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锤金琢玉舞昆吾·玛瑙一泓浮翠玉(上)

2015-09-10蒋成龙

世界博览 2015年21期
关键词:玉雕光明苏州

蒋成龙

由于工作原因,笔者时常在苏州和其它城市间往返。几年前的一天,笔者在一次苏州之行中受人之托,顺路去取一件委托制作的玛瑙器物。就这样,笔者第一次来到罗光明老师的工作室,有幸结识了这位良师益友。

虽然不敢说是见多识广、阅人无数,但笔者毕竟长期在艺术和玉器相关行业游走,自然也会培养出一些“职业敏感性”。初次与罗老师见面,笔者立刻从他身上感到了一丝奇妙的特性,若隐若现却又闪闪发光。是的,不同于传统工艺大师给人的感觉,罗老师反而散发着一种当代艺术家的气息。搭配得体的中式着装和修剪精致的胡须使得罗老师透露出些许仙风道骨,但目光和笑容中隐隐又透露着一丝狂放不羁的豪情。这种“混搭”的风格立刻勾起了笔者的兴趣,觉得这次受人托付之行,却也收获到意外之喜。

严格来讲,罗老师着实算不得善于言谈,甚至有点腼腆。不过一旦打开了话匣子,讲起话来也是激情澎湃又不失条理。即便是在闲聊之时,他那种对艺术不懈追求的激情,以及对创新的渴望也会自然而然地流露于话语之中,无形间感动、激励着身边的每个人。

科班出身的匠人之路

如果说罗光明与其他大师的不同之处,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恐怕不得不提及他的教育背景。当代玉雕行业中,真正科班出身的从业者可谓凤毛麟角,而罗老师便是其中之一。早年进入美术专业院校,主修泥塑专业的他,自然也接受了大量素描、国画、书法等相关领域的技巧训练,同时也接触了大量东、西方文化的熏陶。这为日后的玉雕创作打下了非常坚实的理论和技术基础。

“泥塑和西方雕塑艺术是一种立体的艺术,特别是人像,可以说是最复杂的。在一个三维的空间里进行创作,还要将神态表现得惟妙惟肖,对任何艺术家来说这都是挑战。”罗老师接着说:“相对来说,玉雕,特别是诸如把件、牌子之类的小件器物都是趋于平面的,最多也就是浅浮雕的形式。这一方面是由于作品体积的限制造成的,另一方面也和材料成本有很大的关系,当然也有传统审美的因素。不过总体来说,平面毕竟没有立体的东西复杂。从这个角度讲,我的专业会起到很大帮助。”

确实正如罗老师所说,他的教育背景给他带来了很大的优势,而这也不仅仅体现在技术层面。玉雕作为一种传统手工艺,自古以来都是师徒之间口传心授地“带”出来的。很多顶级的工艺师只对某种特定题材,甚至某个特定样式的作品可以做到驾轻就熟,炉火纯青。然而由于美学理论和基础技术的欠缺,难以进行全新的创作,只能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良和修饰。

“每一块材料都是独一无二的,不能将他们一概而论。在创作的过程中必须因材施工,通过独特地设计将材料的缺点遮掩,优点加强,充分体现出他们应有的价值并赐予他们生命。”罗老师如此阐述了自己的设计宗旨。

“那么在玉雕之前,您过去的作品也是如此设计吗?”面对笔者的发文,罗老师笑了笑,略显无奈地摇了摇头:“那是另外一回事儿。”

原来,罗光明老师从美术院校毕业之后并非直接进入了玉雕行业。1995年,罗老师前往了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年轻的他和很多人一样,带着一身才艺和梦想,希望闯出一片天地。

初到深圳,他很快就以出色的美术功底和业务能力而被一家大型工艺礼品厂聘用,主要从事雕塑制作。当时在西方国家盛行树脂玻璃工艺品,从日常装饰到节日馈赠,大量订单都由中国内地制作再出口到海外销售。其中,树脂玻璃制品占到节日礼品销量的一半以上,甚至在2000年的巅峰时期达到70%以上。

不同于机器成膜的工业制品,这些礼品需要手工雕塑、上色、烧制、修整之后才能销售,不过这对泥塑专业的罗光明老师来说可谓手到擒来。几年以来积累的工作经验和业内渠道等日渐成熟,最终他也在2002年前后自立门户,开店办厂,生意也算是蒸蒸日上。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西方国家对树脂玻璃工艺品的需求越来越低,时至今日已不足5%,使得整个行业迅速萎缩,自然也影响到罗老师的生意。与此同时,他也开始思考自己对艺术的追求是否就停留在这种大宗商品的档次上。毕竟作为工艺品,这些商品被大量制作,但却无法流传,甚至很多都是一次性的。一旦潮流褪去或时节转变,他们就再无用武之地,成为一堆无用且带有严重污染的垃圾。

“我在所谓的艺术道路上到底走到哪了?在深圳这14年到底得到了什么,做到了什么?到底什么才能称得上艺术?什么才能流传于世,被代代称颂?”罗老师开始时不时地思考这些问题。

玉雕圣地的创业之路

其实早在2000年前,罗老师就已经知道玉雕和这个行业,但当时并没有引起他的重视。直至2007年,他的一位同事先来到苏州从事起玉雕制作业务,并多次邀请他来苏州发展,罗老师却还是犹豫不决。时至2008年,他终于心有所动,决定前来苏州一探究竟。为此,他专程到苏州进行了两次考察,结果倒是颇为满意。

“我当时想法比较简单,就觉得苏州的行业氛围和市场情况比较好,入行门槛也相对较低,适合我们这种手艺人发展。只要自己努力,有台机器,做出东西就有人上门来收。不像当时做厂子这么辛苦,除了设计、制作要劳心劳力以外,跑业务搞销售,在一个买方的市场中殊死搏斗,更是让人精疲力尽。”罗老师如此解释了当年前来苏州的原因和动力。

不过毕竟不同于泥塑、石雕技术,玉雕有其独特的技巧和材料特性,这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适应过程才能掌握。即便是艺术和设计功底扎实,优势十足的罗老师,开始的时候也需要逐渐适应玉石这种独特的材质和加工方法。按他的话讲,没有4、5年,手上功夫不可能扎实,作品不可能令自己满意。

“以前做泥塑是做‘加减法’,有加有减,能加能减。后来做玉雕,纯粹是‘减法’,这增加了很大的难度和风险。”罗老师继续解释道:“开始的时候不敢用太好的玉料,万一有个差错,损失太大。好在以比較新颖的设计和艺术的表现手法来设计玉器是我的长处,这能够提升作品本身的含金量,不必全然以材质优略来血拼市场。”

就这样,罗光明老师来到了苏州,以一个新入行者的身份,正式投身于相王弄里数以万计的玉雕师行列之中。

就像罗老师说的,苏州确实是一个适合手艺人发展的地方。成熟的市场和客户流量自不必说,就连行业内部也有一套帮助新人发展,互惠互利的机制。用现在一个流行的概念来说,就是“孵化器”。

“一个月200块的租金就可以在一家成熟的经营者处租用一个‘机位’,带着自己的玉雕机干活儿。如果有自己的客源,就可以带来这里看货,或者商讨委托加工的细节。如果没有客户,也可以把作品交给店家代卖。”罗老师大致解释了这种“孵化器”的“商业模式”。

解决了生产加工场地的问题,那么接下来就要在材料和工艺上琢磨琢磨了。既然来到相王弄,那肯定就离不开和田玉。没错,罗老师也是从和田玉开始上手的,直到现在,他还清晰记得自己第一件上手制作的米勒玉雕和全部细节。不过因为籽料的价格太高,并不适于初入行的新手,加上需要一个适应过程,所以当时的他只能从一些简单的花纹和样式开始。

“当时用的都是一些很一般的料,两、三百块钱一块儿,能出两件商品,计划好了或许能出三件东西,卖个大几千,已经非常开心了。不过因为功夫还不到家,毕竟还在尝试和适应的过程中,做出的东西自己也并不满意。好在买东西的人都是自己找上门的,生意还算好做。”罗老师回忆起那段初出茅庐的时光,欣慰地笑了起来。

经过几个月的经验积累和技术尝试,罗光明老师已经找到了其中的窍门,能够娴熟驾驭玉器制作的工艺和技巧。当时主要以巧雕的玉米和白菜等题材为主,一来降低材料成本和风险,二来通过设计可以最大程度提高成品的附加值。就这样,罗老师在这个行业内淘到了第一桶金,同时也大大坚定了他的信心。

不到一年的时间,他就开始自立门户,带了一个学徒。尽管当年也只是相王弄里成百上千的商铺之一,但他那6平米小门脸中的客人总是络绎不绝,不光有大量回头客的光顾,还有更多慕名而来的新客人。

就这样,他的“儒玉轩”在业内闯出了名气。同时得益于玉雕产业在那段时间的上升趋势,接下来的几年,其工作室规模都是成倍的翻升。直至2013年的时候已经成為了拥有20多位技师的大型玉雕工作室,此后更一度扩张到40多人。

规模的扩张当然也伴随着各种风险,很多同期辉煌的玉雕厂商都面临着相同的问题。如何制定经营策略?如何选择目标群体?如何把一个“作坊”变成一个“企业”?这对于一个工匠出身的玉雕师来说都是非常艰巨的挑战……

(下期待续:罗光明将“作坊”转为现代先进管理模式企业,并全力向南红玛瑙转型。)(作者为中国收藏家协会学术研究部研究员)

猜你喜欢

玉雕光明苏州
遇见光明
传统的玉雕与玉雕的传统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黑暗中的光明
侨爱执灯 复刻光明
璀璨玉雕 美在装饰
苏州一光
走向光明
玉雕创意设计断想
苏州十二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