、襄汾、曲沃、侯马等市县涌现出一大批剪纸能手和优秀的剪纸作品,甚至打入国际市场,为传播中华剪裁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 (下)

猜你喜欢

制陶平阳临汾
虎园观虎
泥火交融见初心 入窑淬炼现珍品
浅谈制陶的艺术魅力
临汾奇石文化博物馆
简述平阳木版年画体裁
临汾奇石文化博物馆
临汾奇石文化博物馆
临汾奇石文化博物馆
西双版纳慢轮制陶
政坛明星梦断第四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