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TPP想象世界的另一幅图景

2015-09-10任南岭

世界博览 2015年21期
关键词:主权国家跨国公司谈判

任南岭

国庆假期尾声,中国人民在“节后上班”的恐惧中过完了假期的最后两天,而在大多数媒体及相关的文章分析解读口径中,中国迎来了“大灰狼”——TPP。回望TPP协议刚刚宣布达成一致时的媒体解读,孤立、抛弃、遏制无不是新闻与解读文章标题的关键词,认为TPP就是美国建立的抛弃中国、自己带着小伙伴玩的升级版WTO,零关税则是其中最为突出的特征。但如若只是认为TPP是升级版的WTO,那就把问题想得太简单了。

不错,在传统的威斯特法利亚体系下,TPP是美国争取全球贸易规则书写权及以此打压中国等新兴发展中国家的结果。在长达五年的谈判中,美国总统奥巴马挂在嘴边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全球贸易规则不能由中国书写,这句话确实道破了主权国家作为国际关系行为体视野下TPP的天机。然而,无论是我们了解TPP,还是中国应该怎样应对TPP,这都还不够。由TPP规则书写折射出来的另一幅世界图景如今已经出现在眼前,它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TPP概览

TPP(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即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前身是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是由亚太经济合作会议成员国中的新西兰、新加坡、智利和文莱四国发起,从2002年开始酝酿的一组多边关系的自由贸易协定,旨在促进亚太地区的贸易自由化。2002年10月,在墨西哥洛斯卡沃斯召开第10次APEC峰会期间,新加坡、新西兰、智利三国就缔结FTA达成一致,2003年9月在新加坡开始正式谈判,2005年4月文莱参加了最后一轮谈判,2005年7月28日签署协定, 2006年5月正式生效。

随着谈判过程的推进,成员渐渐增加。2009年11月14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其亚洲之行中正式宣布美国将发展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在原有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基础上,提出与强力推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的谈判与规模扩张,强调将以此促进美国的就业和经济繁荣,为设定21世纪贸易协定标准做出重要贡献,要建立一个高标准、体现创新思想、涵盖多领域和范围的亚太地区一体化合作协定。与此同时,秘鲁和澳大利亚也宣布加入谈判,并呈现亚太地区参与国家进一步扩大的趋势。随后,马来西亚、越南、日本、墨西哥与加拿大加入TPP谈判。2015年10月5日, TPP协议谈判最终取得实质性突破,美国、日本和其他10个泛太平洋国家就TPP协议达成一致。

根据TPP的协议,TPP对其成员国在政治、经济与市场监管方面均提出了前所未有的严苛条件,例如在政治方面要求成员国家的政治体制必须是尊重自由、民主、法制、人权、普世价值观,而在市场监管方面则提出了诸如贸易和服务自由、货币自由兑换、税制公平、国企私有化、保护劳工权益、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环境资源、信息自由等一系列条件与要求。就TPP协议本身,学者与媒体总结出五个方面主要的特征:一是,要求全面市场准入,消除或削减涉及所有商品和服务贸易以及投资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二是,促进区域生产和供应链网络的发展;三是,解决数字经济、国有企业等新的贸易挑战;四是,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和帮助成员国加强贸易能力建设,实现贸易的包容性;五是,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平台,吸纳亚太地区其他经济体加入。

有分析将TPP称为涵盖“亚太经合组织”(APEC)大多数成员在内的亚太自贸区,构成亚太区域内的小型WTO(世界贸易组织)。如果是WTO是一个大的“微信群”,那么TPP就是这个大“微信群”里一小部分成员在美国的推动下建立的小范围“微信群”,而这个“微信群”有着很高的准入门槛。高门槛规则的重新书写无疑将对旧有规则产生冲击,给WTO带来诸多影响。对此,有分析称,TPP的达成,对WTO来说并不是福音——WTO的精髓是追求贸易自由化,而TPP却是一个封闭的贸易“小圈子”;WTO首重无歧视待遇原则,但TPP却由美国主导,歧视无处不在;WTO最讲究谈判的透明度,但TPP整个谈判过程都是闭门进行,即使十二国经贸部长已对外宣布谈判结束,外界也不清楚其具体内容,不知其中有多少黑色交易。由此看来,TPP与WTO在地缘范围上,在准入门槛上,在关税上,都有着显著的差异,但这些差异也只是我们窥探TPP本质的肤浅层面。

TPP协议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跨国公司对以往传统的打破,他们希望成为全球集团统治的主宰者。

TPP的本质

如若说,在关税等方面着眼于TPP的本质只是抓住了肤浅的层面,是瞄错了靶心,那么什么才是抓住TPP协议本质的根本呢?这就必须认准TPP协议谈判的主体是谁,他们又为什么进行如此多轮的谈判。

我们不曾忘记中国历经15年的艰难谈判才获得了准入WTO的资格,中国政府与其他国家政府的談判成功则是这一结果形成的重要过程。这也在侧面说明了,WTO的谈判主体是世界上的各国政府。在WTO框架下,政府的主导角色是根本,在特定的全球贸易规则下全球跨国公司进行规模日渐扩大的全球贸易往来和推动全球化发展。在TPP十二个成员国经贸部长宣布,就TPP协议谈判实现突破性进展和达成一致时,我们或许仍旧不明就里地认为,是这些经贸部长或者一些技术型官僚在完成协议的谈判,是十二个成员国政府在主导整个谈判进程。如若事实真的如此,TPP也就与WTO真的只是在关税、范围、国有企业市场化等方面存在差异。

事实上,TPP谈判的整个进程并非由各国政府主导,而是由各跨国公司与全球投资集团在主导。据悉,TPP协议组织中的顾问委员会中,有高达85%以上成员是全球财务投资集团的高管以及大律师合伙人。这就意味着,TPP协议的所有具体条款都是这些人直接或间接参与下敲定出来的。WTO由各国政府主导,TPP由个跨国公司与各大财团来主导,前者在全球化浪潮下捍卫的是主权国家的利益,后者则是希望在全球化的发展中如何实现利润增长、投资盈利,而主权国家利益与跨国公司、大财团的利益未必全然一致。鉴于此,在TPP谈判过程中,除谈判代表团外,即便是最高级别的美国国会议员也极难看到TPP的具体条款,TPP条款的保密程度也在侧面反映出TPP谈判者即是是对这十二个国家政府也没有做到完全相信。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TPP与包括WTO在内的以往所以贸易协议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这就是WTO至少是主权国家在讨论什么是自由贸易及如何实现关税壁垒的减少,而TPP则是跨国公司和大财团在商讨如何实现他们对全球的统治。以往,我们常说,主权国家是国际关系的主要行为体,跨国公司等其他非主权国家行为体也有其重要角色;如今,TPP协议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跨国公司对以往传统的打破,他们希望成为全球集团内下统治的主宰者。

其实,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规则磋商进程早就开启,TPP并非首例,ACTA(互联网反盗版贸易协议)就是此前一个鲜活的例子。与TPP相比,ACTA谈判至少有三方面存在相似之处:一是磋商过程的秘密性;二是磋商过程中,同样排除中国;三是,条款内容的不公开。针对此次谈判,有媒体与研究人员采访过相关的专业人士,他们一致认为,这一谈判实质上是借着“反盗版、知识产权保护”的幌子在为全球跨国网络公司谋利,这些公司希望能够绕过主权国家,以打击盗版的名义,对任何一个签约国家进行跨越国界网络监控。这意味着,网络的最终司法裁判权将不再掌握在主权国家受众,而是为跨国网络公司——如谷歌、推特、脸书等所掌控。ACTA协议虽然最后在全球数亿网民的强烈反对下不了了之,但却为我们今天考察TPP提供了可察的案例。

ACTA协议下,全球跨国网络公司通过对网络最终司法裁判权的掌握,主导着全球;而在TPP协议下,这些跨国公司和大财团要实现全球统治目标,则靠的是“投资方-国家争端解决机制”(ISDS)。在这一层面上来看,“投资方-国家争端解决机制”(ISDS)才是理解TPP本质的根本,而正是这一机制使我们能够由TPP的签署就世界的另一幅图景做出设想。

走到幕前来的跨国集团

在WTO模式下,关于全球贸易规则的书写,主权国家说了算,主权国家政府也是世界贸易组织的唯一代表。在这样的规则下,所在国政府拥有司法裁判权,外国投资方必须遵守所在国国家法律法规,那么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图景通常如此,投资方要么遵守所在国的法律,要么就通过母国政府在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进行上诉,这就是说,主权国家才是世界贸易素质框架下的争议诉讼主体,只有主权国家才有权提出诉讼,也只有世贸组织成员国才拥有解决贸易争端机制的最终控制权,包括选择仲裁机构的权利。

然而,“投资方-国家争端解决机制”却使TPP运行了一套与WTO截然不同的规则。根据TPP协议中“投资方-国家争端解决机制”,提出诉讼和仲裁的权力并非掌握在主权国家手中,而是掌控在跨国投资公司和某些类似“国际投资争端解决中心”设在华盛顿、纽约等地的“国际机构”手中。这就意味着,在TPP协议框架下,来自成员国的跨国公司在同样是成员国的所在国进行投资,如果这些跨国公司与大财团认为所在国政府制定的政策、法律、法规损害投资利益的话,就能提出诉讼,由设在美国纽约的仲裁机构进行最终裁决。这就要求,一个主权国家在签署加入TPP之前,不仅必须对其现有政策、法律、法规重新审核,以免违反外国投资公司的利益而招致巨额赔偿损失,而且未来在制定国家政策、法律时,也必须咨询外国跨国公司的意见。

由此来看,TPP所构筑的另一幅世界图景,并非以主权国家为主导,以往一直隐藏在背后的跨国公司集团与大财团开始走到幕前,并以前所未有的规则安排来推动全球资本的畅通无阻,和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侵蚀着主权国家的主权。

对中国来说,TPP短期内显然不会对其全球贸易产生大的影响,长期来看,如若中国深化改革开放和经济转型出现不利局面,深刻影响的可能也就不单单是全球贸易。因此,除了持续积极推动周边经贸安排,例如RECP等的談判和尽早建立外,如何实现政治、经济与社会等各方面的全球深化改革开放将考验着中国人的智慧,也将考验着长远预期下中国面对TPP的抗压程度。

(本文作者是国际关系博士)

猜你喜欢

主权国家跨国公司谈判
俄乌第五轮谈判
以跨国公司为载体提升城市国际交往功能
军事外交的概念及功能
国际气候外交在经济层面的障碍分析
国家谈判改变了什么?
美国大型互联网公司的全球霸权
谈跨国公司知识资本对经营绩效的影响
全球治理语境下主权国家的国际责任
Transnational com panies encouraged to set up R&D centers in Shanghai
关于通过停战谈判结束朝鲜战争的思考